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O.史密斯 “花式营销”引争议 部分专利或失效
导读:作为热水器行业的“明星”,A O 史密斯凭借多种多样的宣传点赢得了不少市场份额和口碑。
作为热水器行业的“明星”,A.O.史密斯凭借多种多样的宣传点赢得了不少市场份额和口碑。但北京商报记者日前在北京各大家电卖场走访时发现,包括“美国热水专家”、一氧化碳安全防护系统、商用级不锈钢换热器等都是A.O.史密斯品牌的主要营销点。不过,通过调查和咨询业内人士,这些名目都存在着很多争议。像宣称采用拥有中国发明专利的防一氧化碳中毒技术,在2015年就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宣布无效。有关专家认为,在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家电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应该推出有利于消费者体验的创新技术和产品,比如低功率的热水器,而不应利用信息不对称和专业知识的高门槛性来迷惑消费者。
美国招牌
无论是在卖场标识上,还是官方网站以及产品介绍上,北京商报记者发现,与其他跨国公司强调本土化不同,A.O.史密斯一直强调自己“高贵”的美国身份。此前,在百度贴吧上,曾有人指出A.O.史密斯是中国品牌,并非其宣传的美国公司。对此,A.O.史密斯相关负责人此前曾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该公司绝对是不折不扣的美国独资企业,并不像流传出来的帖子所写是中国制造,百度贴吧中所谓的声明是冒充A.O.史密斯制造的虚假消息。
在A.O.史密斯官网的“企业背景”一栏下,该公司这样介绍自己:美国A.O.史密斯公司是拥有143年灿烂历史的跨国公司,总部设在美国威斯康星州,是将创新技术和节能解决方案应用于产品,并行销世界各地的全球领先企业。从商用领域到家用领域,从婴儿车金属零件、五金件的生产商到水系统的高品质产品和解决方案的提供者,依靠领先的技术、优质的产品和完善的服务,已成为北美最大的家用和商用热水设备及锅炉制造商之一。
虽然多方渠道证明A.O.史密斯确实是美国独资品牌,A.O.史密斯相关负责人也介绍,公司产品在美国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40%以上。但对于该公司自称的“北美最大的家用和商用热水设备及锅炉制造商之一”,却在业内引发不少质疑之声。
“我在美国从来没有听说过A.O.史密斯这个品牌,只是在国内看到过它的广告。在美国,家家户户都是靠燃气小锅炉来制热制冷。”一位定居美国并代理美国某空气净化器品牌的刘先生透露。
另外一位定居加拿大温哥华的David也坦言:“在我印象中,A.O.史密斯就是一个中国品牌,在这边基本没见过,而且在北美也根本没有国内那种电热水器,基本都是特别大的罐子,用煤气烧的,跟家里的暖气和空调系统是一体成套的”。
有网友指出,A.O.史密斯所谓的“美国热水专家”称号并不符合事实,在美国A.O.史密斯仅是一家以生产儿童座椅、童车起步的小型制造公司,生产电热水器的历史不足60年,更别提燃气热水器和净水设备。就是电热水器,随着欧美电热市场的没落,目前美国市场也很难见到这个牌子了,现在已基本转型为一家建筑设备和电动工具生产商。据了解,A.O.史密斯公司在进入中国市场后,收购了濒临倒闭的南京玉环热水器厂,前期主要是以贴牌方式展开市场布局。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商报记者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对于A.O.史密斯这么一个宣称自己是美国热水专家的企业来说,在网络上关于它的本土资料却不多,甚至关于该品牌在美国本土的新闻和报刊等资料都很难找到。
在亚马逊的国外官网上,购买A.O.史密斯热水器的消费者很少,每个型号下面的评论都只有个位数,甚至有的产品只有一条“一星”的评论。评论有好有坏,有的消费者认为A.O.史密斯热水器用起来还可以,还有消费者称,自己购买的A.O.史密斯热水器才安装了不到一个月就失火了,但最终该公司表示只赔偿100美元,而这款产品的标价为811.56美元。这名消费者还附上了产品失火后的照片。在一款标价为916.66美元的产品下面,惟一的消费者表示,热水器在启动3小时后就停止工作了。
失效专利
A.O.史密斯的另一个宣传点是一氧化碳(CO)安全防护系统,北京商报记者走进北三环一家苏宁卖场,直接映入眼帘的就是该品牌在滚梯上关于一氧化碳安全防护系统的大幅广告:“A.O.史密斯专为高层设计防一氧化碳中毒的燃气热水器”。
据A.O.史密斯销售人员介绍,这项技术能有效检测厨房内燃气具的一氧化碳泄漏隐患,起到防护作用。在北京某卖场提供的A.O.史密斯产品宣传单页写道:“美国专利一氧化碳安全防护系统,新一代主动防护更安全:一氧化碳比空气轻,易悬浮于屋顶,只有高位安装才能有效监测;全面检测厨房内燃气具一氧化碳泄漏隐患,有效防护一氧化碳中毒;智能升级的一氧化碳安全防护系统,24小时远程监控厨房中燃气具产生的一氧化碳浓度,一旦超标立即发送报警提示,并主动消除安全隐患。”
资料显示,CO自动报警装置其实就是一氧化碳报警装置,拥有一个燃气检测用的传感器,一旦室内一氧化碳超标,启动装置便会开始工作。
此外,对于CO自动报警装置的实际效用,产业观察家洪仕斌指出,这种功能只是一种宣传噱头。“室内CO超标只有一种情况,即燃气热水器燃烧不充分而且烟管泄漏,而这恰恰说明其产品质量不过关。而且,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都是强制排气式产品,废气排放到室外,安全性能提高了很多,基本上用不到CO自动报警装置。所以,消费者在购买热水器之前最好对该品牌产品的性能有大致了解,千万不要被商家的宣传所误导。”洪仕斌坦言,当前在热水器市场,燃气热水器市场发展潜力很大,这也导致了商家抛出各种层出不穷的营销噱头。
过去多年来,A.O.史密斯在宣传旗下的燃气热水器时,宣称采用拥有中国发明专利的防一氧化碳中毒技术,全称为“具有有害气体监测报警功能的燃气热水器及监测报警方法”。
据报道,早在2006年11月22日,A.O.史密斯在中国注册的独资公司——艾欧史密斯(中国)热水器有限公司,首次向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将“具有有害气体监测报警功能的燃气热水器及监测报警方法”为发明专利。
2008年11月26日上述技术获得中国发明专利,专利号:200610097939.X。这项技术主要用于A.O.史密斯旗下的燃气热水器上,作为一套独立的装置,主要解决一直以来中国家庭的燃气热水器因为安装位置和通风条件引发的“一氧化碳”中毒问题。
2015年4月16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宣告200610097939.X号发明专利权全部无效。同年7月10日,艾欧史密斯(中国)热水器有限公司的专利代理公司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缴纳4000元发明专利年费。当年8月13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将这一专利费退还专利代理公司。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给出的理由则是:本专利权利不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2、3款规定的新颖性或创造性,不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应予全部无效。
北京商报记者向A.O.史密斯相关负责人发出采访提纲,询问关于本项专利是否在国内通过,截至发稿,该负责人并未进行回复。不过,就像上述A.O.史密斯广告中所写的,这项专利的宣传语已经变为“美国专利一氧化碳安全防护系统”。
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律师胡钢指出,各国的专利都有时效性和地域性,美国专利如果没有在中国通过,就不受《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的保护,同时,宣传语中若没有详细说明是什么类型的专利,很容易对消费者造成误导。
以钢代铜
关于商用级不锈钢换热器,A.O.史密斯专柜工作人员介绍道,不锈钢换热器是A.O.史密斯的一个专利技术,该品牌虽然也有采用铜换热器的热水器,但属于低端产品,因为铜比较软,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冷凝水,容易被氧化,氧化后就会变软。
“目前只有A.O.史密斯有这项技术,因为不锈钢的硬度比较大,一般的东西没办法焊接,不锈钢作为换热器能使产品寿命更长,达到15年,而铜制换热器的寿命一般为8-10年。”该工作人员如是说。
A.O.史密斯在宣传单上还标明:“传统铜换热器在长期巡航待命状态下容易被腐蚀。A.O.史密斯商用级钢换热器采用食品级不锈钢打造,搭载高速环流抗垢技术,有效解决燃气热水器的冷凝水腐蚀和水垢腐蚀问题,不影响水质,更适应长期预热状态小火运行。”
对此,国际铜业协会资深顾问、材料专家柳祖恩表示,燃气热水器中铜热交换器的使用历史悠久,经受了时间的考验,铜的导热系数是不锈钢的25倍,虽说不锈钢的换热器加大了受热面积,但这25倍的差距是很难补回来的;在加工性能上,铜的延展性、可焊接性远胜于不锈钢,它的耐受热冲击能力也高于不锈钢;从材料角度看,铜是可以100%回收的绿色环保材料,而不锈钢则只能作为废铁回收利用。
据了解,烟气中二氧化硫对材料有腐蚀性,但现在大量使用的天然气和液化气中含硫量极低,实际上并不发生腐蚀。此外,合格产品的烟气不应发生冷凝现象,所以冷凝水的腐蚀不必担忧。
另外,国内某品牌热水器培训讲师告诉北京商报记者,铜管具有百年的历史,各厂家都用铜作为换热器,作为热水器,第一关注的自然应该是导热的效果,第二才是耐腐蚀性。铜的导热系数可以达到400,不锈钢的导热系数只有16.2,相对来说,铜的导热性是不锈钢的约25倍。
该讲师称,就抗腐蚀性来讲,铜里面如果有杂质,就很容易腐蚀,但如果是纯铜,便不容易被腐蚀,比如很多出土的文物是黄金和铜的,还保存完好,但不锈钢时间长了会腐蚀掉,纯铜更加耐腐蚀,有些厂家用不锈钢代替铜水箱,是因为以前都是杂质铜,杂质铜抗腐蚀性差,另外的原因就是炒概念,这样可以将产品的价格定得很高。事实上,最好的不锈钢每吨价位在2万-3万元,每吨铜的价格至少有5万元,如果不锈钢好,厂家肯定会用价格更低的不锈钢。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铜的焊接工艺已经比较成熟,延展性好,在热水器中,水管需要不停地折弯,铜质水管不容易裂掉,不锈钢则容易裂开、漏水;此外,不锈钢目前的焊接工艺尚不成熟,焊接工艺比较单一,都是用的点焊,容易漏水。所以其实铜的使用寿命更长。”她补充道。
融合网CEO吴纯勇表示,家电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应该推出有利于消费者体验的创新技术和产品,比如低功率的热水器,而不应利用信息不对称和专业知识的高门槛性来迷惑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