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负债率节节攀升,地产业整合大潮会否到来
导读:《证券日报》报道,据Wind资讯统计数据显示,按照申银万国行业分类,已披露年报业绩的63家上市房企负债合计超过3万亿元,同比增长幅度达34%。
《证券日报》报道,据Wind资讯统计数据显示,按照申银万国行业分类,已披露年报业绩的63家上市房企负债合计超过3万亿元,同比增长幅度达34%。根据63农户房企的资产状况,2017年,63家上市房企的平均负债率为78.6%,去年则为76.7%,上升了1.9个百分点。其中,有18家资产负债率超过80%红线,占比超过29%。
这可不是一份能够让人看到亮点的成绩单,更不是一份能够让人放心和高兴的成绩单。房企负债率的不断攀升,意味着风险的不断加大。要知道,近两年来,房企都在想方设法地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以缓解资金紧张的矛盾。因为,过去方便得如从口袋挣钱一样的银行贷款,已经明显收紧。别说增量资金,能够保持存量不变就已经相当不易。而信托等融资手段,也明显地受到了监管的约束,无法再象过去那样大规模融资。因此,相当一部分房企把融资的目标转向了国外。可对于一些规模不大、市场影响力和信誉都不是太好的房企,到国外融资的路也不是畅通的。所以,无奈之下,少数房企只能求助于地下金融组织,继而让风险进一步扩大。
房企出现负债率攀升,当然与市场的低迷有关。而市场低迷的主要原因,除了调控之外,与房企前些年过度高价拿地,土地成本过高,导致商品房的建设成本居高不下。因此,面对调控持续收紧,很多房企想通过降价来回笼资金,也没有办法。否则,就会出现亏损。问题是,为了保证不亏损,结果却是捂盘时间越长,亏的也越多。房价在调控下上涨基本停止,财务成本不断增加,管理成本也在不断提升。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能够维持资金的正常运行,怎么能不出现资金链越来越紧的问题。
在房地产行业,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律,那就是资金实力决定土地谈判能力,融资能力决定市场竞争能力。这也意味着,谁能在市场融到资,谁具有强大的资金实力,谁就能在拿地、经营、价格等方面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决定权、影响力。很显然,那些规模较小、实力不强,尤其是资金实力和融资能力不足的企业,显然是很难有话语权的。更重要的,这些企业已经在高负债下,越来越难以维持,有的甚至已经出现了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在这样的情况下,房地产领域会不会迎来一场整合之风,就值得关注了。要知道,此前也曾出现过类似情况,也认为房地产可能会掀起一场整合之风,甚至最终出现几家超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垄断市场的格局。但是,实际并没有发生,除了极少数小企业关门之外,其他房企基本没有变化。原因就在于,市场的波动、特别是房价的持续上涨,让房企有了生存的空间和条件。具体地,就是眼看着企业不行了,房价就上涨了,需求就增多了,企业又缓过气来了。而此轮调控,显然没有再发生这样的现象。也就是说,要想活下去,就必须有足够的资本做支撑、资金做保障,有舍得赔钱的心理和条件。
毫无疑问,相当一部分房企已经受不了了,也无力支撑了。而且,调控不可能轻易退出。在这样的情况下,房企的整合也就有了条件。毕竟,从企业的角度来讲,不希望因为资金链断裂、企业运转不了,而让企业最终破产。破产的结果,当然是让投资人也是血本无归。从银行的角度来讲,所有的开发企业,大多是用银行的钱维持着的,他们破产了,银行也就跟着风险增加了。所以,银行也不希望房企破产,也希望能够在行业内整合。从政府的角度来讲,同样不希望出现房企破产的问题。因为,没有一家房企不是绑架着一批企业,互保、联保、共保等,都使得他们要活一起活,要死一起死。死掉一家,影响一批。自然,也就“死不起”了。
所以,面对房企资产负债率的进一步攀升,笔者认为,整合的风口可能真正到来了,那些实力不够雄厚,资金实力不够强的房企,可能会面临被整合的内在需要和外在压力。要知道,按照“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要求,中央不可能再象过去那样放松对房地产的调控,而是将调控的权力和责任都交给了地方政府。那么,地方也就不会轻易做出放松调控的决定。如此一来,对房企来说,日子只会过得越来越紧,只能学会精打细算。如果想通过继续扩大债务的方式与调控死杠,指望调控放松来缓解自己的压力,不可能再出现。那么,不妨走整合之路,让有实力、有能力、有市场的房企整合其他房企,避免出现资金链断裂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