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投融资 > 投资热点 > 正文

创丰资本张可:投资失败率极低的秘籍是什么?

来源:证券时报 发布时间: 2017-04-20 14:38:46 编辑:诚富

导读:学医出身,又先后在辉瑞制药、强生医疗和阿斯利康等国际知名医药企业工作,在医疗健康领域扎根20余年的张可,目前就任创丰资本合伙人,负责创丰资本在生物医疗领域的项目投资。他曾主导兴柏生物等多项投资,参与项目的累计投资规模超过15亿元。

学医出身,又先后在辉瑞制药、强生医疗和阿斯利康等国际知名医药企业工作,在医疗健康领域扎根20余年的张可,目前就任创丰资本合伙人,负责创丰资本在生物医疗领域的项目投资。他曾主导兴柏生物等多项投资,参与项目的累计投资规模超过15亿元。

让张可特别自豪的是,创丰资本成立迄今还不到六年,管理资金规模已经达到70亿元,而且投资失败率极低。这一切,在张可看来,与他们找到自己的差异化定位、投资领域的聚焦关系密不可分。

聚焦投资,投资失败率极低

作为一个新锐的投资机构,创丰资本如何在短期内做到如此大的体量,并且几乎没有失败的投资案例?张可说,关键的因素在于,他们的投资策略比较聚焦。

据其介绍,创丰资本的聚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投资阶段,创丰资本在医疗和文化两个领域基本在早期阶段布局,包括天使轮等,甚至比VC还要靠前。第二,在投资领域方面,创丰资本集中在文化创意、医疗以及节能环保和新能源。张可说,一个新锐的投资机构希望在市场上能立足,必须要找到自己的差异化定位。

而谈到为什么投资失败率极低,张可指出,创丰资本贯彻一个观念:好项目不只是投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创丰资本管理合伙人彭震曾说过,“沈南鹏说自己是赌赛道,那我们就是修跑道”。张可向证券时报记者解释说,“修跑道”实际上就是非常深度的投后管理,是一种和企业家共同成长的概念。“当中有很多高收益的项目,跟我们强化后期管理是有关系的。”

张可还表示,他特别鼓励企业上新三板,像创丰资本投资的企业,早期都是研发型企业,财务天生正规,所以上新三板不存在规范财务等问题。在他看来,多数的企业老板都接受一个观点,如果IPO是高考,那么新三板算一次模拟考。

对医疗并购始终谨慎

回到自己主管的领域,在张可看来,医疗健康分医疗和健康两个领域,而创丰资本关注的,只有医疗。

他认为,医疗是刚需,包含药、器械和服务三个板块。而这三个板块当中,他个人最看好器械板块。他认为,器械领域有比较明显的成长周期,跟互联网医疗无限烧钱的模式不一样,器械领域只会在早期研发阶段烧钱,而且往往周期只有三年左右。“器械无法完全仿制,往往在仿制当中会有部分创新。对于基金投资来说,三到五年的烧钱周期是很健康的,总体来看这个领域风险不大。”张可说,创丰资本在器械领域的投资布局非常早期,正是因为该领域有这些特点,因此基金不仅没有失败案例,还投出了两个超10倍回报的项目。

对于医疗领域的并购,张可始终保持谨慎的态度。他认为,并购本身是一个交易、买卖行为。但在医疗领域,被并购的公司创始人通常是一群高端的知识分子,他们对自己的预期和定位非常高,认为自己的业务是可持续的,因此开出四五十倍的价格并不少见。“国内这种情况下,别人很难用这个价格买你,所以在医疗领域并购,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张可说。

至于海外并购,张可坦言,自己在医疗器械领域也接触过不少,甚至感受到了他们的先进性,但是真要用到实践上,恐怕会得不偿失。

他指出,在海外的项目,首先公司的运营成本就远高于国内。其次,国内的企业要引进海外的产品,购买专利的成本也非常昂贵。第三,海外的一流技术通常不会卖给国内的公司,而是卖给欧美的企业。“所以,对于我本人来说,我觉得海外的项目就是开拓眼界,包括帮助我们已投的企业开拓思路。”张可说。

谈到IPO常态化的问题,张可认为,很难判断现在的发行节奏是否会长期保持,如果能够保持下去,对医疗健康领域来说绝对是一件好事。“如果能保持下去,A股市盈率整体会往下走,并且形成优胜劣汰,一些没有价值、成长性的公司,市盈率可能会很低。但医疗领域的公司持续发展能力非常强,会体现出长期投资价值。”

将加快投资节奏

对于接下来的布局,张可认为,创丰资本在医疗领域的投资节奏必须进一步加快。“我个人对过去一段时间投资的项目质量是满意的,但是对项目节奏不满意。”张可还透露,创丰资本在医疗领域的投资方向、范围会比以前略微放宽。“因为以前完全是专注于医疗器械高值耗材,但在我看来,智慧医疗的元年是2017年,有越来越多的医疗级的可穿戴设备,包括一些能够结合政府的政策导向的,比如说分级诊疗、基层医疗的智慧医疗模式,包括人工智能层面也有影像诊断的智能技术,现在已经接近市场应用水平了。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会扩展投资领域,同时加大投资力度。”

而对于互联网医院,张可认为,还需要很漫长的时间。他认为,在中国,以三甲医院为主导的医疗服务板块仍是完全计划经济的环境,所以新的模式要去动摇原有的生态体系是很难的。其次,医生才是医疗体系的核心资源,但目前中国广泛存在“中医认人、西医认庙”的问题,除非是非常顶尖的专家,一般的医生在离开其所执业的医院后,价值会下降。所以,要通过互联网化实现多点执业,实现资源的外溢需要一定的时间,需要有知识分子特性的医生勇敢往前冲,同时也需要医院体制的配合。此外,还需要患者真正去接受。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医院还需要时间,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意识问题。

在医疗服务板块,张可认为,创业者必须要清晰,自己的创业项目必须要具备三个特点,成功几率才会加大。哪三个特点?第一必须市场化,第二必须可复制,第三,不要跟三甲医院抢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