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充电宝变局:毛利率低盈利困难 资本正在退场
导读:共享充电宝目前市场不大、毛利率低、技术变更风险很高、盈利困难、模式单一等问题已经很清楚,资本已经不青睐这个市场。
共享充电宝目前市场不大、毛利率低、技术变更风险很高、盈利困难、模式单一等问题已经很清楚,资本已经不青睐这个市场。
共享充电宝“热闹”非凡。
6月12日,街电发表声明称,来电科技将未生效的判决发函给街电的合作伙伴,涉嫌不正当竞争。为此,街电已向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不正当竞争侵权诉讼。而来电则6月15日发布公告称“来电科技从未要求与街电公司存在合作关系的商家必须怎么样,否则来电科技将怎么样。”
针锋相对的商业大战
这场纠纷缘起于今年5月25日的一场专利判决。2017年5月,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依法受理了来电科技诉湖南海翼、街电侵害实用新型专利权纠纷案。2018年5月,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作出一审判决,判决街电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来电科技经济损失共计200万元。
这一判决,对正在融资的街电来讲无疑是当头棒喝。早在5月初,一位接近街电的人士告诉《商学院》记者称,街电会有一个关于融资的大消息发布。根据媒体报道称,街电在年后收到了一份来自支付宝的投资意向书。街电的融资大消息很有可能来自支付宝。这并非空穴来风。
根据聚美优品的财报显示,街电已经成长为支付宝线下的第三大流量入口。但是时至截稿日,聚美优品在回应《商学院》记者关于融资事宜的采访时,称“目前没有新的信息对外公布”。这也就意味着,街电的融资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于是围绕这场判决,街电与来电展开了针锋相对的较量。为了安抚投资人,街电迅速发表声明,称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作出的一审判决尚未生效,同时一审法院的事实认定存在偏差,街电已当庭向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虽然来电在这场专利大战中胜诉,但是这场胜诉来的并不容易。原来来电科技起诉街电专利侵权一案中,来电所控诉的7项专利有4项被认定无效,1项被法院驳回,索赔金额也由当初6000多万的预期降低为200多万。
就在一审判决刚刚结束,5月30日,在微博上出现了一段“来电CEO袁炳松在长沙一商户趁店员不注意偷窃街电柜机”的视频。这波操作本来已经匪夷所思,但是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来电CEO袁炳松承认了这种行为。
来电CEO袁炳松5月30日发布内部信回应,称这段监控视频是2017年初,他在长沙谈业务的时候被拍到的,“当时咱们已经将来电的设备放入商家,所以我们向商家要求把他们设备撤掉,搬回去研究一两天再还回来。”袁炳松表示,当时和商家也做过沟通,但事后看来这么处理确实不妥当,应当认错。
事实上,共享充电宝行业内的不正当竞争早已存在,所以公开拿走竞品的行为也就不足为奇。就在视频时间过去两周不到,街电又将来电科技起诉公堂。
这种针锋相对的商业大战似乎没有尽头,但是它却反映了整个行业的现状——专利之争背后是缺乏较为明确的盈利模式。
尴尬的共享充电宝
街电与来电的专利之争,其实是整个行业的缩影。公开数据显示,2017年一年,关于共享充电宝的专利纠纷已经引发45起诉讼。仅仅围绕来电公司与街电公司之间的专利纠纷,除去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已受理的6件纠纷外,尚有深圳中院已受理的6件纠纷,涉及案件共27件。没有哪个行业,会有如此频繁的知识产权争夺战。也没有人会意料到近几年国家大力推广的知识产权保护,会在共享充电宝领域发挥强大的威力。
一些法律人士认为,知识产权的竞争虽然越来越重要,但是企业的竞争最终需要回到运营上。
根据聚美优品2017年财报显示,街电全年营收5800万,亏损1.33亿。而聚美优品主营业务盈利为9500万。造成聚美优品2017年亏损的主因是街电的亏损。财报显示,街电为聚美优品贡献了1%的营收,以及340%的净亏损。
聚美优品在街电上投入了1亿元,换回来的是1%的营收,这笔账是否划算只有聚美优品自己知道。聚美优品相关负责人在此前接受《商学院》记者采访时表示“街电在投入期,1个亿砸出来80%的市场份额,20亿估值。”
但是这80%的市场份额,真正能够转化变现的又有多少?据艾瑞咨询之前的数据显示,来电科技、小电科技、怪兽充电宝的成本100-150元,每个充电宝一天平均租借频次为一次,单次收入为1元左右,单个充电宝回本周期平均4.5个月。
聚美优品创始人陈欧曾经在微博互动中提到,街电的单个充电宝制造成本达到200元。根据街电公布的数据,单充电宝月营收尚不足10元。那么若要收回成本,至少需要20个月。
按照共享充电宝企业们的设想,通过不断铺设的机柜充电宝,来改变用户的充电习惯,先来获取用户,后期通过大量的用户数据来进行广告拓展继续讲故事,从而使行业进入良性运转。但是根据用户的使用反馈,这只是企业一种一厢情愿的设想。
记者在某大型商超的咖啡厅观察发现,在该咖啡厅中铺设了两种共享充电宝,由于该咖啡厅安静优雅,多数顾客携带电脑前来办公。虽然在桌上铺设了共享充电宝的设备,扫码即可充电,但是咖啡桌边设有插座,商家也可以为用户提供插排引线服务。所以一旦用户手机没电,即可直接从桌边的插座取点,或者向商家借用插排引线。用户所需要做的只是携带一根数据线。
通过记者一下午的观察,进入该咖啡厅消费的用户,没有人使用共享充电宝业务。
尴尬,成为共享充电宝的现状。在一些餐厅中,共享充电宝面临着同样的处境,共享充电宝的使用频率并没有企业想象的那么高。
如何培育用户习惯,成为摆在共享充电宝企业面前共同的难题。
开始冷却的资本
小电的创始人唐永波曾经以共享单车作为类比,当供给规模足够大的时候,必须要使用但不一定要拥有的东西就可以变成共享的基础。唐永波认为共享充电宝与共享单车是同样的道理。
但是共享单车解决的是用户最后一公里问题,它至少解决了用户的某种痛点。然而共享充电宝的用户痛点,似乎并没有共享单车那么明显。
按照共享充电宝企业的逻辑,在用户手机没电的时候,打开充电宝APP即可寻找最近的共享充电宝位置。但是一个现实是,当用户手机没有电时,如何打开APP寻找充电宝,这是个问题。
一位分析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共享充电宝后期的盈利模式并非单纯依赖租金,它的故事讲到后期是以广告投放来盈利。“但是广告是以充电宝的流转频次为基础,只有流转率达到一定的数字,线下铺设达到一定的数量才有可能通过广告盈利,但是目前来看,还是个未知数。”
而且,充电宝的流转速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
一位投资人表示,共享充电宝目前市场不大、毛利率低、技术变更风险很高、盈利困难、模式单一等问题已经很清楚,资本已经不青睐这个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