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购物中心数量8年翻一番 先“自杀”后能“活”
导读: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购物中心建设最为活跃的市场。记者注意到,仅在今年8月,广州就有3家大型购物中心开业,包括祈福缤纷世界、白云汇广场和骏壹万邦广场。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购物中心建设最为活跃的市场。记者注意到,仅在今年8月,广州就有3家大型购物中心开业,包括祈福缤纷世界、白云汇广场和骏壹万邦广场。而来自商务部流通发展司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国大中型购物中心项目数量已超过4000家。赢商网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预计开业购物中心将高达864个。中购资讯预测,到2025年中国购物中心数量将达到10000家左右。
在购物中心建设狂飙猛进的同时,整个行业则面临有效供给不足,无效供给过剩的问题。在部分城市,阶段性的供应过剩风险正逐步积聚。即便是在上市公司层面,也存在行业毛利率持续承压、公司不得不寻求跨界转型等问题。业内人士表示,传统购物中心模式已经摸到天花板,要先“自杀”才能“活着”,转变为超级体验中心和旅游目的地。
广州本月开业3家
目前,国内购物中心开业迎来了爆发期。以武汉为例,根据仲量联行发布的数据,武汉今年预计有15个优质商业体入市,新增体量超过100万平方米,其中不乏和记黄埔、凯德和永旺等国内外知名开发商的项目。据《广州日报》报道,2017年广州将迎来商业供应量高峰期,预计有15个商业项目开业,新开商业面积81.7万平方米。记者注意到,仅在今年8月,广州就有3家大型购物中心开业,包括祈福缤纷世界、白云汇广场和骏壹万邦广场。
对此,广州连城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邓国坚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这些都是前几年房地产移师商业后的井喷产物,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和城市化率的不断攀升,长期来说这些商业体不过剩,但短期内供大于求。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几年,传统百货、老牌购物中心调整甚至关门的新闻不在少数。据专业机构2016年调查显示,2015~2016年间,超过50%的新购物中心项目延期开业超过6个月,项目预租周期也从过去的12~18个月延长至19~24个月。
对此,睿意德执行董事王玉珂向记者表示,传统购物中心以百货零售为主,休闲类的业态比较少。未来需要增加趋势性、潮流性的元素。另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能力的增强,商品的品质需要更高端,品类方面要更加丰富,开发更多新的业态。
“(其他业态的)客户分流越来越厉害,(购物中心的)开业成本越来越高;运营能力要求和压力自然非常大。尤其是如何实现差异化经验,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零售连锁及战略管理专家陶文盛也认为。
正佳集团副董事长谢萌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传统(购物中心)商业模式已摸到天花板,单纯租金模式不可持续,必须有超前转型、壮士断腕的勇气,“要先‘自杀’,然后才能‘活着’。将购物中心变成超级体验中心与旅游目的地,实现多层次混合收入结构,从开发商思维转变为服务商思维。”
成熟购物广场纷纷转型
面对新业态的压力,成熟购物广场纷纷探索转型,广州CBD商业体正佳集团、天河城、万菱汇、乐峰广场、百信广场等纷纷推出系列升级动作。
比如,2016年,正佳集团投资6.8亿元孕育出了58000平方米的世界级超大型室内空中海洋馆——正佳极地海洋世界,“广州百老汇”——正佳演艺剧院两大旅游与文化项目。此外,即将开张的还包括自然历史博物馆和广府文化街等。
谢萌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总产值超400亿元的正佳集团从之前单一的租金模式,到现在的‘门票+租金’模式,再到未来的多层次混合收入结构模式,从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出发,打造出了新的企业发展驱动器与增长引擎。”
近期,广州CBD两家大型购物中心天河城和天环广场大变身,将自然生态元素引进商场。据记者了解,天河城之前也做过多场以真花、真绿植、真芦苇荡等自然生态为元素的主题展览;时尚天河此前也引进过驴、马、孔雀、鸟等动物。
王玉珂表示,未来的消费趋势主要是向个性需求和功能性需求转变。随着年代更迭,消费者有了更多的自我主张,情感类消费也在提升。综合商业体从物业的二房东角色转化为以内容为实质的商业运营者,是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能力的体现。
“传统购物广场转型升级只有一个方向:紧跟消费者行为习惯的变化。这是商业唯一的正确方向。”邓国坚认为。
百货业迎复苏迹象
近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对23家(不完全统计)百货业上市公司半年报分析发现,去年上半年这23家公司中有5家净利润亏损,今年同期则只有3家亏损;同时,有8家上市公司在今年上半年取得了营收和净利润的双增长。
这8家实现了营收和净利润双增长的企业分别为:通程控股(7.090, 0.06, 0.85%)、茂业商业(7.420, 0.04, 0.54%)、汉商集团(17.290, 0.31, 1.83%)、新华百货(23.560, -0.15, -0.63%)、东百集团(11.190, 0.03, 0.27%)、苏宁云商(11.940, 0.20, 1.70%)、鄂武商A(17.510, 0.12, 0.69%)以及友阿股份(6.420, 0.12, 1.90%)。
但也有部分企业在今年上半年的营收和净利润双双下滑,分别为昆百大A(9.710, 0.06, 0.62%)、津劝业(9.130, 0.01, 0.11%)和南宁百货(9.040, -0.07, -0.77%),其中津劝业营收和净利润降幅分别达26.52%和3938.72%。
面对业绩压力,今年上半年仍存在百货公司关店现象。例如,重庆百货(26.290, -0.04, -0.15%)继续对部分低效场店进行了关停,但关店现象较去年明显下降。据联商网不完全统计,2016年全国范围百货与购物中心业态关闭56家门店。
此外,尽管整体业绩有向好迹象,但百货业仍面临诸多困难。
财报显示,部分百货业上市公司仍存在毛利率下行的压力。例如,汉商集团尽管净利润增长36.43%,但其毛利率仅为1.65%;苏宁云商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835.9亿元和2.92亿元,净利率仅为0.35%,且苏宁云商表示,尽管报告期内费用得到进一步压缩,但公司整体毛利率仍略有下降。
此外,记者发现,部分百货业上市公司业绩向好主要依靠非零售板块业务收入的增长。例如,东百集团营收和净利润的增长主要来自于新增房地产销售的收入,而百货零售收入较上期下降13.53%;友阿股份房地产板块收入较上年同比增长250.05%,零售板块收入占整体营收比重则较上年同期下降10.33个百分点。
“百货业复苏主要是源于线上零售业的冲击较之前有所减弱,而线下百货业自身也进行了一些转型,但转型中也有做得不好的企业。”某不愿具名的券商研究员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目前来说,这种复苏能持续多久还很难持乐观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