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投融资 > 产业 > 载体秘籍 > 正文

冰火交织 众创空间发展亟须探寻新路径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发布时间: 2017-02-16 13:18:38 编辑:诚富

导读:2017年伊始,有人说众创空间将迎来寒潮甚至倒闭潮。但与此同时,仍有一些众创空间正赢得资本青睐,连众创空间鼻祖WeWork都来中国分一杯羹。争议中的众创空间,它们的求生之路到底在哪,又将会迎来怎样的未来?

2017年伊始,有人说众创空间将迎来寒潮甚至倒闭潮。但与此同时,仍有一些众创空间正赢得资本青睐,连众创空间鼻祖WeWork都来中国分一杯羹。争议中的众创空间,它们的求生之路到底在哪,又将会迎来怎样的未来?

是寒潮来袭还是优胜劣汰?

2月初,当记者在一家知名众创空间里采访昊鸥资本郭林砷时,他比较悲观地告诉记者,“虽然我自己就在众创空间里办公,但我并不看好这种模式,资产太重且很难盈利。我去一些众创空间走访一圈,发现入驻的创业企业能走下去的恐怕也不多。”

持此观点的人并不在少数,实际上,已有人断定众创空间已经迎来寒潮甚至倒闭潮。2016年初,深圳众创孵化空间地库、孔雀机构先后倒闭;2016年10月底,北京首家众创空间Mad Space众创空间倒闭。与此同时,不少二三四线城市也陆续传来众创空间停业或倒闭的消息。

而另一方面,一些利好消息也在发酵。作为全球众创空间的鼻祖,WeWork在2016年初选择来华,目前仅在上海WeWork就开了2家办公地点,还有3家门店正在筹备中。

记者走访WeWork位于延平路和威海路的两家门店发现,店里人气十分火热。根据工作人员介绍,这两家门店的工位基本已出租完毕,未开张门店的工位也是一位难求。

一批中国本土诞生的众创空间,如今也发展得如火如荼。2017年1月中旬,知名众创空间优客工场宣布,完成B轮融资总额约为4亿元,优客工场投后估值近70亿元,跻身中国首个达到独角兽级别的众创空间。无独有偶,诸如方塘小镇等众创空间,2016年也陆续获得融资。

一面冰冷,一面火热,冰火交织成为目前众创空间发展最显著的特征。

从繁华到陨落

创业从来就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众创空间同样如此。

作为“独角兽”公司(即估值达到10亿美金的企业),点融网联合创始人郭宇航的看法是,“一只独角兽公司的诞生,意味着这个行业的爆发期走向了尾声,胜负大概已经见出了分晓。”

这个判断对于众创空间或许同样适用。随着优客工场这只独角兽公司的诞生,众创空间的窗口期越来越窄,以往还在拼速度,现在要拼的则是能力。

2015年以来,国家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众创空间的发展。2015年3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在国家层面上首次部署众创空间平台。政府的助推无疑加速了众创空间行业的快速发展。科技部门去年的数据显示,我国各类众创空间已超过230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2500多家。

而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众创空间发展模式与投资规划研究报告》显示,北京200余家众创空间的服务收入占总收入的54.5%,比2015年提高9.4个百分点,并首次超过以房租为主的收入,成为主要收入来源。

众创空间创办之初,一方面是承担了鼓励创新创业的功能,通过整合各类第三方服务,降低创业者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另一方面,众创空间也是地产商去库存、转型升级之举。很多众创空间背后,多是一群在地产界摸爬滚打多年的地产人,例如优客工场的毛大庆、SOHO 3Q的潘石屹等,其他诸如WE+空间也是如此。

在当时的风云际会之下,即使那些处于闹市的众创空间,也因为将出租面积降至工位、出租时间缩短至月份,尽管单价未必便宜,总价却并不算高,再加上日趋完善的周边服务,确实戳中了创业者们的痛点,众创空间才会在短期内获得政府和市场的一致好评。

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原本靠着现代的装修、打包的服务、低廉的门槛起家的众创空间,优势迅速被模仿和瓦解。“二房东”的生意经迅速被验证为不可能,单一又同质化的创业模式不断出现,但与此同时又普遍缺乏资源和运营经验,核心竞争力低,一批众创空间转而陷入低潮。

2017年1月10日,北京创业孵育协会、北京众创空间联盟2017年会上发布的《2016北京市众创空间蓝皮书》指出,北京市超过55%的众创空间仍然处于亏损状态。不少众创空间仍在依靠政府补贴度日。全国科普的数据显示,国内的众创空间共获得政府经费支持15.98亿元。

众创空间将怎么走?

此前,包括优客工场创始人毛大庆等人均告诉记者,众创空间不能做二房东,那样没有前途。所以,一些众创空间探寻的新路是,将众创空间作为流量入口,吸引企业入驻后,再通过其他方式获取回报。

目前,不少众创空间想到的是投资。记者在上海采访发现,诸如知名天使投资人查立创办的起点创业营,还有已在新三板上市的众创空间苏河汇,都采用的是类似的投资模式。毛大庆也表示,他也投资了优客工场的一些入驻企业。

与国内的众创空间相比,由非地产出身的人创办的WeWork,则在激活存量上下了功夫。

此前,WeWork创始人亚当·诺依曼告诉记者,每一个加入为WeWork的成员,无论他在哪里,都可以共享全球任何地方WeWork的资源。对于很多有国际化诉求的企业来说,加入WeWork不仅仅是为了一个工位,更是为了加入一个网络。目前,WeWork全球共拥有大约1万名会员企业及超过9万名会员,在这背后,是WeWork目前在全球10个国家的超过115家办公地点。WeWork这种国际化的布局和资源,对于目前本土众创空间来说,很值得借鉴。

目前还有第三条路,就是突破众创空间的定义,成为专业的第三方办公空间服务商。这种转型意味着,未来入驻众创空间的不仅是创业企业,更包括一些大中型企业。记者走访位于上海金钟广场的WE+众创空间就发现,积累了专业的办公空间经验后,吸引大中型企业入驻已经成为他们的下一步计划。因为和支付能力有限的初创企业比起来,大中型企业的支付能力要充足的多。通过租赁成熟的办公空间,大中型企业也有望节省一笔费用。

无论是投资、对接资源还是腾笼换鸟,可以预想的是,2017年或许将成为众创空间的转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