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研讨特色小镇 为江苏“两聚一高”提供加速度
导读:培育和创建一批特色小镇,是加速培养江苏新的区域增长极,实现两聚一高奋斗目标的创新抓手。目前,江苏特色小镇建设已经驶入“快车道”。
培育和创建一批特色小镇,是加速培养江苏新的区域增长极,实现两聚一高奋斗目标的创新抓手。目前,江苏特色小镇建设已经驶入“快车道”。3月1日下午,来自省内外各位专家学者、特色小镇的代表、全省发改系统的有关负责人以及省相关部门的领导相聚南京,共同就江苏特色小镇的培育创建这一主题进行研讨。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汤明海认为,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创新探索的空间很大,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我们去做,去研究、去破题,“组织这次研讨会,主要是为大家的交流研讨搭建一个平台,希望大家能深入交流、为江苏特色小镇发展献计献策,为实现‘两聚一高’奋斗目标、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增墨添彩”。
以五大理念为引领,着力打造“五个新”
江苏特色小镇的培育创建,由江苏省发改委牵头制定实施方案并组织推进相关工作。
汤明海表示,特色小镇是一个新型空间载体,必须具备四个特征:明确的产业定位、鲜明的文化内涵,一定的旅游功能和交往的社区空间。在特色小镇培育和创建中,要以五大理念为引领,着力打造“五个新”:
一是要以创新理念为引领,探索特色小镇制度新供给。在经济新常态和城镇化新阶段下,特色小镇不能走传统要素驱动发展模式,必须转向创新驱动,这就要求在制度供给上进行一系列创新,运作机制上实现“破旧去僵”,努力做到“活而新”;二是以协调发展为引领,建立政府与市场新关系。特色小镇的培育创建,要坚持市场为主导,做到市场主体不缺位、政府引导不越位。特色小镇建设得如何,关键在于企业是否有动力、市场是否有热情。政策、资源仅是外部条件,市场是特色小镇发展的内在动力;三是以绿色发展为引领,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统筹新布局。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是人们对小镇生活的新期待,特色小镇更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保护城镇特色景观资源,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构建生态网络,让美丽成为特色小镇的最鲜明特征,让特色小镇成为展示美丽江苏新形象的载体;四是以开放理念为引领,打造特色小镇发展新平台。特色小镇的培育,不设门槛、不问出身,敞开大门欢迎各类建设主体参与,充分吸引特色产业内的国内外高端要素和人才,同时也可以探索国际友好结对、跨省共建的新路径;五是以共享理念为引领,推动产、城、人、文互促互融新发展。抓牢特色产业这个牛鼻子,适度超前加强小镇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布局公共服务优质资源,综合提升社区服务功能。努力实现百姓、企业和政府三方共同参与小镇建设,共享发展成果。
江苏特色小镇分为两类,一类是聚焦特色优势产业的小镇,另一类则是旅游风情小镇。作为旅游风情小镇牵头单位,江苏省旅游局副巡视员吴群蔚认为,不管是特色小镇还是旅游风情小镇,都要具备旅游功能,既为小镇的创业者提供宜业、宜居的环境和服务,又可以改善小镇居民的生活水平,还能为小镇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吸引更多的资本和技术到小镇落户。
江苏省发改委表示,特色小镇工作将加快推进,在完善评审和考核办法的基础上,加快培育创建名单的发布,指导创建小镇,谋划一批重点建设项目,落实年度推进计划。
要有颜值,还要讲求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
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原材料工业研究所所长肖劲松,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紫金传媒智库主任周晓虹,中国生态城市研究院院长邹军三位专家学者就特色小镇生产、生活、生态的融合发展,发表了主题演讲。
肖劲松说,特色小镇发展产业上要特而强,特色产业是立镇之本。特色小镇同时是一个产业升级发展的载体,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相关资源要素优化配置的升级。肖劲松建议,特色小镇发展要科学定位、精心组织、融合创新并加强品牌建设。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紫金传媒智库主任周晓虹发表主题演讲。(应康伟 摄)
周晓虹的演讲围绕三个主题:特色小镇的区域实践和辐射意义;开发区到特色小镇,区域开发、产业转型和社会治理;文化的再造和社区共同体的重塑展开。周晓虹说,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上,瑞士达沃斯、法国普罗旺斯、德国梅尔斯堡、美国的格林尼治乃至中国的乌镇这些先行者们的成功,让越来越多的人希冀能够像海德格尔所说“诗意地栖居”,但文化才是诗意的内核。如果说有时资本的流入和税收的优惠就能造就产业的聚集,那么文化的再造则需要时日。从这样的意义上说,文化是一种“打磨”工艺,而打磨的器具就是“精耕细作”加上“经年累月”。
周晓虹说,特色小镇的创建,刚刚开始起步,虽然浙江走在了前列,但只要江苏保持足够的创新创业意识,就能够切实的推进江苏的特色小镇和区域创新,就能够和浙江共演一场引人瞩目的产业转型的“双推磨”,成为长三角乃至中国经济升级换代的动力引擎。
邹军用经纬度来概括他所理解的江苏特色小镇的生态化方向。邹军说,所谓纬度,就是技术型的、硬件式来看待生态化,包括土地集约、绿色建筑、绿色交通、清洁能源、生态环境、水资源系统、固废利用和低碳产业八个方面,非常重要。但是不全面,做好特色小镇的生态化文章,还需要有它的纵向的经度文章,从空间规划、指标体系、政策导引、机制保障再到城市管理,甚至观念的改善。
他山之石,他们的经验值得江苏借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浙江,一批特色小镇已成为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经济新动能、创新创业者实现梦想、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新平台。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城乡体改处副处长钱哲强调,在实践中各地必须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政府不可大包大揽,一哄而上,各地也不能东施效颦,千镇一面。
她说,特色小镇,如果从浙江的角度来说,就是浙江特色产业发展的3.0版。她表示,现在小镇有三种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一个是社区小镇,一个是小城镇,然后是特色小镇。跟社区小镇相比,特色小镇有四大功能,以产业为轴心,融入文化、旅游和一定的社区功能。而社区小镇主要的功能就是居住。小城镇,或者是特色小城镇,则是行政区划扮演当中一个综合的经济社会生活的空间。往往有四个特征,有完整的行政体系,比如人大政协。有综合的行政功能,有商场、医院、车站等。有一定的产业发展,一二三产,都很清楚。还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经过千百年的锤炼留下来的风水宝地。“刚才很多专家在上面讲,住建部公布了127个特色小镇,是偷换了我们浙江的概念,根本就不是我们浙江的特色小镇,浙江发改委的城乡体改处十年做了两个事情,一个大儿子叫小城镇,小儿子就叫特色小镇。”除此之外,钱哲提醒,“三生融合”, “产城人文”一体也是特色小镇必须重视的。
经验很重要,融资也很重要。国家开发银行评审二局评审一处处长史长虹透露,开发银行在整个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一直充当着骨干银行的作用。累计到2016年底,他们已经支持小城镇项目439个。“培育特色小镇,作为2017年的工作重点,我们今年将在这个领域加大信贷力度,准备新增500—800亿的信贷的贷款的发放。”
史长虹表示,对符合条件的小城镇、特色镇、特色小镇项目提供专项基金,用于补充项目资本金。小城镇项目贷款期限一般可达10年,同时对于按照PPP和政府购买模式操作的项目,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延长贷款期限,最长可延长5年。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PPP模式和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合同项下的所有权益和收益可作为国家开发银行贷款的质押担保。鼓励提供优质企业资源的担保信用等市场化担保措施。另外,国家开发银行各分行会同各地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对纳入储备库的项目,在符合贷款条件的情况下给予贷款规模倾斜,优先提供中长期信贷支持。
多考虑人的尺度,运营是多方面叠加落地的过程
城市规划更多考虑机动车的尺度,特色小镇更多考虑人的尺度。浙江南方设计院涉足特色小镇建设比较早,像大家熟悉的浙江玉皇山南基金小镇、梦想小镇、云栖小镇等的规划都出自他们手里。该院副总经理、副总建筑师姜晓刚透露,他们服务的特色小镇,在全国加起来可能已经超过160个。
姜晓刚认为,三生融合,实质就是围绕高端人群和创业者的需求,塑造高品质的“十分钟步行工作生活圈”。而特色小镇是为了激发企业与社会人才的创新动力,关注的重点是产业生态链,营造高端人才集聚的要素。
他说,特色小镇规划中碰到的问题最主要就是“除了历史保护建筑,其它建筑要不要拆?”“整个项目采用什么风格,徽派民居还是现代中式?”“将来每栋建筑放什么功能?这些问题让他们意识到规划设计在项目里必须承担设计之外很多的责任。于是,他们采取了互联网式的工作运营模式,建立项目微信群,全面共享所有的信息;每周2-3次主创头脑风暴会;每周1次以上项目技术审核会和政府保持及时与不间断沟通,确保信息完全共享。然后,他们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尽可能少的拆除建筑,因为大部分建筑通过改造就可以满足互联网创业者的需求,同时使原住民分享改造和发展的成果。尽可能保留符合本地建筑自然演化规律的建筑与机理,尽量营造促发创新发生的丰富、开放和自由的氛围,把改造目标集中在道路、巷弄、景观、标识和建筑颜色、材料及构件上。创业和创新是成功率极低,也是无法通过规划设计达成的事物,“我们必须以包容灵活的空间和态度,配置创业创新所需要的公共配套和整体环境,让市场来决定每栋建筑的具体功能。”
姜晓刚认为,任何一个特色小镇都是“独一无二”的,规划中一定要用互联网的工作方式来解决互联网时代的问题。他解释,多团队合作中,每个团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式、专业能力的侧重与不同,让这个项目面临的复杂问题得到充分的呈现和考虑,并体现出足够多的丰富和活力。而工作营模式和信息充分共享,使得项目同时保证了一定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特色小镇建成了,怎么运营也是一门学问。浙江梦想小镇运营公司副总裁袁虹的成功经验就是:特色小镇运营是功能要素、方式方法、各类资源 综合运用叠加落地的过程。他认为,运营贯穿特色小镇整个生命周期,它不是狭义的,不是在规划、投资、建设完成以后简单的招商和管理,而是与小镇建设同步并伴随始终, 包括目标设定、产业规划、功能规划、建筑规划、形态控制、资金筹集(投融资)、产业导入(招商) 、投入产出控制、 项目与载体建设、制度建设等。
浙江梦想小镇运营公司副总裁袁虹发表主题演讲。(应康伟 摄)
袁虹认为,特色小镇的核心运营理念有三:产业规划决定功能与形态、核心产业决定小镇特色、制度建设是小镇发展的基础。他强调,在特色小镇运营过程中,政府主体与市场运营主体缺一不可,单一主体无法保证特色小镇的运营,应该整合不同层级的各类主体,共同参与小镇发展。
圆桌对话:特色小镇“产城人文”四位一体
在圆桌对话环节,在江苏省发改委经济体制改革处处长李君良的主持下,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城乡体改处副处长钱哲,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原材料工业研究所所长肖劲松,浙江南方建筑设计院副总经理、副总建筑师姜晓刚,浙江梦想小镇运营公司(浙江菜根信息)副总裁袁虹,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紫金传媒智库秘书长闵学勤,就特色小镇“产城人文”四位一体展开了讨论。
肖劲松说,在特色小镇的建设当中,要注重产业和文化的融合,把传统文化要素发掘出来。同时,新兴的产业有新兴的文化业态,比如说设计创意、工业设计、工业创意。创新创业,要能体现出文化内涵,解决原来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文化沙漠问题。
姜晓刚说,特色小镇为什么叫特色小镇?就是独一无二。江苏做特色小镇,他担心的一方面是传统文化不能延续,另外一个也担心所有的小镇都变成苏式建筑,这也是另外一个维度的千镇一面。姜晓刚认为,第一还是要回归到本源,当代的文化里面肯定有传统文化,这是我们的根源。归纳来讲的话,就是创新式的活化。第二是发展式的传承。第三个是一定要对接当代,第四个一定是要嫁接时尚。
小镇的味道怎么来体现?袁虹说,每个小镇有不同的产业类别,不同的功能。在建筑形态上,不要大拆大建,把小镇原有的历史文化、人文积淀发掘整理出来,这样从形态上已经有了区分,这个小镇的味道就会出来了。
闵学勤认为,文化再造要有一个根基,有一个落脚点,这个落脚点叫什么呢?叫文化IP,这个IP指的是知识产权。文化IP价值在哪里?是一个整合,是一个融合,这个整合和融合可以融到“三生融合”的生产中,可以植入到我们的生活,也可以融入到我们的生态,它是可嫁接、可移转、可生产、可复制、可再造、可升级的。不能是一个碎片化的东西去挪到特色小镇,不够鲜明就无法产业化,所以一个非常共通的概念就是品牌化整合的概念。闵学勤建议,通过文化IP的建构,而不单纯是地域文化、传统文化、原有文化不经改造的使用,只有通过文化IP的建构,才能跟最新型的特色小镇进行无缝对接,进行再创造。
钱哲说,产城人文第一个字是产,特色小镇一再强调以产业为核心,产业是一个垂直的,所有东西都要围绕这个来。每一个小镇的路都不一样,每一个小镇的文化都不一样,每个小镇的人口结构也不一样,每个小镇最后城镇形态也不一样,首先要梳理你是什么产品,第二个是人,你吸引什么样的人到你小镇来,是来创新还是来创业。根据这些人和产业,你要为他们提供一些聚合的功能,形成这个小镇特有的文化。比如说梦想小镇就是创新创业的文化,这个可能跟有一些历史经典产业的小镇就不一样,这些小镇需要的是咖啡,梦想小镇需要的也是咖啡,可能这个是它的文化,形成这个文化流了,肯定会形成城。城在历史上的解释就是商品交换和人类集聚的两大要素,如果这个逻辑关系梳理通了,相信江苏每一个特色小镇肯定能是“产城人文”四位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