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圈 > 商学 > 论道 > 正文

战略的重点?

来源:创越战略观察 发布时间: 2017-11-23 09:57:40 编辑:wendy

导读:麻省理工学院前教授丹·艾瑞里,在《怪诞行为学:可预测的非理性》一书中说:人们在面对多个选择时,即使明知其中一项可以获得最大成功,他们也不愿意轻易放弃其他选择。所以,能够获得巨大成功的人才少,因为他们能克服这种心理上的本能。

任正非曾经说过,战略的重点不在“战”,而在“略”。为了收获最大价值而敢于舍弃的能力,是高手与普通人的关键区别之一。


喜欢打麻将的人都明白这个规律,一场牌打下来,糊多次小牌的人,往往不如糊一次大牌的人赢的钱多。

其实,在其他领域也存在同样的规律,那些做得最好的人,往往不是做得最多的,而是每一次做的事价值很高的人。

真正的高手,都具备一种战略性的选择能力——做那些“更少但是更好”的事。

现如今是一个机会更多、选择更多的时代,机会越多,意味着“选择正确”的概率越小,越是有多种可能性,越是需要专注于核心竞争力。

以前,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种理财观,叫作“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对于普通大众而言,这是一种财务上的避险策略,但对于投资高手来说,他们的做法刚好相反。

1992年索罗斯大战英格兰央行的时候,他的基金经理人德鲁肯米勒认为这是一次难得的好机会,建议把所有钱都押上,索罗斯则说:“这太荒谬了……你知道这种事情多久才能出现一次吗?所以,要做的不是把所有的钱押上去,而是要把所有能搞到的钱,都押上去。”结果他们加上杠杆,总共投了100亿美金,最终大获全胜。

很明显,索罗斯的策略就是:专攻要害,一击致命。

在股神巴菲特的办公室里,贴着一张美国棒球手的海报,这是对巴菲特投资理念影响极大的一个人——波士顿红袜队的击球手泰德·威廉斯。

泰德被称为“史上最佳击球手”,其在棒球界的位置,一点儿都不比巴菲特在金融圈的声望低。

在棒球运动员中,有两类击球手。一类是什么球都打,每次击球都全力以赴,力求全垒打,但这需要耗费很多体力。另一类人则是聪明的击打者,他们并不强求全垒打,而是只打高概率的球。

世界排名前十的击球手,都是后面这类人。泰德的观点就是:高击打率的秘诀是,不要每个球都打,而是只打那些处在“甜蜜区”的球。

几万名观众用期待的眼睛看着你,当球飞过来的时候,如果不打,就将迎来全场的嘘声。这时,坚持“只打高价值的球”就需要极强大的定力和冷静的内心。

巴菲特把这种策略应用到了投资领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投资哲学:只投资高价值、有护城河的公司,其他的根本不看。

巴菲特曾说:我能看见1000多家公司,但我没有必要每个都看,甚至看50个都没必要。投资这件事的秘诀,就是坐在那儿看着一次又一次的球飞来,等待那个最佳的球出现在你的击球区。人们会喊——打呀。别理他们。

这种战略,可以称之为“高手战略”。具体分为三个步骤:

①找到“甜蜜区”:找到自己最擅长,并且能产生高价值的领域;

②战略性专注:只打“甜蜜区”里的球,战略性忽略低价值的事;

③等待机会,持续迭代:在高价值领域,用最不取巧的方式做事。


人的阅历、智商与情商差距并非悬殊,高手之所以比普通人做的更好,其中一个秘诀就是“专注”,或者说是一种价值定位并敢于舍弃的能力,对人来说,这往往是反本能的。

麻省理工学院前教授丹·艾瑞里,在《怪诞行为学:可预测的非理性》一书中说:人们在面对多个选择时,即使明知其中一项可以获得最大成功,他们也不愿意轻易放弃其他选择。

所以,能够获得巨大成功的人才少,因为他们能克服这种心理上的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