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投融资 > 产业 > 载体秘籍 > 正文

产业园区如何创新发展?这五点至关重要!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发布时间: 2017-07-31 14:33:59 编辑:诚富

导读:“园区经济”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经验,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各种产业开发区,不仅成为中国经济的载体和平台,也为中国的产业经济发展探索了成功经验与模式。

 产业园区如何创新发展?这五点至关重要!

“园区经济”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经验,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各种产业开发区,不仅成为中国经济的载体和平台,也为中国的产业经济发展探索了成功经验与模式。

在当前经济结构面临重大调整、产业发展面临重大变革、产业内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新时期下,不仅过去“政府划拨土地、政府投资建设、政府管理运营”的中国园区经济开发模式面临着重大挑战,长期支撑中国经济与产业发展的原有各类产业园区也遭遇众多的发展制约与瓶颈。

因此,不论是新兴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还是原有各类高新区、经开区都必须创新思维,运用创新方式方法,打破发展制约与瓶颈,实施创新驱动,实现新的突破。
  
创新产业园区政府管委会管理体制
从中国各类园区发展实践看,虽然有以政府主导、企业主导、政企联合等多种管理体制,但目前初期建立的各种高新区、经开区皆沿用政府主导的派出管委会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在园区经济发展初期具有很大优势与合理性,一是因为园区属于政府土地划拨建设、政府投资开发、政府管理运营,从土地要素到资本投入都需要政府包揽;二是园区经济比较大的优势就是政策优势,而政策只有依靠政府机构与人员才能掌握与把控;三是初期园区经济从开发建设到园区运营都没有成熟经验,需要“摸着石头过河”,政府管委会模式亦有着先行先试、试错即纠的必要。

在当前政府土地与政策资源越来越有限、产业布局越来越完善、市场要素配置越来越完备、园区开发运营经验越来越成熟的背景下,尤其在实施“政府简政放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关键作用”“政府向政服功能转变”的改革力度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园区经济发展的政府管委会模式不仅不符合市场化发展要求,也不利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求,也成为园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
  
从园区经济发展现实看,不论是原有园区,还是需要新建园区,都应该首先从管理模式上进行创新。

首先,园区管理上应从过去的“特”转向当前的“活”。也就是从以往特定区域、特定政策、特定机构的管理方式,向突出市场化的体制机制灵活、管理运营灵活、发展方式灵活的转变。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产业企业与社会机构对要素整合与产业发展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应让政府职能回归到行政管理、政策制定、发展调控的“本职”上去,真正把自己应该管的管好,把不应该管的放好。

同时,更应该彻底扭转“政府机构跑市场、领导干部谈引资、机关人员话招商”的招商引资与产业发展“怪现象”,而应该把园区管理、招商引资、产业运营交给掌握市场与产业资源、熟知产业发展与布局、精通园区经济发展的专业性、专门化、专著性的产业企业或社会机构进行管理运营。
  
破解地方政府园区投资难题
  
当前,受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工业企业发展困难、前期基础设施投资巨大等原因影响,我国众多地方政府出现负债严重、无钱可用、无资可投的困境,不仅存在着巨大的债务风险,也严重影响正常的基础设施与民生投资,同时对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包括产业园区的投资产生重大影响。

为了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今年5月,国家财政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的通知》,要强求地方政府不得干预融资平台、不得(承诺)注入公益性资产、储备土地,进而全面约束通过PPP、产业基金、政府融资平台变相举债,这无疑对地方经济发展又带来严重影响,自然也对各地的产业园区建设是重大制约。土地政策收紧、财政投资压缩、融资平台严控将成为地方产业园区发展的“三大制约”。
  
而与政府无资可投困局相对应的是,我国大量的产业资本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大量的资本积累,也形成了雄厚的社会投资能力,诸如房地产行业、能源产业等相关企业,不仅自身产业面临着转型升级,也需要寻求新的资本投资突破口。而就当前产业发展形势看,由于我国目前众多产业都存在着产能过剩的问题,新兴产业或新经济投资又存在着巨大风险,也就是说社会资本仅从产业投资角度看,难以找到更好方向。

在此情况下,引导、支持资本投资产业园区不失为一举多得。首先,通过新建或者提升产业园区投资,可以搭建产业发展平台、提升产业服务基础、促进产业升级发展;其次,可以实现社会上开发资本从“房地产时代”向“商业地产时代”和“工业地产时代”,最终实现向“产业地产时代”的升级跨越;再次,可以破解当前产业园区政府投资不足的难题,通过引导成立产业基金、社会资本与政府投资结合等形式,实现原有产业园区升级、新建产业园区加快建设的目的,从而加快我国产业的升级与发展,带动整体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建立市场化的开发管理运营机制
  
目前,我国正处于市场化改革的关键阶段,产业园区一头连着产品制造生产,一头连着市场供应消费,应该具有浓烈的市场化色彩,但从我国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运营、产业导入等系统体系来看,均无法表述已经形成了市场机制。不论是原有园区,还是正在新建的园区,政府管市场、政府管产业、政府管机制的现象仍然存在。这也成为制约科技产业园区不能更好地孵化产业、营造产业发展环境的重要原因。尤其地方甚至还存在着“千方百计招商引资,百计千方关门打狗”的现象。

究其原因,就是产业园区不是按照“产业集群集合要素、产业集聚融合资源、产业市场吸引供应”的“市场化机制”,相反,众多的产业园区仅仅是一个行政管理区、产业资源分散的聚集区,而不是依靠市场要素融合、粘连的产业园区。
  
从当前产业园区发展现状看,必须要建立以市场化为主体的产业园区招商、引资、开发、管理和运营机制,突出以市场为主体,就是要发挥市场的要素,也就是说,要按照市场价格、市场信号,由市场主体去配置资源,政府的任务就是要保持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维持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至于配置资源方面的上什么项目、生产什么、生产多少,这些都是由市场主体根据市场需求来决定,政府不要进行干预,产业园区的发展由过去的政府管理转向发挥市场作用,各类产业园区要形成一种以市场发挥为主导作用的开发、管理、建设和运营的市场化机制,打通社会要素、产业、企业社会资本。吸引社会资本、产业企业、市场机构参与园区开发,形成建、管、营的市场化模式。
  
建立遵循产业发展规律的建管模式
  
产业园区主体是产业,园区是产业发展的载体与平台,也是为创造产业要素聚合、资源配置、生产服务配套的产业发展“小环境”。因此,产业园区的建设与管理,必须要按照产业发展的规律实施。一个是园区内的产业培育与发展要按照产业发展规律;二是产业园区本身也应该遵照产业发展基本规律,因此产业园区既是产业发展平台,自身也是产业项目,必须按照产业发展的组织方式、资源配置、价值实现、运营协调等规律发展。
  
从产业发展形势看,重资产的轻运营化、轻资产的重价值化是重要的发展趋势,相对于产业发展传统的土地、资本、技术等“硬资产”而言,标准、质量、品牌等“软资产”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产业发展方式与模式也从过去注重厂房建设、生产产品、增加产量,向提升品牌、价值与商业模式转变。而产业园区的发展,也从过去注重物理空间、现实平台、投资建设向产业服务、虚拟平台、价值实现等方面转变;产业园区的功能也从最初的技术孵化与项目孵化,向培育产业转变;产业园区发展形式也从聚合产业要素向融合发展、单一产业发展向产业融合发展的转变。

基于产业及园区发展的新趋势,当前产业园区发展必须由具有产业发展经验、掌握产业要素资源、熟知产业发展规律的专业运营企业,采取全新的创新园区建设、管理模式,才能改变当前中国产业园区建设模式中存在的“开发产业园区的机构不懂产业”“投资产业园区利润不靠产业”的畸形模式,才能真正破解当前众多产业园区存在的“产业空心化”“企业僵尸化”“园区鬼城化”的问题。
  
形成全产业链创新生态环境
  
从中国产业园区发展的经验来看,初期是“特区”的概念,即划定特定范围,实施特定政策,引入特定资源,通过创新的政策、先行的机制、要素的驱动,实现园区产业发展;中期是以“孵化器”的方式,通过技术转化与应用、项目实施建设、企业发展壮大等方式,实现产业园区发展;当前,产业园区是“助推器”的模式,不但应该助推园区内企业的发展,更应该助推园内产业的发展。只有实现园区内若干个产业快速发展,才能带动、支撑整个园区的发展。

因此说,当前的产业园区发展也须从“聚合产业要素向治理发展环境”“助推产业发向治理产业发展生态”的转变,因此,当前产业园区管理要注重“全产业链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
  
全产业链创新生态系统就是通过创新为手段,围绕创新链、产品链、服务链、资源链、价值链五大核心链条,通过创新科学、合理的机制,营造产业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全产业链创新生态系统可以在产业园区内实现单一产业链、多个产业链融合协调、产业链与区域资源要素及全球产业链的多层次、多维度、多层面的链接融合,从而不仅创建产业园区内利于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也实现了园区与外部,甚至全球市场、要素、资源之间的“循环生态”。这不仅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我国产业园区发展的“产业环保”问题,也为新的发展时期我国产业园区的建设运营创造了可以试验、示范、复制的模式。
  
综上所述,产业园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果经验之一,在新的发展时期面临着诸多的制约与瓶颈,须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探索产业园区开发建设、管理运营、产业服务等创新模式,并形成新型产业园区发展经验,做好全国高新区、经开区及各类产业园区的示范应用,力求全面促进我国产业园区实现新的发展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