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投融资 > 投资热点 > 正文

PE二十人访谈录:华平投资猎捕中国创业独角兽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广州) 发布时间: 2017-12-23 09:07:54 编辑:诚富

导读:“今年到目前为止,我们在中国市场已经完成了三个‘15’,包括投资了15个项目、投出了15亿美元的资金、实现了15亿美元的退出。”12月初,华平中国区联席总裁魏臻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介绍。

“今年到目前为止,我们在中国市场已经完成了三个‘15’,包括投资了15个项目、投出了15亿美元的资金、实现了15亿美元的退出。”12月初,华平中国区联席总裁魏臻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介绍。

这一年,也是魏臻加入华平投资的第15年。刚刚加入时,华平投资中国团队仅有五名成员,如今,华平投资中国团队成员已有100多名,其中包括40余名投资人员。

与凯雷、黑石、KKR等全球大型PE机构关注并购投资不同,华平投资是一家以成长型投资为主的股权投资机构。
从1994年开始,华平投资已经累计向中国市场投资超过80亿美元资金。在其目前仍持有的35家被投企业中,超过20家的公司估值超过10亿美元。

12月19日,华平投资宣布完成23亿美元的华平金融行业有限合伙基金募集。该基金在今年6月启动募资,比原定目标超募7亿美元。

华平投资从1971年开始投资金融行业,迄今为止已经投资了95家金融服务类企业,投资总额超过110亿美元。
金融服务的投资方向上,消费金融类资产、资产管理公司、科技金融是华平在华投资的三个重点,已投资的项目包括中国华融、华宝基金、上海灿谷汽车金融、挖财等。

三个“15”背后

2016年,在六个月时间中完成20亿美元中国基金的融资。加上华平全球12号基金中可以用于中国项目投资的额度,这3-4年中将有大约40亿美元的资金投向中国市场。

《21世纪》:2015年年底全球12号基金、2016年完成中国基金的募集后,华平在华投资的节奏和投资规模有何变化?

魏臻:去年和前年的投资节奏差不多,重点说一下今年。我们的中国基金在去年年底完成募集,加上之前的全球基金,我们有更多的资金投向中国市场。

今年到目前为止,我们在中国市场已经完成了三个“15”,包括投资了15个项目、投出了15亿美元的资金、实现了15亿美元的退出。也就是说,从项目数量、投资金额、基金退出的角度都是15。今年也是我来到华平的第15年。

《21世纪》:15亿美金的投资和15亿美元的退出,华平能够在中国市场上持续取得优秀投资业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魏臻:我们是具有全球视野,扎根中国本土的企业成长伙伴。这是我们的初衷,到今天来说也还是这样的定位。

第一,我们是最早来中国的一家全球PE机构,今年已经是我们在中国进行投资的第23年,对中国的情况足够熟悉。

第二,相对于很多全球PE机构做的LBO(“杠杆收购”),我们从60年代成立之初就主要是投资高增长型的企业。这是我们的主业、是我们的DNA,这种投资策略与中国过去20多年的大环境也非常吻合。

第三,我们的投资团队非常本土化。我是2002年加入华平的,当时中国团队的五个人除了我和程总(华平投资中国区联席总裁程章伦),还有孙强、黎辉、冷雪松。大家都是本土的中国人。

由于这几个因素,我们比较早就取得了一些投资的成功,之后就开始有了良性循环。华平来到中国市场足够早,也逐步从内部培养起了一个优秀的投资团队。

《21世纪》:华平现在的合伙人很多都是从分析师一步步做上来的,团队相对整个行业来讲也很稳定。

魏臻:从进入投资行业,到成长为拥有独立项目判断能力的合伙人大概要10年时间,即使做到能独立出去看项目也得五年,所以这是一个周期非常长的行业。

在周期长的行业里,历史悠久的优势就特别明显。比如,我们两年前提升了四位合伙人,他们现在分别负责我们的TMT、医疗、金融和房地产业务,来华平都已经超过10年。

当然也有离开的,但很正常,因为中国机会很多。这就像优秀的球队一定是有成熟的内部培养体系,在每个层级也都有非常优秀的球员储备。我们不太赞成明星投资人的提法,投资没有太多的奥妙,只要足够聪明、足够勤奋,在投资行业时间久了就不难的。

我们通常会从团队的各个层次去分析和考察,不仅看合伙人层面的实力,也关注执行董事、VP、投资经理等层面的成员是否优秀。即使是投资经理层面出现了断层,也一定会重视,进行优秀人才的补充。

从投资到创造

基于消费升级和技术变革两大驱动力,华平投资在中国市场的消费服务、TMT、健康医疗、房地产、金融服务方向上不断寻找着优秀的高增长企业。

寻找并投资高增长性企业是华平的信条,也塑造了华平特有的DNA。除了成长期投资,华平投资还与优秀的企业家共同发起成立新的企业,典型的案例包括易商红木、东久中国、盛煦地产、锐迪科等。

《21世纪》:怎么看中国市场上成长型企业的投资机会,中国市场持续发展最主要的驱动力是什么?

魏臻:我们看到的中国市场最大的两个驱动力,一个是消费升级、一个是技术驱动。我们投资的大多数公司也是这两个驱动力的交汇。

中国有十几亿的人口,巨大的消费群体加上技术驱动可以带来的颠覆性变化,能够让企业以非常大的规模、非常快的速度成长。

我们在中国的团队分为五个行业组,关注消费、TMT、医疗、房地产、金融服务的投资,实际就是看消费升级、技术驱动的大趋势在不同行业的具体体现。

《21世纪》:继2011年与沈晋初及孙冬平发起创立了易商仓储之后,华平投资还与企业家联合创办了东久中国、盛煦地产等项目。一直专注在成长型投资的华平,为什么还选择了这种联合创办的投资方式?

魏臻:这种情况通常是在我们看到了一些机会,但见了一圈公司没有碰到特别满意项目的时候。在公司规模非常小,或者是业务刚启动的时候就和他们合作,这是我们一直投资成长型公司的DNA的表现。在我们看来,团队是最重要的。

有时候我们投资的项目不是当时最大的,但我们可以找到最好的团队去一起把企业做大。易商是一个很好的例子,2011年时我们和曾任普洛斯中国副总裁的沈晋初及孙冬平共同发起创立。

《21世纪》:在华平与企业家联合创办的项目中,是否有持股比例超过管理层的情况?

魏臻:在一些联合创办的企业里,我们的股份比管理层大,无非是我们认识的比较早,还有这个行业是重资产。

至少在中国这个商业环境下,我们作为投资方的股份比管理层多个百分之几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最重要的是看企业家能够创造什么价值、我们能够创造什么价值。

在一个高增长的行业里,从财务创造角度看,最稀缺的资源是企业家的创业能力、对行业的洞察力。尤其是对行业深刻敏感的洞察力,是要在一个领域扎根多年才能具备的。

我们做的更多是在财务上帮助他们,在大型并购上一起把关、在选择上市地和上市窗口上给一些建议。不会因为股份比管理层多几个点就认为自己是老板。

《21世纪》:中国市场上投资机构和企业家联合创办新企业现象会越来越多么?

魏臻:我认为会越来越多。中国有大量企业家,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非常热爱创业。我们碰到的很多优秀企业家,他们在做好一家企业之后还希望去做第二个、第三个,对我们来说,也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合作的可能性。这对双方来说是很好的一件事情。

当然,联合创业并不代表我们一定要比管理团队占比较多的股份。有些行业是轻资产的,不需要很多资金,企业家自己有足够的资金去支持。

对我们来说,和同一位优秀的企业家重复多次进行合作,是非常好的事情。

全球视野与中国价值

过去两年,华平投资先后落子印度尼西亚移动互联网生活服务平台Go-Jek 、印度电商物流解决方案提供商Ecom Express等公司。当中国互联网科技企业不断探索在东南亚和印度等新兴市场的扩张,华平投资中国团队也在为公司在这些地区的被投项目贡献来自中国的经验分享。

除了主业的成长型企业投资,和完成多次尝试的与优秀企业家联合创办企业,华平投资正在寻找并购投资的机会。

于一家拥有全球网络的投资机构来说,全球企业在华业务的剥离成为他们正在争取的新标的。

《21世纪》:全球视野和全球资源,对于华平在中国的业务比较明显的支持体现在哪些方面?

魏臻:有几个方面,一个是投前,一个是投后。

投后方面,很多中国企业有到全球其他地区发展的想法,我们在全球主要经济区都有非常好的关系、人脉和网络,可以把这些资源都介绍给他们。

对投资前的帮助也很大,具体包括两层:一是我们通过在一些发达国家的长期积累,知道中国可能在哪些行业会有机会出现,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很早就关注中国分类广告行业的投资、二手车行业的机会;另一方面是我们在看一个项目的业务模式时,可以借鉴全球不同地区项目运营经验。

从第一点来说,有时候做投资是需要等的,在全球其他地区的投资经验让我们在面对中国本土新兴行业发展时更有耐心和信心。

从后一点来说,我们在中国地区的投资对在东南亚、印度等新兴市场的投资有非常大的标杆和借鉴作用。过去我们谈及很多的欧美向中国市场输出Intellectual Capital(“智力资本”)和Know-How(“技能”)输出,我们也在把很多Know-How输出给其它新兴市场。

这两年市场上一个比较有名的案例是麦当劳中国业务的剥离,我们现在也在看类似的投资机会。这也是我们的全球视野和全球资源具有重要价值的地方。

《21世纪》:如何分析中国市场上并购投资的机会?

魏臻:我们看到的商业实质是,中国市场上成长型投资的机会还是非常多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今年投出了15亿美元的资金。同时,并购的机会确实也在涌现,具体有几个原因。

第一,企业家传承问题。创始人有退休的意向,但孩子不愿接班。这种情况下,把公司交给谁。

第二,跨国企业在中国水土不服,或者做的不错但希望把更多精力放在中国以外的市场,这也提供了投资的机会。

第三,中国企业的财务投资人希望实现退出,带来大比例股权出售的可能。这是新出现的一类机会。

中国市场并购投资的机会多了,这也成为我们肯定要做、而且非常认真地去做的一件事。但同时,我们主业的成长型投资势头仍然非常好,所以我们没有压力说今年一定要完成一笔收购交易,可以坦然的、以比较高的标准去选择投资机会。

最理想的方式是能够跟一些对具体领域有很多经验的行业投资人一起合作。产业投资人也有这个需求,他需要有财务投资人和他们分担资金上的压力,更好地进行项目的把关。涉及跨境并购的时候,我们的全球资源也可以更好地帮助到企业。

标签:PE 华平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