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圈 > 商学 > 论道 > 正文

李稻葵:金融产品要“排毒” 严防金融危机

来源:新京报(北京) 发布时间: 2017-11-17 08:42:00 编辑:诚富

导读:李稻葵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弗里曼经济学讲席教授、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李稻葵:金融产品要“排毒” 严防金融危机

在李稻葵看来,目前我国金融业占GDP的比重超过8%,已经达到了很多发达国家水平,这是提出“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的大背景。在实体经济的发展方面,政府要动起来有作为,才能解决好当前的主要矛盾,同时要严防任何形式的金融危机。

发展实体经济需要地方政府“动起来”

新京报: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怎么理解这个转变?

李稻葵:目前中国的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消费已成为主流。国家统计局最新披露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9%,其中,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4.5%,消费需求的潜力不断增加。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说明消费已经成为主力。另外,外贸结构不断改善,尤其是贸易顺差在改善,我国对外贸的依赖程度迅速下降。此外,高新产业的比重逐年上升,个别领域逐步突破技术瓶颈,这些都是经济质量逐步上升的标志。

新京报: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你如何理解?

李稻葵:实体经济目前仍存在一些不确切的指向。第一种是狭义的实体经济,即与虚拟经济相对,主要包括所有生产和制造产品的实体经济,不包括理发、快递等在内的服务业;另一种是广义的实体经济,是指不包括金融业在内的实体经济,包括理发、快递等服务业。我认为十九大报告中的“实体经济”更可能是广义的,把快递、理发等服务业放在实体经济,引导金融资金进入到跟老百姓需求直接相关的领域,同时,也要减少金融行业的自我循环和过度膨胀。

新京报:当前我国实体经济还存在哪些问题?

李稻葵:目前实体经济发展中的一大问题是,民间金融投资不够活跃,“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一些百姓需要的行业,企业家、投资都还没进去,究其原因,市场开发与企业进入等方面还存在重大阻力,还有一些需要改革去解决的问题,需要调动相关部门的积极性。过去一段时间,地方政府官员没有动力,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然而,改革需要地方政府去推动,目前没有动力,害怕被查,不作为,这是改革的关键问题,当地政府要动起来,要有作为。

新京报:为什么最近几年脱实向虚比较严重?

李稻葵:因为很多资金找不到去处,于是金融体系“自娱自乐”,创造了看似回报率很高的金融产品,实际上是“你卖给我,我卖给你”,这就是资金的“空转”,非常危险。而且很多呆账坏账并未暴露出来,到期的坏账拿新钱填补上,这是当前脱实向虚的关键问题,金融行业“自娱自乐”、资金“自我循环空转”。

未来十年需要管理资金跨境流动

新京报:十九大报告在经济、金融层面提出了三个重要时间节点:2020年、2030年和2050年,如何实现这些美好愿景?

李稻葵:首先必须严防任何形式的金融危机。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经济危机会使经济倒退10年,甚至更长时间。所以,我们必须加强监管。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日本上世纪90年代末资产泡沫破裂以后,到今天都没有翻过身。此外,要大幅度提高劳动力素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探索新型的对外开放方式,经济理论上必须要创新。
新京报:你认为我国目前的主要金融风险是什么?

李稻葵:主要是流动性太大,我们大量的金融资产是以流动性很强的存款跟现金的形式存在,折算成美元是23万亿美元,而我们央行手里只有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只要有1/6的人不相信中国的金融体系,准备要出国,我们的金融就会出现问题,所以,在我看来,未来的十年、二十年,资金跨境的流动恐怕都需要管理。

新京报:金融如何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

李稻葵:一是多元化,一定要发展一大批新型的面向服务小微企业的中小型金融机构,完善金融生态,不能只有大型金融机构。另外,有毒的金融产品要“排毒”,比如一些资不抵债的金融企业,不用再拿资金补窟窿了,该破产破产。过去不“排毒”,是担心一排毒就拉肚子。现在情况不同了,经济向好,金融也有一定的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