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开业一年上演近600场剧目 有何启示
导读:开业仅一年,上演近600场剧目,吸引约50万人次。北京天桥艺术中心—— 文化“天桥”上 好戏正流连
开业仅一年,上演近600场剧目,吸引约50万人次。北京天桥艺术中心—— 文化“天桥”上 好戏正流连
北京中轴线,天安门向南3公里,刚满一周岁的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成长为新的文化地标。
根据北京市文化局、北京市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最新统计,2016年北京演出市场持续升温,票房收入增长逾一成。其中,大中型场馆实现票房收入7.59亿元,国家大剧院、天桥艺术中心、保利剧院成为北京演出市场最重要的力量。其中,2015年11月正式开业的天桥艺术中心最年轻。
一座新建剧场为什么能在全国文化中心的北京脱颖而出?天桥的故事能为城市文化建设带来哪些启示?
引进经典音乐剧,让新剧场与观众熟悉起来
“酒旗戏鼓天桥市,多少游人不忆家”曾是旧时天桥的写照。作为北京民间艺术的发源地,天桥有着宝贵的人文资源。“日日有戏曲,天天有锣鼓,独门杂艺无处不在”。天桥曾经的故事,也折射了北京的昨天。
随着首都核心功能的城市发展定位确立,建设首都文化中心的号角被吹响,天桥的故事被注入了新的灵感,新天桥与新北京命运相连。“作为新天桥标志的天桥艺术中心,被纳入到以民生改善、名城保护、产业发展、服务首都为宗旨的天桥演艺区建设框架之中。‘北京的天桥,世界的舞台’是天桥艺术中心的宗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董事长金聆说。
剧场建成了,如何运营是首要问题。2016年有统计称,以1998年为起点,我国新建和改建的剧场超过260个,国内剧院总数超过2000家。然而,国内剧场演出总收入不足百亿元,全年演出超过50场的剧场只占剧场总数的35%。
新建剧场如何吸引观众?天桥艺术中心以音乐剧破题。
音乐剧是一门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轻歌剧、喜剧和黑人剧的世界艺术,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在享誉世界的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音乐剧不仅是当地人休闲生活的必选,也吸引着全球各地的游客,成为当地文化产业的强大引擎。天桥艺术中心的开幕大戏是获得超过50个世界主要戏剧奖项的《歌剧魅影》,在北京连续演出了8周共64场,在广州演出了40场。一票难求的《歌剧魅影》在北京上演时的票房达7200万元,占当年北京整体音乐剧票房的60%,吸引了将近10万人走进这座新剧院。“这说明,好戏能让陌生的地方与观众熟悉起来。”中国对外文化集团董事长张宇说。
配置专业设备,好戏还需好剧场烘托
《歌剧魅影》只是一个起点。在天桥艺术中心,2016年上演了158场音乐剧,占全年总演出场次的26%。美国百老汇原版音乐剧《窈窕淑女》演出13场,观众15000人;韩国音乐剧《洗衣服》演出16场,观众3800人;法语原版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演出13场,观众近两万人;音乐剧《不能说的秘密》演出12场,观众有一万多人……看音乐剧到天桥,逐渐在首都观众群树立口碑。日本四季剧团驻中国代表王翔浅评价说:“天桥艺术中心对音乐剧的热衷令人欣喜。这一片红色的灯火,一个国际国内戏剧精品的汇集地,也是戏剧爱好者的福地。”
好戏,是全世界所有剧场共同的追求,也是所有知名剧院共同的秘笈。不过,好戏的光芒需要好剧场来烘托。在韩国舞台工程技术与咨询公司专家刘载佑看来:“音乐剧是对音响、灯光及舞台设备要求最高的剧目”。天桥艺术中心1600个座位的大剧场是专业的音乐剧剧场,也是国内第一家使用电子可调混响VIVACE系统的剧院。大剧场的舞台机械有来自德国的舞台技术,所有框架都是铝合金挤压型材制成,可以在范围内随意调节舞台高度……正是这些保证了超大型音乐剧《歌剧魅影》的演出。
这一切都构成了这个舞台的独特魅力。《歌剧魅影》主演布拉德·里特尔难忘这里:“相比歌剧院,天桥艺术中心的声场非常适合以电音为主的音乐剧作品,声音清晰、音质干净,我对此流连忘返。”
据介绍,截至2016年底,这里共上演近600场剧目,涵盖了音乐剧、话剧、舞蹈、秀、儿童剧、音乐会、戏曲等。百老汇音乐剧《窈窕淑女》、韩国音乐剧《洗衣服》、法语原版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等首次进入国门。它服务在京艺术团体60余个,演出近200场。话剧《北京法源寺》《天下第一楼》、曲剧《红叶黄楼》、新编京剧《正考父》,展示了京味儿文化的新活力。它接纳了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在内40余个外埠演出团体,合计演出150余场,其中近九成为首次在京上演的项目。一年来,“开幕演出季”“华人春天艺术节”“夏季演出季”“国际新经典艺术节”多个演出单元借力上演,吸引了近50万人次走进剧场。
举办公益活动,用“艺术+”方式培育都市的文化气息
年轻的天桥艺术中心就像一座“天桥”,它既连接着世界优秀剧目,也连接着北京乃至华人艺术团体,既连接着当代艺术创造,也连接着文化消费与艺术教育。
“现当代的观众‘审美准备’与‘审美期待’不同,面对当代语境,需要拓宽观众的艺术视野,这就需要借鉴现代国际戏剧中有价值的艺术成果和‘审美走向’。”中央戏剧学院名誉院长、知名戏剧教育家徐晓钟说。简单地说,多元、品质、国际化是现代剧场吸引观众的三大要素。
对这座新的“天桥”而言,它的“好戏”也不仅仅局限在剧场,它以“艺术+”的方式构建着剧场消费的生态圈。比如,艺术+公益,开业以来其平均票价在200元左右,有近40部剧目参与北京惠民缔结票演出补贴项目,100元以下的惠民演出票10万余张。再比如,艺术+教育,“诗意生活节”、小顾问艺术团、大师讲座、大师班、各种展览、艺术培训等构成了天桥艺术中心剧场外的魅力,全年有5万人通过各种公共文化活动免费走进这里,500余学员参加了艺术培训课程,50万人次的观众中有10万人次为家庭成员。一句话,天桥艺术中心冲破的是人们对剧场的固有概念,它是好戏上演的地方,也是激活孕育社会氛围的地方。
“我们面临着供给侧改革的问题,文化消费迫切需要实现由低水平向高水平的供需平衡转换。中国新一代的剧院不要成为传统戏园子,而要成为吸引全城、全国乃至全世界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在此跨界合作、激荡艺术创造力的空间,成为一个城市的文化灵魂。”张宇说。
美国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第一任总监列奥波德·达姆罗什有一句名言,“要想知道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看看它的剧院就知道了”。这文明也许不仅仅是看戏的礼仪,更在于其对文明的孕育。今天来看,天安门向南3公里的天桥艺术中心,它不仅仅是一座文化意义上的剧院,同样具有经济意义与社会意义。它的魅力来自于这座建筑,更来自于对一种生活方式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