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最艰难的时刻:第一年,每天都可能死,第二年,每月都可能死,第三年每个季度都可能死
导读:2000年3月10日,纳斯达克股指达到了其顶峰5 132点,但是,一家家互联网公司财务状况恶化及报出财务造假、高管套现等情况被披露,各种迹象都表明一场危机正在到来……
中国创业与投资第一门户
2000年3月10日,纳斯达克股指达到了其顶峰5 132点,但是,一家家互联网公司财务状况恶化及报出财务造假、高管套现等情况被披露,各种迹象都表明一场危机正在到来……
今日连载的内容是《中国创投简史》第二章第一节和第二节,讲述的是新浪、网易和搜狐相继上市,三大门户如何亲身经历美国互联网泡沫破裂的全过程,以及阿里、百度、腾讯如何走过日日生死一线间的这波危机。
《中国创投简史》是当前投资行业时间跨度最大、史料最全的中国创投史书,再现了IDG资本、红杉中国等一系列投资机构从0到1的资本博弈 ,解析了新浪、搜狐、网易、BATJ等科技巨头的融资细节。倪正东、熊晓鸽、靳海涛作序,阎焱、徐新、徐小平等投资行业大佬力荐。本书自2016年12月出版以来,不到2个月一版售罄,当前为再版发行。为飨读者,接下来,投资界将在投资界官网以及投资界官方微信(ID:pedaily2012)连载本书。
第二章 开创者们的远见(1999年—2003年)
2000年,美国的互联网泡沫破裂让美国硅谷与华尔街遭受重创,对于中国创投市场的影响更是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人民币基金所遭受的打击甚至比美元基金更为严重。因为,它直接导致了创业板的搁浅。
第一节 第一次中国互联网创业泡沫
2000年3月10日,纳斯达克股指达到了其顶峰5 132点,但是,一家家互联网公司财务状况恶化及报出财务造假、高管套现等情况被披露,各种迹象都表明一场危机正在到来。2000年4月3日,微软垄断案宣判,微软创单日最大跌幅,这也宣告这场互联网泡沫开始破裂。高科技公司的股价开始下跌,其中思科的股票跌了90%。
随即,纳斯达克市场出现踩踏行情。纳斯达克的投资杠杆功能更是加速了纳斯达克泡沫破裂。在后来的两年,纳斯达克股指从5 100点下跌到1 100点。平均市盈率从1999年的78倍大幅下滑到2012年的23倍。1999年,美国出现了457个IPO,大部分是与科技股相关的公司,其中117家公司在上市当天股价翻倍。到了2001年,IPO的数字锐减到76个,而没有一家公司股价上市当天就翻倍。
在微软垄断案宣判10天后(2000年4月13日),新浪网在纳斯达克宣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发行价每股17美元,这是第一支真正来自中国大陆的网络股登陆美国资本市场。之后网易和搜狐相继上市,三大门户亲身经历了美国互联网泡沫破裂的全过程,股价甚至一度破发。
后来,林欣禾回忆说:“新浪的股价一度跌至每ADS 1美元,华登资本投资成本大概在每股3美元,在股价为4美元时退出。当时几乎没有哪家投资机构赚钱了。在当时看来,少利退出已经算是成功。而且,股价低迷持续了几年之久,直到2003年才开始有起色,股价从不到10美元涨到20美元、40美元,最高时冲到了100多美元。”
这波互联网泡沫威力之大,已经不局限于硅谷和华尔街,甚至穿越了太平洋,让远在中国的创业投资机构都谨慎起来。大批的中国互联网公司难以融资,失血而亡。在当时,能够成功拿到融资活下来的公司,日后都成了巨头,其中就包括百度。
2000年夏天,杨飞与周全在北京的恒基中心IDG公寓里与李彦宏第一次会面,当时李彦宏正拿着百度的项目寻找投资者。李彦宏告诉杨飞,百度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100万美元的融资,现准备用10个月的时间融资1000万美元。杨飞告诉李彦宏说,他们没这么多钱投,但是他们一定要投。
2000年9月,杨飞在百度第二轮融资的时候,投入150万美元,IDG共获得百度5%的股权。回顾当时的环境,IDG投资百度的时间是在2000年9月,此时距离2000年4月份网络泡沫破裂只有5个月的时间,互联网经济正处于最寒冷的冬天,大家都对互联网公司避之不及,所以杨飞的投资一度被看作是勇敢的尝试。
回顾那次投资,杨飞曾回忆到:“签约前一夜整晚没睡,当时的百度只是一个为其他网页提供搜索引擎的技术提供商,从中赚取技术使用费,并没有自己的门户网页。而由于当时网络的泡沫经济,全国有几千家类似的互联网公司毁于一旦。”他知道对百度的投资如履薄冰,无异于一次赌博。
事实证明,杨飞的眼光是没错的。百度是IDGVC最成功的投资案例之一。2005年,百度上市后,为IDG基金带来100倍的投资收益,回报数额高达1亿美元,成为创业投资界的一段佳话。
在李彦宏与百度成功的背后,站在幕后的杨飞功不可没。2002年的一个晚上,杨飞与李彦宏谈了6个小时改变商务模式的问题。按照原来的模式走,不足以支持百度成为一个大公司,而最好的方式就是让自己成为搜索引擎的服务提供商,成为新兴的媒体。两人还就要做世界第一的中文搜索引擎还是仅次于Google的搜索网页进行了争论,最终决定要做就做第一,绝不跟着别人屁股走。
李彦宏与杨飞的这次现代版“隆中对”也为日后百度的战略指明了方向。在此后数年的时间里,百度与Google中国的竞争一直是业内关注的话题。百度最终成为中文搜索引擎老大并最终位列BAT三巨头之一,这是早在十多年前两人定下的目标。
在2000年的这次互联网泡沫浪潮中,腾讯曾经一度命悬一线。
2000年年末,QQ的注册用户数即将突破惊人的1亿,腾讯急需新的资金注入,以便添置服务器来支持公司继续发展。然而,由于互联网业持续萧条,投资方IDGVC和盈科逐渐有了要撤股套现的想法。
最早萌生退意的是IDGVC,当时的IDGVC在中国先后投资了80多家互联网创业公司(投资总额近1亿美元),到2000年年底,其投资的数十家公司都遭受重创。其中最成功的是金蝶软件(2001年3月在港上市),最惨的是重金投入的电商网站8848,倒在了上市前的最后一道门槛上。在市场环境最为暗淡的时候,IDGVC也需要套现存活。
作为投资方的IDGVC和盈科,都认为腾讯的商业模式是不会被主流资本青睐的,因为烧钱无比凶猛,盈利遥遥无期,继续投资就等于继续烧钱。为此,双方进行了多轮面谈,两家股东最终同意以贷款的形式给予腾讯200万美元,同时开始积极寻找愿意接盘的公司。IDGVC从中牵线接触了新浪、搜狐、雅虎中国、金蝶、联想集团,盈科则找了中公网以及自己控股的TOM.com,甚至还有香港著名导演王晶,但当时全中国竟然没有一家公司或个人愿意收购腾讯的股份。
正在这一筹莫展之际,国际传媒大鳄MIH(米拉德国际控股集团公司)来了。MIH绝非等闲之辈,它在纳斯达克和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同时上市,是南非最大的付费电视运营商,年营业额约2.5亿美元,市值40多亿美元。双方几经商讨,MIH最后以现金支付的方式购得32.8%的腾讯股权(盈科20%+IDGVC 12.8%),同时将公司控制权保留给马化腾。
MIH一直坚定地看好腾讯的成长潜力, 2002年6月,它又从腾讯的其他主要创始人手中购得13.5%的股份,腾讯的股权结构由此变为创业者占46.5%,MIH占46.3%,IDGVC占7.2%。直到2003年8月,腾讯创业团队才将IDGVC所持剩余股权悉数购回,经过股权结构的重新调整,最终形成了上市前MIH与创业团队分别持股50%的股权结构。
随着腾讯第二轮融资的成功,腾讯熬过了凤凰涅槃前的终极难关,之后迎接他们的便是一片光明。回首这段充满神奇色彩的历程,作为早期创投方,IDGVC和盈科还是独具慧眼的——虽然二者都低估了腾讯的成长潜力。腾讯的高速发展也为两家风投带来了丰厚的回报,香港盈科数码以210万美元的投资(出售价格1260万美元),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就获得1000多万美元的回报,堪称奇迹。
相比马化腾和李彦宏的“孤军奋战”,阿里巴巴在早期与风投结缘时有个神助攻,这个人被称为马云背后的男人——蔡崇信,如果没有蔡崇信可能就没有今日的阿里巴巴。从1999年开始直到现在,阿里巴巴跨越的每一个资本难关,都离不开他的奉献。有人曾这样描述:“蔡崇信与马云都是1964年出生,但除此之外,两人从家世、学历、经历到个性,几乎没有一样相同,甚至是南辕北辙。”马云开朗活跃,擅长演讲,有独特的个人魅力;而蔡崇信安静低调不多言,人很随和。两人一动一静,一外一内,却是成就今日阿里巴巴庞大帝国的最佳拍档。
回溯马云17年的创业历程,多数人都是眼睁睁地看着这个人从一个笑话变成一个神话。1999年9月9日(一个有着长长久久意味的日子),“小个子”马云在杭州家中用“十八罗汉”的50万元初始资本创立了阿里巴巴,“十八罗汉”被很多人称为 “一群乌合之众”,每月只能拿600元薪水(十八罗汉之一的蔡崇信,辞去了AB投资公司70万美元年薪的工作,简直令人匪夷所思)。当年35岁的马云的豪言壮语估计也没有几人当真,他说:“我们所有的竞争对手都不在中国,而在美国的硅谷。”
早期的阿里巴巴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前途渺茫、“钱”景荒芜。根据现在的资本市场标准评判就是“两眼一抹黑”。而互联网创业公司从最初发展至今,烧钱是必不可少的“标签”之一。彼时的阿里巴巴面临的最大难关也是“钱”,在经历了3次有起死回生意义的融资后,才渐渐迈入正轨,成就了今时今日的世界级互联网巨头。而从1999年创业的第一天开始,所有阿里巴巴的资金调度、转投资、募资入股,甚至到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在纽交所重新挂牌上市等,蔡崇信都在以“总负责人”的身份全权统筹。
1999年10月,阿里巴巴获得第一笔500万美元的天使投资,占股40%,投资方是高盛、富达投资、新加坡政府科技发展基金、AB投资公司等。1999年的中国互联网发展得如火如荼,吸引了老虎基金等众多国际创业投资机构肆意砸钱。据悉,在高盛之前,马云一连拒绝了38家投资商,因为他的目标更大、眼光更远,通过引进第一笔创业投资,除了需要投资方的钱之外,还希望以此带来更大的效应,比如下一步的创业投资、海外资源等。
2000年1月,阿里巴巴获得了2 000万美元的第二轮融资,投资方是孙正义领导的软银(雅虎的最大股东)。1999年底,马云与孙正义的首次会面被很多媒体赋予了传奇色彩,经过无数次演绎后,在东京6分钟拿下融资已经成为了孙马之间 “一见钟情”、“英雄惜英雄”的经典故事。
但真实的版本不是这样的,实际上孙正义第一次约见马云是在北京,地点是UT斯达康的办公室,但是因为孙正义迟到,这一次并没有见成,改为第二天约在酒店见面。当天跟马云一起见孙正义的还有中国最早开网吧的实华开创始人曾强。据悉,在那段时间孙正义约见了众多人物,包括当时已是互联网大腕的王志东、张朝阳、丁磊……马云只能算是个小角色,但是这两个“小个子”男人彼此一见如故。
开始时,孙正义坚持出资4000万美元,马云、蔡崇信经过反复商讨,为了保持创始团队的掌控能力和阿里巴巴的现状,最终将融资额敲定为2000万美元。软银对阿里巴巴的投资,令孙正义在十年后成功问鼎日本首富,这段故事每每提及都令世人感叹孙正义的“慧眼识珠”。
这笔资金刚刚到位后不久,即2000年3月,美国科技股因网络泡沫从高位崩落,殃及诸多中国互联网创业公司,很多电商也在这波熊市中遭受了灭顶之灾。而阿里巴巴却因“外资金童”蔡崇信运筹帷幄的资本运作,成功渡过了这场有惊无险的世纪风暴。
对于那次互联网泡沫时期的艰难光景,盛大创始人陈天桥很久之后都记得,他说:“2001年之前,盛大几乎每天都有可能死去;在2002年,盛大每个月都有可能死去;进入到2003年,盛大每个季度都有可能死去。”
第二节 互联网1.0时代的收获者
在这波互联网泡沫时期,有一小波投资人看到并捕捉住了中国互联网萌芽期的机会。敢在寒冬中出行,若非愚者,注定不凡。
中国VC/PE圈儿的新加入者
1999年,孙正义带领1981年创立的软银集团进入中国,一口气连设3支基金:1999年7月成立软银中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软银中华),2000年成立软银中国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软银中国),2001年成立软银亚洲基础设施基金(软银亚洲)。
软银中华在国内先后投资了新浪、网易、8848、当当网上书店、携程旅行网等20多家国内互联网公司,但是由于投资规模较小以及进入时机等因素,软银中华并没有取得太好的成绩。后来逐渐淡出了中国市场。
软银中国创业投资有限公司(Softbank China Venture Capital,简称SBCVC)由软银和UT斯达康合作成立,最初各出资约1亿美元。也有一种说法,软银出90%,UT斯达康出10%。但在UT斯达康出售股份后,双方的合资关系随即终止,日本软银集团拥有SBCVC的全部股权。所以软银中国成立初期,其资金全部来源于软银,相当于软银在中国的直接投资机构,第一任首席代表是周志雄。软银中国最初在中国投资的公司包括:城市通、嘉德在线、51marry、好孩子、易宝、新利多、jia2000、contest2win。也正是这支来自软银中国的基金投资了阿里巴巴。
真正让软银成为国内翘楚的则是成立于2001年2月的软银亚洲基础设施基金(Softbank Asia Infrastructure Fund,简称SAIF),实际上它和日本软银并没有直接的关系。这支基金是日本软银公司与美国思科公司战略合作的结果,首期的资金规模为4.04亿美元,大部分的资金由思科而来,而日本软银仅仅是提供品牌和派遣相关人员进行管理。
当时,软银亚洲在全球招聘总裁,要求是亚洲人、有企业管理经验、有10亿美元以上基金的管理经验、懂IT。在通信公司工作过的阎焱在七八十个候选人中脱颖而出,于2001年10月上任。
与此同时,国内本土的PE机构圈子也开始形成。
2001年,证监会下达通知:证券公司不得直接或通过参股风险投资公司间接进行风险投资,已参与风险投资的证券公司需进行清理和整改,并于6个月内完成清理整改工作。看似不确定的政策性风险却给了吴尚志一个机会。2001年7月,中金分拆直投部,吴尚志团队顺势接手了这盘业务,成立了鼎晖投资。
2002年4月15日,吴尚志、中金直接投资部副总经理焦震等5人与中国经济技术投资担保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了深圳市鼎晖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负责鼎晖的管理运作。从此以后,鼎晖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成为国内第一家以有限合伙制运营的私募股权基金,而吴尚志也成为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历史上的首批开创者。
和孙正义、吴尚志一样,那时一批优秀的开拓者们开始将目光转向新兴的中国市场。
曹嘉泰1999年加入美商中经合集团,当时的美商中经合只在台北和旧金山有办公室。曹嘉泰加入后,着力于美商中经合在大中国地区的发展,先后在中国香港和北京设置了办事处,同时组建并培训了中国本土的投资管理团队。 2002年,曹嘉泰和前同事刘伟杰共同创立戈壁合伙人有限公司。
联网1.0时代的收获者
在互联网1.0时代,投资收获最大的VC机构无疑是最早的布局者——IDGVC。可以看到,包括百度与腾讯在内,今天的互联网一线公司几乎都有IDGVC投资的身影。
携程是章苏阳的代表案例。1999年10月,携程网开通,IDGVC投资了40万美元,随后章苏阳继续主导了后面的几轮投资。
谈起这次投资,章苏阳在日后回忆说:“我最看重的是携程的创业团队和当时这个市场所面临的蓝海机会。携程最早注意到了经济型酒店的市场空白,其团队的组建也是非常完美。季琦,就是个天生创业的人。他是携程第一任CEO,做过如家CEO,一般说来,在多处成功的人,在另一个地方创业成功的概率也大。”
早于携程2个月,章苏阳对另一家互联网公司易趣网也同样看好。1999年8月,易趣网成立,公司在上海的一个两居室民居内办公,创始人邵亦波和谭海音是公司仅有的两名员工。即使如此,章苏阳作出投资易趣网的决定只用了27个小时。
《中国企业家》杂志2009年刊载《饭局精神》一文,文中援引章苏阳的话:“邵亦波当年是在耕读院里,他穿着短裤很性感地就跑过来了,我们就签字了。”据当时的报道,邵亦波、谭海音的创业计划估值300万美元,IDGVC、万通国际及其他投资人,一共投入了60万美元。尽管没能独立上市,但是易趣日后被eBay收购,同样使IDGVC获得了不菲的回报。
一位后进入的投资人曾这样评价自1993年就进入中国市场的IDGVC:“他们赶上了那个时机,他们赚到了!”但不得不客观地讲,IDGVC的高回报除了得益于时机,还有胆识。即便是在泡沫破裂触发了互联网世界崩溃的那两年,它也并未逃离,而是早早为未来布局。
在今天看来,IDGVC当年的投资无疑都是成功的。但在互联网泡沫破灭的那个时代,IDGVC的投资多少有点儿“敢为天下先”的胆魄。熊晓鸽谈起当年IDGVC的投资时坦言:“在泡沫最低的时候,实际上也有很多的机会。如果我们钱更多一点,胆子更大一些,当年哪怕是网易,甚至我们都可以把他们买过来,因为市值比现金都便宜,应该买这个公司。”
熊晓鸽说:“市场不是人们所能控制的,真正要学到的一点是你投资要看这些基本面,看这个行业是否在成长,在泡沫破裂的时候尤其应该投,问题是你有没有投;第二,在泡沫破裂的时候有没有胆量投,我后来讲我们做风投是‘幸灾乐祸’的事情,泡沫破裂的时候应该是好时机,价格反而更合理。”
可以说,BAT成就了一批投资机构。与IDGVC同时期,依然坚持投资中国市场,并凭借投资百度一战成名的还有当时初来乍到的德丰杰公司。2000年,德丰杰募集了一支7亿美元规模的环球基金,美国以外的项目被加入了新基金的投资范围。德丰杰想在亚洲找落脚点,新加坡成为了评估后的选择。那时的符绩勋正在新加坡科技局做引导基金,这个在当时中文说得好且又懂投资的新加坡人,成为了德丰杰的不二之选。
2000年3月,符绩勋加入德丰杰;5月,他第一次见到了李彦宏;7月,他决定投资百度;9月,在与IDG等机构的联合投资中,德丰杰成为百度的单一最大股东。在百度上市2年后退出的德丰杰,回报高达百倍。而在坚守期,德丰杰2002年投资的空中网,在2004年上市后也为它带来了30倍的回报。
在这一时期,收获颇丰的还有一位年轻的女将——霸菱投资的徐新。1999年,徐新以每股5美元,共500万美元的价格投资网易。第二年,网易在纳斯达克上市,最高股价高达30多美元,一年之间翻了6倍还多。同样在1999年,徐新成为中华英才网的天使投资人并担任其董事长,此次投资,徐新个人获得了800倍以上的收益。
2000年对于华平来说也是收获的一年。1997年,华平因为看好亚信由田溯宁等业界精英组成的创业团队,向亚信投资了1100万美元,协助亚信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使其成为中国最早在美国股市挂牌的高科技公司之一。这笔投资令华平在中国市场上声名鹊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