面对本土品牌围剿,星巴克为何改投阿里怀抱?
导读:2016年11月28日,腾讯和星巴克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在移动支付和社交数字化消费进行探索,“微信+星巴克”在当时让无数人产生遐想,但结果看来双方的探索除了多了些礼品卡以外也只有在朋友圈晒星巴克的自拍能把咖啡和微信联系到一起而已。
2016年11月28日,腾讯和星巴克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在移动支付和社交数字化消费进行探索,“微信+星巴克”在当时让无数人产生遐想,但结果看来双方的探索除了多了些礼品卡以外也只有在朋友圈晒星巴克的自拍能把咖啡和微信联系到一起而已。
时隔两年,星巴克转过腾讯,投向阿里的怀抱。于本月初宣布与阿里巴巴达成战略合作,联手开创星巴克线上新零售智慧门店。消费者可以通过阿里众多平台,访问星巴克线上门店,享受数字化体验,用户可以从饿了么、盒马、淘宝、支付宝、口碑等入口实现与星巴克对接,并且未来与星享俱乐部会员系统连接,为会员进行专属定制,在阿里的大数据和算法的加持下,实现“千人千店”。
跟两年前相比,星巴克这次将700多万的会员数据与阿里打通,让盒马渗透到星巴克的高质量消费人群中,“高冷”的星巴克一改常态,或许可以从这两年间中国饮品市场翻天覆地的变化看出端倪。
新兴品牌的冲击:
2018年1月1日以来,瑞幸咖啡在北京、上海等13个城市登陆,在分众传媒的孵化下,无数大厦写字楼的电梯里,一杯杯蓝色包装的咖啡成席卷之势扑面而来,随后,更是在7月以2亿美元的A轮融资成为中国咖啡市场首个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独角兽”公司,与此同时友饮咖啡、连咖啡等一个个新品咖啡获得资本的青睐不断开疆拓土。
乐乐茶、鹿角巷、喜茶、一点点、皇茶等一大批网红奶茶也横空出世,争相占领各大商场,争相蚕食着星巴克的年轻人群市场份额,使得这个曾经作为咖啡代名词的行业巨头遭遇里前所未有的中年危机。
星巴克曾经最独特的竞争优势在于它对于“第三空间”的定位。在家庭和工作之外,营造一个颇具浪漫氛围的“第三空间”,唤醒人们内心对身心放松与人际交往的需求,在其刚登陆中国时,它以此为核心打造的宽敞、舒适的环境对人均居住面积偏小的中国人具有致命的吸引力,也因此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星巴克把中国作为主要市场为其带来了巨量的业绩增长,并且预计在2021年中国的门店数量将达到5000家。
但是随着近年来外卖逐渐走入中国消费者的每一个消费角落,咖啡馆低调深沉的环境、皮质沙发,以及浓浓的咖啡豆香烘托出的社交氛围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也在逐渐消退,越来越多的办公室白领会选择外卖或者外带咖啡,尽管很多认可这个品牌的人经过星巴克咖啡馆时,还是会有可能走进去坐一坐,这依然能发挥星巴克“第三空间”的优势,但大量的消费者也喜欢在任何他想要的时候你可以把咖啡送到门口,在这一点上,星巴克虽然丧失了场景优势,但是还有半个世纪积累的品牌优势,这是其他的品牌无法在短时间内靠资本的力量迅速烧钱完成的,但是在中国这个拥有世界上最大外卖市场和深厚茶文化的国家,未来也不难成长出能够撼动得了它的品牌。
目前茶饮门店在一线城市的分布约为:北京500家(贡茶),上海(Coco都可、一点点、皇茶)、广州约1800家(贡茶、皇茶、大卡司),深圳约2000家(贡茶、皇茶、大卡司)。
截止8月,瑞幸咖啡已完成门店布局809家,服务用户350余万,销售杯量1800余万,计划今年底完成2000家门店的布局,如果能完成开店计划,将在体量上直接冲击星巴克在中国的地位。目前,按照瑞幸APP所显示数据,北上等一线布局较多,杭州、南京、天津、程度、重庆、武汉等强二线也有50家以上的布局。
业绩放缓:
在中国,经历了19年迅速扩张的时代,星巴克在饮品市场一家独大,但是今年以来,星巴克的增长却逐步放缓,2018财年三季度业绩显示,中国市场同店销售额九年来首现负增长,降幅为2%,中国成为其全球表现最差的市场。
美国是星巴克最成熟的市场,但是近年以来也呈现饱和之势,客流量和销售额出现了明显下降,而欧洲市场由于本土自身的咖啡文化,一直也没有出现明显的增长和突破。原本中国作为新兴市场的代表,2017年咖啡馆行业总销售规模达到了1024亿元,2011-2017年复合增速达到13%,且受益于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未来也将持续快速发展,是星巴克最看重的市场,但是随着更适合中国人基因里隐藏习惯的茶文化的兴起,星巴克的忧患或许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