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投入超8300万元 飞信能否涅槃重生?
导读:“我们很明确,飞信未来将坚定地向政企级通讯应用的方向发展。”中国移动互联网有限公司(下称“中移互联网公司”)副总经理王志忠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
“我们很明确,飞信未来将坚定地向政企级通讯应用的方向发展。”中国移动互联网有限公司(下称“中移互联网公司”)副总经理王志忠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
王志忠认为,虽然目前在政企办公通讯软件中已有钉钉、易信及微信企业版等,但至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巨头和所谓的“独角兽”,“我想这就是飞信的机会所在”。
2017年10月,一度远离舞台中心的飞信因两则2017—2018年度共计超过8300万元的对外招标项目再度引发外界关注,分别为“和飞信业务运营支撑服务项目”及“和飞信客户端技术实施与支撑项目”。
而在一年前,飞信对外招标的数额仅为不到1500万元,而2015年此数字为0;2016年还一度传出中国移动将完全关闭飞信业务的消息。11月2日,神州泰岳宣布中标。值得注意的是,在飞信于2007年正式发布之前,神州泰岳在2006年底就中标北京移动飞信项目的运维支撑外包业务,此次中标的神州泰岳是飞信的“老朋友”了。
“老朋友中标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因为之前很多的架构都非常熟悉了,换了新的合作伙伴很多东西都需要重新适应。”一位业内人士如此评论。
在广州举行的2017 中国移动通信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中移互联网公司对外发布了“和飞信”新产品和新战略,提出将工作与生活相融的“工作向左,生活往右”等概念。
飞信变身“和飞信”后,将正式进入政企级市场和to B业务。
飞信此前为什么不行了?
根据监测机构易观千帆的统计,截至2017年11月9日15时30分,飞信的活跃用户已不足百万;与之相比,腾讯旗下两大软件QQ和微信分别拥有6.62亿和超过9.63亿活跃用户。如此的数据对比,难怪很多网民认为飞信“不行了”。
据了解,飞信的黄金时期在2010年前后,当时语音通话和短信是主要的通讯手段,飞信以短信优惠、移动端和PC端可免费互发信息为主要卖点的官方应用得到用户的欢迎,并在2010年前后收获了5亿注册用户,高峰期活跃用户接近1亿的数字。
易观国际在2009年的一则统计显示,手机QQ当时在移动端即时通讯软件中市场渗透率约60%,为行业龙头;飞信排名第二,超过20%,也是不可忽视的力量。微信2011年才推出,因此没有进入统计行列。
但微信于2011年诞生后便“一骑绝尘”,取代了QQ和飞信的地位。同样在2011年,当时还是“香饽饽”的飞信运营权由中国移动从卓望信息手中交给了广东移动,不巧的是,飞信的衰落没过多久便开始了。
随着移动互联网渐渐普及,短信使用次数明显下滑。根据工信部的数据,中国手机用户共发送短信数量在2012年达到高峰,将近9000亿条。自此之后开始下降,而且降幅越来越大:2013年降幅1%;2014年下降14%;到2015年短信总量已下降至6992亿条;2016年,全国移动短信业务量6671亿条,同比下降4.6%;今年1~10月,全国移动短信业务量完成5540亿条,同比下降1.3%。
通信行业专家项立刚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微信之所以“一骑绝尘”甩掉飞信,是由于独树一帜的“推送”机制,与之相比,飞信和手机QQ都是“上线”机制。
“用户必须上线才能读取信息,一旦用户没有上线,就无法收到软件上的任何信息;而推送有很大的机动性,相当于用户‘24小时在线’,保证能随时收到所有消息。”项立刚说,“推送”机制设计网络构建的结构底层,必须从诞生起就坚持,到后面再改是来不及的,“飞信要想变成推送机制,底层技术全部要换新,不可能了。”
而运营商背景使飞信收获了大量移动用户的同时,也为自己构建了藩篱。自2007年正式推出,飞信迟迟没有向其他运营商的用户开放,不少早期飞信用户都对记者回忆当年使用飞信的经历时表示,移动用户之间可以免费发送短信,但联通和电信用户迟迟无法享受到这一福利,一旦遇到其他运营商用户,还是很不方便。
“封闭的生态系统导致飞信团队有一种很矛盾的心理,一方面希望自己玩得再大些,另一方面又不希望篱笆以外的竞合者参与进来。”一位业内人士如此分析。
2012年,飞信终于对其他两大运营商完全开放服务,但仍没能挽救其接下来的艰难局面。
变身政企级通讯软件后,新飞信什么样儿?
2016年,飞信被更名为“和飞信”,正式加入由中国移动旗下的一系列应用组成的“和字辈儿”成员。
中国移动内部人士对这次更名倒显得十分低调,中移互联网公司副总经理庄仁峰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任何应用都会在融合通信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升级,仅此而已。”
随后便传出和飞信将向政企级应用转型的消息。11月24日,和飞信的新产品和新战略正式出炉。王志忠介绍说:“和飞信最大的特点就是开放,我们不擅长做OA(办公自动化),而很多企业的OA已经很成熟了,我们就允许企业把它的OA和应用接进来,作为运营商我们擅长的是ICT(信息通信技术), 企业可以使用我们擅长的高清通话、多方通话和64路电话等服务。”
其次,和飞信支持企业对上下游合作伙伴的信息管理需求。庄仁峰介绍说,遇到上下游管理问题,目前的做法是拉个微信群,但群并不是万能的。“基于和飞信的运营商背景,我们可以清晰地将企业间的上下游关系,和每一层级的具体负责人以手机号码的形式显示出来,这样更方便查找,层级也更清晰。”
再次,和飞信并没有放弃此前to C业务中的个人和社交场景的切换,以“工作向左,生活向右”的方式分屏处理,“向左划是工作台,向右划就是个人生活界面。”庄仁峰说。
对目前有哪些大客户对和飞信感兴趣,是否有“大单”亟待签署?庄仁峰没有做明确回应。他表示,和飞信目前已经在中国移动内部广泛使用,“其他的大客户还在谈。”
值得注意的是,和飞信的上述服务是基于手机SIM卡的,是另一种形式的“24小时在线”和“推送”(关机状态下除外)。和飞信相关工作人员对记者介绍说:“以多方通话功能为例,被呼叫方即便没有安装飞信客户端,也可以被安装了客户端的人邀请加入通话。我们不强制下载,确保用户能收到消息就好。”
“飞信向政企级通讯软件转型还是有底气的。”项立刚认为,基于目前中国移动有超过8.49亿的用户数量,飞信有本钱在政企级服务上“做做文章”。
然而,政企级市场并非没有强手,稍早前中国联通推出“蓝信”,中国电信与网易合作推出“易信”,再加上阿里巴巴于2016年3月推出的钉钉2.0及腾讯的微信企业版,to B业务已经格外热闹,其中不乏互联网背景的玩家,也不乏运营商背景的玩家,和飞信进入to B市场伊始就已是“四面楚歌”。
项立刚对此分析称,飞信能走多远,取决于中国移动的决心有多大。“移动目前在5G、物联网和智能家居上也在大力布局,飞信对移动来讲可以说是‘能有最好,没有也无关生死’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