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成为区域发展的平衡器
导读:“特色小镇能破解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特色小镇能使公共资源配置更合理,对产业转型升级、改善人居环境和提升城镇化质量都有好处。”
“特色小镇能破解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特色小镇能使公共资源配置更合理,对产业转型升级、改善人居环境和提升城镇化质量都有好处。”6月20日,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建设部原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刘志峰在由新京报主办、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支持的 “聚势·兴镇:遇见中国特色小镇”峰会上指出。
早在2016年7月,住建部、发改委和财政部等三部委发文,计划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的特色小镇。在这样的政策推动和红利之下,社会各界越来越多地关注到了特色小镇的发展,在打造丰富多彩的小镇,为人们带来更多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愈发关注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新的机遇。
为此,刘志峰表示,“特色小镇可以作为城市与农村的中间地带,就近解决住房、交通、就医和就学等问题,这样不仅大城市的功能得到了疏解,人口转移的成本也能降低。此外,特色小镇还可以为逆城市化做准备,承接未来大城市的人口转移。”
目前,我国特色小镇的培育和建设速度很快,出现了浙江、贵州等一批示范小镇。但是在整个特色小镇建设探索中间,盲目发展和僵化的模式复制等问题一直困扰着特色小镇的发展。
刘志峰表示,“建设特色小镇一定要精准,特色小镇要想发展,就要留得住人。让人有工打,有房住。能有好的教育,老人能有好的养老保障,游客能享受便利的交通和其他服务。”
专家们一致认为,当前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过度集中,产业资金、技术、人才高度集中在大城市,影响经济平稳发展。而特色小镇的出现既能疏解大城市的部分功能,也能构成城市周边的综合承载力,加快资源要素的聚集。从而统筹城乡、缩小城乡差距,成为提高有效供给和扩大内需的新动力。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理事长、首席经济学家李铁则分析,“特色小镇建设要防止一窝蜂,什么都搞小镇,特色小镇的建设要因地制宜,重点要看市场的选择,政府做好交通等各种设施配套。”
据了解,现在特色小镇热度过高,应该合理规划发展,不应盲目跟风。
国务院参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认为,“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特色小镇+新经济体’这样一种模式在城市中间发挥了城市修补、生态修复、产业修缮等重要作用,城市缺什么,小镇在这里面就扮演了什么样的功能。”
关于特色小镇的创新规划发展思路,刘志峰认为,“打造特色小镇一定要区别于普通小镇的建设,它应该脱离于市区,区别于行政区划和产业园区的概念,要么坚持按照自然禀赋和历史文化内涵建设,要么抓住特色产业,精准建设发展。建设特色小镇不在于规模多大,而在于有没有特色。”
“特色小镇是按照市场规律,进行的空间选择。”李铁则认为,政府可以引导创造条件,但也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处理好管理和服务的关系,不能人为地去确定指标和制定行政命令。
仇保兴认为,如果目前能够建立一种新的评估体系,就可以对好的小镇、差的小镇进行分类,从而让特色小镇的建设者们能够消除负面干扰,让小镇能够健康、持续地发展下去。
如何应对特色小镇不同发展阶段的痛点和难点?李铁表示,“要针对我们怎么样给企业进行服务,更好地提供管理的宽松条件。要放眼长远,要以培育环境为主,而不能把它定成政绩指标。同时,还要坚持去地产化,警惕借发展特色小镇之名进行的圈地活动,从而导致新一轮的房地产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