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陈列展览”科技手段推进博物馆数字化建设
导读:互联网作为当今时代最具发展活力的领域,已经全面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2016年由国家文物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印发了《“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在此背景下,如何利用网络媒介有效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目前博物馆领域正在探讨的重要课题。
互联网作为当今时代最具发展活力的领域,已经全面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2016年由国家文物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印发了《“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在此背景下,如何利用网络媒介有效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目前博物馆领域正在探讨的重要课题。
3月26日,由广东省文物局主办,东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承办,鸦片战争博物馆、广东省集美设计工程有限公司和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协办的“互联网+陈列展览”研讨会在东莞市海战博物馆召开。国内外博物馆陈列展示、数字化建设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互联网+陈列展览”主题,从技术手段、展览策划与设计、文化审美等角度,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进行深入探讨。
培养互联网思维
实现数据开放共享
如何讲好陈展故事,提高博物馆吸引力,满足广大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是博物馆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在网络全球化、移动终端普及化的时代,培养互联网思维,树立科技创新意识,促进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材料与博物馆展陈融合,是打造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的重要途径。
在互联网综合认证信息系统开发之前,很多博物馆资源相对封闭。通过信息系统互联,能够实现“互联网+”架构下的数据开放共享。为此,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文物保护实验室主任杨晓飞提出,应规范博物馆产品的架构,基于广域布置云计算服务,同时注重相关平台上的系统安全和知识产权保护,规范数字版权,优化数字化服务。
在“互联网+”时代实现博物馆的信息交互,需要相关技术和设备支撑。天津大学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信息中心主任张加万认为:“相关技术领域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各式各样的设备,例如人机交互设备、虚拟现实设备、增强现实设备等。同时在技术方面,全息技术、全景技术、3D图形学技术,在博物馆都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借助科技手段
推进博物馆数字化建设
文物普查采集了海量文物图像信息,利用这些资源和现代科技手段,国内大多数博物馆已经尝试进行文物的数字化展览。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副馆长姚菲阐述了“互联网+”模式下博物馆陈列展览的数字化形式。据介绍,金沙遗址博物馆陈列展览计划管理系统采用数字日历的形式,添加相关附件便可预约时间、设施,指定参与的人员,参与者还可在登录系统后查看计划及具体内容。
广东省博物馆网络信息部主任黄青松以该馆的数字互动空间为例,介绍用户界面在博物馆展示中的应用。用户界面是指对软件的人机交互、操作逻辑、界面美观的整体设计,可以使用户方便有效地操作硬件,达成双向信息交流。在广东省博二楼大堂有一面40平方米的拼接墙,可以看到3000件(套)在展文物的查询与浏览记录,还有超过400件(套)文物的三维数据展示,最多支持12个人同时操作。
深圳市南山博物馆馆长戚鑫对中小博物馆如何利用大馆文物数字资源打造展览提出建议:与其他机构建立数字文物展览合作意向,借助其他单位资源,形成完整的运作机制;整合并完善文物数字资源,建立数字展示采集标准;通过数字化资源整合,举办大型专题展览,如将各大博物馆的传世唐宋画数字资源集合起来做展览等。
拓宽信息传播渠道
深挖文物背后的故事
在展览互动环节,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使用智能导览提升观展体验,借助沉浸式互动内容展示历史文化特色,根据展览的主题打造各类线上互动项目。在宣传方面,博物馆不仅通过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及时发布消息,还覆盖各大门户网站新闻客户端、行业媒体等传播途径,将展览信息最大限度地传递给公众。
山西博物院文物信息中心主任薛峰以“考古的故事”展览为例,分享了网上办展的经验。该院通过专题网页、视频解读、微信平台语音导览、360度全景漫游等技术,实现线上线下观展,观众不仅可以在微博平台观看直播,还可以运用VR技术,“走进”墓室墓道。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指出,互联网技术是传播陈列展览的手段和平台,而陈列展览若要吸引眼球、引起关注,则必须坚持内容为王。要注重对藏品进行研究,充分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把文物信息和历史知识讲全讲透,并借助多媒体技术、信息化技术、数字化手段等,全方位展示文物,向公众进行传播和宣传。他表示,希望能积极探索陈列展览与互联网领域的融合发展模式,通过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实现博物馆陈列展览跨越式发展。
本次研讨会为文博工作者将互联网技术运用于陈列展览提供了新视角、新思路。来自广东东莞的一名博物馆工作人员表示:“研讨会专家们的前沿观点为我们开拓了视野。这些理论与我们的实际工作联系紧密,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