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Be or Not to Be】“智慧园区”是伪命题吗?
导读:北京的产业园区所标榜的“智慧”仅停留在平台阶段,并不能深入操作,“园区建一个平台,但企业并不能参与,很大程度上没有任何作用,仅能当做官网使用”,有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表示,北京地区一些落后的产业需要清退,而一些高精尖的产业则需要引进来。
北京智慧园区的概念愈加火爆,被质疑为“伪命题”的智慧园区屡见不鲜,如何盘活智慧园区中的资源成为北京的首要思考。
日前,中关村科学城智能制造创新周启动,北京中关村智造大街的生态及中关村科学城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方向进一步清晰显现。在海淀这一互联网产业优势区域,智造大街上“北斗七星产业生态服务链条”功能的不断完善,一站式的垂直领域精准服务平台,正在将智造大街的资源盘活。
对于北京来说,智慧园区仍然存在着配套服务跟不上、园区协调不统一的问题,未来在提高园区协调性上,北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痛点:承接与清退的博弈
区域功能重新定位,产业结构重新布局。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下,一些产业正由北京的园区迁到河北的园区。这无论对疏解的北京还是承接的河北来说,都面临一个同样的问题:在有限的空间内,如何加快退出不符合定位的产业,将腾出的空间承载全新的产业。而北京的园区在迁出去的同时,高精尖的技术在不断入驻,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完善。
专家表示,有不少园区定位及发展方向不够明确,建设起点不高,没有形成特色。园区运营商只提供基本的水电气、交通、建筑等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智能化都由入驻企业自行完成。园区管理平台和入驻企业平台不能交互互动;园区信息建设自成体系,信息化水平低,缺乏远程、集中控制方式,同时业务系统封闭运行,软硬件各个系统相对独立,数据库也相对独立,不能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园区服务对象主要面向园区运营商,入驻的中小型企业缺乏企业信息资源共享、发布、招商引资平台。
在北京,一些新兴的工业园区标榜智慧园区的头衔,但实际上,对于整个园区内企业的灵活配合作用并不大。一些园区开通了网上平台,但实际使用效果差,并不能带动整个园区企业参与到其中,企业的参与度并不高。还有一些园区在进行企业入驻时把控程度不高,导致入驻企业参差不齐,无法与其他企业形成协同效用。
除此之外,北京的产业园区所标榜的“智慧”仅停留在平台阶段,并不能深入操作,“园区建一个平台,但企业并不能参与,很大程度上没有任何作用,仅能当做官网使用”,有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表示,北京地区一些落后的产业需要清退,而一些高精尖的产业则需要引进来。
发展智慧园区,应该充分借助云端的大数据,为园区商家提供品牌推广、数据挖掘等商业应用,充分实现数据的有效闭环和互通,从而构建互联互通的园区数据生态,使园区整体的运行具备自我组织、自我运行、自我优化的能力,为园区企业创造一个绿色、和谐的发展环境,提供高效、便捷、个性化的发展空间。
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崛起,大数据处理技术在电子政务、产业发展等方面都得到应用。事实上已经有一些园区在构建数据系统,但数据不完整、更新不及时、共享难等问题困扰着智慧园区的发展。园区若能利用云计算平台,解决数据汇聚、共享的问题,再针对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开展专题的数据应用服务,无疑可以帮助园区更合理分配资源,从而提高园区的运作效率。
前景:机遇开拓的抉择
去年7月,主打“硬科技”孵化的“智造大街”正式揭幕,成为北京创新创业的新聚集地。未来三年,中关村智造大街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将突破1万项,技术交易额超1000亿元,其中50%以上辐射京外,合作园区100+,服务企业10000+,带动收入5000亿元。
作为北京智慧园区的表现之一,如果没有智造大街的集聚效应,模具产品的常规生产周期为15-25天,创业者需要全国各地跑业务。如今,在智造大街3-5天就能搞定一套模具,为企业缩短了大量研发及时间成本。为了让科技类企业能够在这个街区完成从研发、设计到生产、推广的所有环节,智造大街围绕智能制造领域,打造了涵盖敏捷制造、工业设计、技术研发、检测认证、小批量试制、科技服务、市场推广七种服务的服务链条。
程静表示,智造大街入驻率达95%,包括清华、北大、中科院、西安光机所等围绕智能制造核心技术和生态链的创新平台。中关村智造大街将围绕智能制造产业继续扩展空间,打造全国高端引领的生态园区,加大支持并吸引更多国内外高端原创核心技术。
在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背景下,研发应该是整个产业链条中的一个环节,是一个公司制、法人制的机构。业内人士表示,研发中心并不应该是企业内设的研发中心或研发机构。所以,在产业园区的腾笼换鸟中的理念应该更加科学、更加与时俱进。面对越来越多的智慧园区出现,智造大街在智慧园区的升级改造上是进步的表现,面对良好的发展机遇,需要进一步地挖掘园区资源盘活的可能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园区资源,促进企业良好发展。
模式:一站式服务
北京智慧园区越来越多,但这些园区面对如何发展智能制造、如何让软硬实力完美结合的问题上却显得心力不足,中关村智造大街研发的北斗七星服务链给了人们答案。助力创意实际转化,实现从0到1关键转变,是中关村智能制造生态体系中一个环节。智造大街从基础环节出发,推出北斗七星服务链,围绕智造实现、智造策源、智造展示,逐渐形成具有生态功能的服务能力。当前面向创新创业者的需求,智造大街也不断升级自己的服务方式,搭建了线上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在云端延展辐射范围,面向全国建立智能制造的服务网络。
越来越多的服务平台出现,但是垂直领域围绕智能制造的服务平台,北斗七星服务链是全国首家。“我们现在做智能硬件产品遇到的最大困难,其实不是技术、融资等基础性的难题,而是硬件产品实验阶段的多次重复改进,智造大街给了我们最方便的条件”,智联博众工程师张工这样说道。
其实在中关村智造大街,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随着大街“北斗七星产业生态服务链条”功能的不断完善,智能制造企业获得的便利服务更加周到,之前企业为了一个产品测试跑到深圳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
智造大街服务企业离不开大街最深处也是最核心的“敏捷制造快制中心”。走进大楼,3D打印机、材料测试仪、贴片机等各式各样的制造、检测设备令人眼花缭乱。工作人员介绍,这里为企业提供智能制造行业的打样、测试、小批量模具制造等服务,每天慕名而来的人络绎不绝,达成的合同量也与日俱增。
北斗七星的业务模式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园区企业沟通与合作的问题,通过北斗七星的业务模式,要制做一个板,只要在北斗七星平台上点击完想要做的任何一个技术上的参数要求,通过系统直接提交。
“提交后,后台有200多个工程师帮忙就诊,会在24小时内响应,使企业节省了更多的时间,也盘活了整个园区的资源。就是操作模式不失去原有的操作方式,用最快的服务手段,送达到了最终的用户手里。北斗七星系统是有所针对的专业服务,基于北京现在痛点上的服务,通过线上平台一站式实现。”中关村智造大街CEO程静表示。
效应:盘活园区资源
中关村智造大街是中关村大街的延伸,是中关村科学城智能制造产业的重要支点。2017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和未来科技城三大科学城,被作为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主平台,海淀区正举全区之力,按照《北京市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总体方案》建设中关村科学城,规划面积为174平方公里,并拓展到海淀全域及位于昌平与海淀交界地区的生命科学园。
对于北京各产业园区来说,数量越来越多,但质量却提升有限,一些智慧园区在“智慧”的体现上,仍然停留在建设园区官网的层面上。对于智慧园区来说,将园区内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起来则是首要考虑的。
中关村科学城以中关村大街为核心轴,疏解腾退后空间如何升级改造,成为推动中关村科学城建设的重要抓手。海淀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关村智造大街也正充分体现中关村科学城聚焦原始创新的使命。
据了解,北京的园区正在从传统的工业园区向智慧新区过渡,在形式上有从低级向高级,由单一向综合园区发展的趋势。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和服务内容升级,打造多产业聚集和社会服务职能,并逐步向新区方向发展。面对智慧园区的逐步升级,专家表示,智慧园区建设需要强化与园区产业的互动发展。智慧园区将会朝创新化、生态化发展。
未来智慧园区建设将会更加注重高新技术、生态环保型等产业的发展,融入低碳管理理念,将新的技术、管理手段、管理平台与园区的创新结合在一起。智慧园区建设与园区产业发展相结合,盘活园区资源是首要问题,需要引入一批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智慧产业,逐步形成“智慧制造”到“智慧服务”一条龙园区产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