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投融资 > 产业 > 科技前沿 > 正文

我国正研发天地往返飞行器 可重复使用

来源:北京日报  发布时间: 2017-06-08 15:42:30 编辑:诚富

导读:我国正在研发水平起降、可重复使用天地往返飞行器,并已完成发动机等多项关键技术地面试验,取得显著进展。在此间举行的2017年全球航天探索大会上,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刘石泉透露上述信息。

我国正在研发水平起降、可重复使用天地往返飞行器,并已完成发动机等多项关键技术地面试验,取得显著进展。在此间举行的2017年全球航天探索大会上,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刘石泉透露上述信息。

作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重要的参与者和推动力量,近年来,航天科工集团在空间运输系统、微小卫星、空间有效载荷、空间信息应用等方面多点开花,取得了众多成果。

“在进入空间方面,性能可靠、成本受控的固体运载火箭研发有了新进展,今年已成功完成快舟一号甲、开拓二号甲两次火箭发射任务,快舟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也将于今年年底首飞,面向大规模组建星座的商业运载火箭‘班车化’应用有望成为现实。”刘石泉说,在空间返回方面,空间货物返回舱进展顺利,计划2019年搭载发射入轨进行验证。

刘石泉介绍,以高空太阳能无人机、临近空间浮空器和近地轨道卫星为平台,装载通信、遥感及导航增强载荷,开发相应的地面装备和空间信息应用产品,多层次构建信息网络,实现全域信息覆盖和局域信息增强。目前,无人机平台、临近空间浮空器、卫星平台及地面应用系统研制顺利推进,有望在2020年前后提供相应服务,实现良性可持续发展。

嫦娥四号将搭载4台国外载荷

中国计划于2018年发射的嫦娥四号,将搭载荷兰、德国等国低射频电探测仪等4台科学载荷,共同飞赴月球,探索宇宙科学奥秘。这有望成为世界上首个在月球背面着陆和巡视探测的航天器。

记者在2017年全球航天探索大会中国专场全体会议上获悉,嫦娥四号任务已确定搭载荷兰低射频电探测仪、德国月表中子与辐射剂量探测仪、瑞典中性原子探测仪和沙特月球小型光学成像探测仪4台国际合作科学载荷。

这4台国际合作科学载荷由中国探月工程总体单位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按照技术指标先进性、科学目标创新性等原则,面向全球征集,集中体现了各国在相关领域的技术优势,将有助于科学家获得月球空间低频电磁波环境背景分布变化信息,利用月表粒子实测数据精确分析月壤、岩石水含量,并有望解决月表能量中性原子和正离子等相关的国际前沿月球科学问题,开辟空间天文学探测研究的新疆界。

同时,利用月球背面区域可屏蔽地球无线电干扰等独特优势,各类科学载荷将共同实现月基低频射电天文观测与研究、月球背面巡视区形貌和矿物组分探测与研究、月球背面巡视区浅层结构探测与研究等方面的科学目标。通过发射月—地数据中继卫星,嫦娥四号任务将在国际首先实现地月之间的测控和数传中继通信。

将进行四次以上载人飞行

在载人空间站的建设阶段,我国将进行四次以上的载人飞行任务。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杨利伟6日在北京举行的全球航天探索大会上表示,2020年我国将进行两次载人飞行任务。

据介绍,我国发射首个核心舱到空间站完全建成,需十几次发射,其中最主要的发射有三次,即发射核心舱和先后发射两个实验舱,其中计划于2019年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射载人空间站核心舱。若进展顺利,中国将于2022年前后建成载人空间站。

杨利伟说,中国的载人空间站建成后,航天员驻留时间将延长至三个月到半年,还要完成大量的科学实验以及空间站的维护维修任务,这对航天员的知识储备和训练都提出新的挑战,比如航天员地面训练将用到虚拟现实的技术手段,帮助航天员在更真实的模拟太空环境中操作。

杨利伟说,目前,航天员正在为载人空间站任务做准备。同时,我国将于2017年启动第三批航天员选拔,选拔的范围会扩大,不仅要从空军的飞行员中选拔出航天驾驶员,还要从航空航天相关技术的专业领域中选出工程技术人员担当航天飞行工程师。

空间站建设全面启动

“随着我国空间实验室任务的圆满完成,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已全面启动。”杨利伟说,中国载人空间站计划到2022年前后完成在轨组装并投入运营,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

杨利伟说,中国空间站基本构型包括核心舱和2个实验舱,采用对称T形构型,轨道倾角42度,高度340至450公里,设计寿命10年,额定成员3人,乘组轮换时最多可达6人,乘组一般在轨执行任务周期为半年。

杨利伟介绍,中国空间站在核心舱和2个实验舱上均配备了具有国际化标准接口的科学实验柜,用于开展各类空间科学实验,主要领域包括: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微重力流体物理与燃烧科学、空间材料科学、微重力基础物理等。此外,还将研制发射2米口径的空间天文望远镜,可用于开展大规模、多色成像与无缝广谱巡天,为天文和物理科学前沿提供观测数据。

杨利伟说,中国的载人航天发展是立足于近地空间,并以此为根本向深空发展。中国人进入更远的深空,包括载人登月都是我们的发展方向。尽管目前我国载人登月尚未立项,但载人登月的预先研究正在进行,为未来任务储备技术基础。

标签:往返飞行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