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药片”追踪病患用药状况:健康优先于隐私?
导读:人体与科技结合似乎已经呈现出不可避免的趋势,从手机到可穿戴设备。如今,一种更具想象力的“黑科技”逐渐发展成熟。
“数字药片”:健康优先于隐私?
人体与科技结合似乎已经呈现出不可避免的趋势,从手机到可穿戴设备。如今,一种更具想象力的“黑科技”逐渐发展成熟。11月17日,美国第一款“数字药片”问世,日本大冢制药公司和美国硅谷企业合作研发的“数字药片”Abilify MyCite得到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批准,拿到了上市的“入场券”。据知,这款可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躁狂症、双相情感障碍症,以及成人抑郁症的“数字药片”,不仅是美国批准的第一种数字药物,也是全球首例。
所谓“数字药片”,玄机在于药片内部植入了含有硅、镁、铜等材料构成的芯片。患者服用后,药片会和胃酸发生反应,然后发出信号。通过蓝牙监测患者是否服药、何时服药的信息传输到手机APP。经过病人同意,医生和看护可以访问相关数据。
追踪病患用药状况
对于患有精神分裂症和阿兹海默症的人来说,遵守医嘱按时正确服药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一旦患者没有遵守医嘱、没有正确服药,不仅导致治疗延迟,还会导致额外的经济负担。尴尬的是,医生没有任何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跟踪病人的服药情况。
为了解决这一世界难题,Abilify MyCite横空出世了。据知,该药物中嵌入了可摄入传感器,仅有一粒盐大小的整个传感器,不含电池和天线,只有接触胃液后才会激活。当植入了传感器的药片被病人服下到达胃部后,随即向可穿戴的Proteus感应贴片发出心跳般的信号。于是,感应贴片记录上传诸如心率、呼吸、身体角度、活动情况和睡眠模式等信息,并打上“时间印记”。随后信息经由贴片传输至智能手机或其他蓝牙设备,最终,芯片会在完成使命后,随着正常代谢排出体外。
本质上来说,“数字药片”就是将病人的整个身体变成密码,而病人的胃酸则可作为电解质为其发电。这种新型技术有望为医疗工作者提供一种可以进入人体的GPS跟踪系统。
“服药依从性差是疾病防治实际工作中普遍且长期存在的一个‘顽疾’,严重程度因疾病性质、药物特点、治疗方式等的不同而不同。”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武阳丰教授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采取这种科技手段监控服药情况,帮助那些“管不住自己”的患者或是记不住吃药的患者提高服药依从性,有它积极的意义,但前提是患者必须知情同意。
“数字药片”的另一面
当全世界都在为新科技欢呼时,来自哈佛大学医学院的Ameet Sarpatwari表示,尽管“数字药片”未来很可能在提升公众健康水平上发挥重要作用,但使用不当,极有可能加剧医患间的信任危机。
英国保护隐私团体“老大哥监察”也对这种数字药片表示担忧:这种技术对健康有益,但不能以牺牲病人隐私为代价。
同样从病患心理及道德层面,很多病人及专业医生也提出了质疑,该技术对于病人来说不仅隐私全无,甚至有时刻“被监控”的感觉,在就医阶段会形成一定的压力。
在武阳丰看来,患者隐私固然很重要,但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患者不依从治疗的原因非常复杂,不仅仅是因为记不住。”他给记者举例说,一位患了重病的老父亲,经济条件不能负担所有的治疗费用,需要儿女出钱。当着子女的面他可能接受治疗,但背地里为了给孩子们省钱又偷偷把药停了。如果用了这个技术,就可能侵犯了这位父亲的“隐私”。“但这毕竟是小概率事件,不能因噎废食。”武阳丰强调,正像不能因为药物有一定副作用就放弃使用药物一样。“应该说‘数字药片’对医生、病患或监护者而言肯定是利好的。”
据了解,在“数字药片”获准上市时明确规定:数字药片的最终信息,患者既可以在智能手机上检查药物的摄入情况,医生和护理人员也可以即时收到这些数据。前提是只有在病人同意的情况下,这些信息才能被转发给他的医生或护理人员。
武阳丰坦言,我们应当拥抱科技进步给人类带来的医学新方法,帮助我们解决一些长期困扰的问题。当然,任何事情有利就有弊,为此付出一些代价也是必然的。相信在使用中不断积累经验和相应的管理办法,就可以把这些弊端最小化。“而且相比药物本身的临床价值,Abilify MyCite更大的价值也许在于为类似的药物与科技的结合铺平了道路。”
助力慢病管理新范式
美国约有近1.17亿人患有慢性疾病,且近50%患者的疾病没有收到良好的控制。究其原因就是用药依从性差以及缺乏追踪和及时的治疗。据估算,2009年美国医疗系统因此花费了近2900亿美元。而中国慢性疾病已呈井喷状态:2.6亿人患病耗资3万亿元人民币。
病人在寻找更简单的方式来介入个人医疗保健服务,医疗服务提供者也正在寻求更有效的慢性疾病管理方式。而“数字药片”为医疗提供者和病人提供了基于数据处理的沟通渠道。
“‘数字药片’是数字医疗反馈系统的一部分。”长期研究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的中科院微电子所健康电子中心副主任王云峰认为,它能够帮助医生和护理人员追踪患者实际用药情况,同时收集各种生理反馈信息,达到帮助患者坚持按医生处方服药的目的,减少不当用药引发的医疗支出增加,从而保持健康管理。
“数字药片”的发展不仅限于解决病患服药依从性问题,还有许多大数据亟待开发;因此,各大药厂不愿缺席。据知,诺华和大厂高通也已共同投资10亿美元开展数字药物的研发。而早在2010年,Proteus的智能贴片就获得了FDA认证许可,两年后智能芯片药丸也通过考验。现今,针对精神类疾病的“数字药片”的获准上市。未来,有机会扩散到其他慢性病领域。
这意味着,每个人或可根据独特的服药模式、生活习惯和日常健康选择来“量身定做”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