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投融资 > 产业 > 新兴产业 > 新能源汽车 > 正文

广汽新能源拟独立申请资质 否认谋求独立上市

来源:证券日报-资本证券网 发布时间: 2017-12-01 09:42:03 编辑:诚富

导读: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火热的大背景下,各车企纷纷加快布局速度。而作为一家拥有主机厂背景的新能源汽车公司,广汽新能源自7月份成立之初,便受到了业内人士广泛的关注。

 

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火热的大背景下,各车企纷纷加快布局速度。而作为一家拥有主机厂背景的新能源汽车公司,广汽新能源自7月份成立之初,便受到了业内人士广泛的关注。

然而也有业内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双积分落地和未来燃油车禁售成为可能的情况下,现在的燃油汽车公司未来势必将转化为新能源汽车公司,广汽集团还要单独成立新能源汽车公司,反而让人有些不理解。

对此,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表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一是吃饭,二是发展。没有现在传统汽车的发展,企业的生存就无法解决,但是面临未来行业的变化趋势,企业必须要通过新能源汽车来谋求发展。

广汽新能源公司总经理古惠南则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若是新能源车与此前的传统燃油车共用生产资源,其实反而会造成成本上涨。因为“新能源车本来就是颠覆传统燃油车来的”。

除此之外,记者了解到,未来广汽新能源将独立申请生产资质,但不会谋求上市。古惠南表示,建立新公司“是为了独立的更好的发展”。

独立新能源公司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最大的生产和销售市场,2016年新能源汽车产销突破50万辆,累计推广超过100万辆,占全球的50%。

但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传统燃油车领域里自主品牌的佼佼者,广汽在自主新能源方面的步伐算不上太快。根据数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广汽乘用车新能源汽车总产销为296辆,市场份额低于同一阵营的品牌。

而在去年,北汽、奇瑞等公司便纷纷成立了专注于新能源汽车业务的独立子公司。其中北汽新能源还在今年完成了总额111.18亿元的B轮融资。

对于广汽为何在新能源方面发展有些失衡,古惠南认为,是现有的大部分量产纯电动汽车都是基于传统燃油车平台改造的,这些车为了搭载动力电池往往牺牲了乘客的舒适性。

而这也正是广汽集团选择成立独立的新能源汽车公司的重要原因。古惠南表示:“未来打造的新能源汽车专属平台无法与传统燃油车共用产线,更何况共用产线会导致车辆成本的上升。”

同时,在销售渠道方面,“新能源汽车和传统燃油车天生就是敌人,是相互替代的关系。”古惠南表示,独立后的新能源产品将不会放在同一个4S店中销售。

广汽新能源公司作为广汽集团新能源战略实施的重要载体,其目的就是推动广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有不愿具名的分析师向记者表示,从广汽集团内部来看,新设立的新能源汽车公司更多的是为了应对未来行业的变化,更多在于布局和探索。在他看来,不仅是广汽,在传统燃油车限售之后,由自主品牌车企设立的新能源汽车公司都将面临新的转型。

将独立申请资质

虽然也有部分车企设立了新能源子公司,但古惠南表示,广汽新能源的独立与其他主机厂或新造车企业不一样。尽管公司也会进行诸如独立申请新能源资质、接受外部融资和开展员工持股等“标准动作”,但并不会谋求独立上市。
“广汽集团是A+H股的上市公司,而两地的证监会均规定一家集团的两家上市公司不可开展同业竞争,因此广汽新能源公司并不会独立上市。”古惠南向记者表示,“未来公司的员工持股比例会在10%左右,但我们成立独立公司不是为了IPO,而是为了更好地造车。”

据《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在此次的广州车展上,广汽新能源主要带来了3款重磅车型:GA3S PHEV、GS4 PHEV和纯电动的GE3。公司方面表示,未来将每年至少推出2款纯电动车型,不断丰富自身产品线。

在古惠南看来,新能源汽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陷入传统燃油车这样“惨烈”的竞争格局。他表示,现在新能源车企要做的不是竞争市场,而是要基于全新平台,努力去打造最好的产品和车型。“中国汽车年产销量已接近3000万辆,而新能源汽车连百万辆都不到,这是一片蓝海市场。”

而记者注意到,近日,普华永道思略特管理咨询公司发布第六年度开展的《2017年数字化汽车报告》,普华永道思略特预测,2025年左右,因充电设施充足,电动车发展迅速,价格也将达到临界点。2025到2030年间,纯电动车成本将低于内燃机车。

这样的预测显然也对车企进一步降低新能源汽车的成本提出了要求。

具体到广汽新能源来看,古惠南表示,对2018年新推出的新能源车型而言,实现400公里的续驶里程是底线。而到2019年,续驶里程在500公里-600公里的新车将非常普遍。解决了快充、续航里程的问题,消费者购车的意愿就会大幅度提高。

除此之外,他提到,成本的下降来源于技术的进步。作为车厂,还是要在背后控制好电池成本上升所带来的成本压力。“这是最终决定一家新能源车企最终能走多远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