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光学巨头卡尔·蔡司震撼推出新型智能眼镜,誓在打破谷歌眼镜魔咒
导读:这是一款由卡尔·蔡司在德国完全独立的实验室负责研发和制造,多达270项专利,这家德国工程技术巨头掌握了智能眼镜的全套制造工艺。更重要的是,这是一幅看上去与普通眼镜毫无二致的智能眼镜,没有任何违和感,可以随时摘下来放在口袋里,和手机一样方便。
2017世界移动通讯大会(Mobile World Conference, MWC)正在巴塞罗那热火朝天进行中。各大移动通讯厂商在推出各自最新产品的同时,也带着全世界人民展望了加速到来的5G时代,国内媒体的相关报道也是一浪接着一浪。各种通讯产品令人目不暇接,美好的未来令人心驰神往。
DT君这次的MWC之旅显得有些“不务正业”,总想为读者们带来一些独特的、关于新兴技术及产品的深度内容,于是我们找到了一家同样在本届MWC上“打酱油”的公司:德国光学巨头卡尔·蔡司(Carl Zeiss)公司。他们这次参会与通讯无关,而是带来了自行研发的智能眼镜原型机。只是,蔡司的智能眼镜,可能与我们印象中的不太一样。
这是一款由卡尔·蔡司在德国完全独立的实验室负责研发和制造,多达270项专利,这家德国工程技术巨头掌握了智能眼镜的全套制造工艺。更重要的是,这是一幅看上去与普通眼镜毫无二致的智能眼镜,没有任何违和感,可以随时摘下来放在口袋里,和手机一样方便,也配有视力矫正的功能,而且价格也与一台智能手机类似,并非十分高昂。
如果成功,无疑将彻底打破谷歌眼镜的魔咒,将这一谈论多年的概念带入人们的生活。
为此,DT君专访了“卡尔蔡司智能光学”(Carl Zeiss Smart Optics)公司负责人Kai Jens Ströder博士,为您详细解读蔡司智能眼镜到底有何独特之处,并亲自试戴这副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智能眼镜原型机。
以下是精彩的专访全文以及体验描述:
卡尔蔡司智能光学公司负责人Kai Jens Ströder博士
蔡司公司为什么决定涉足智能眼镜行业?这款产品有什么特点?
蔡司在光学系统领域已经深耕了150年,我们很清楚客户到底关心什么。客户需要的是看起来比较正常的眼镜,佩戴要舒适,甚至要有视力矫正功能。不能因为你戴了个智能眼镜就什么都看不清楚了,这是非常影响正常生活的。
此外,产品价格是一个很重要的考量因素,这就要求你具备可行的大规模量产能力。如果只是小批量的制造原型产品,这个并不难,难的是大规模生产性能可靠的产品,而且还要将成本控制在目标价格区间。
我们这次将“菲涅耳透镜”整合到标准镜片中,并在镜片边缘嵌入了一个非常小的显示器。这其中有非常复杂的光学设计,但最基本的原理就是显示器发出的光线被反射、折叠4次后,射入镜片内的菲涅耳结构中,然后再被反射到眼睛里。这是目前市场上唯一一套完全整合了波导功能的设备。
整合了微型显示器的光学镜片
菲涅耳透镜(Fresnellens),别称螺纹透镜,是由法国物理学家奥古斯丁·菲涅耳所发明的一种透镜。这种设计可以建造更大孔径的透镜,其特点是焦距短,且比一般的透镜的材料用量更少、重量与体积更小。由于菲涅耳透镜更薄,因此可以传递更多的光线。
--维基百科
那你们如何做到将近视镜片加装到这套光学系统上?
别说是近视镜片,太阳镜都行!如果要做到能随意更换镜片,就必须将光学系统与镜片分离,来达到理想的光线通过率和视力矫正功能。仅在这套光学系统中,我们就拥有多达270项专利。我们在德国有一个完全独立的实验室负责研发和制造,而且只有我们掌握了全套制造工艺。
蔡司公司关于功能镜片与光学系统分离的专利
蔡司是什么时候决定开发这样一款产品的?
这其实是一个挺长的决策过程,最终蔡司决定建立一个初创公司专门负责这个项目,于是我们再2015年2月成立了Carl Zeiss Smart Optics(卡尔蔡司智能光学)公司。然后,从蔡司内部调用了需要的人才和资源注入这家初创公司,正式开始了这款产品的研发。
为什么要专门为这款产品成立一个初创公司?
作为一个重点项目,我们要赋予它一个合法的商业主体。加上蔡司公司日常业务繁重,很难要求技术专家们在分一部分精力到新业务上。所以我们干脆成立一家公司,从蔡司直接抽调全职人员进来。
想要快速推进新项目就必须使用快车道:全心投入的人力、快速到位的资金、高效的学习与研发,然后尽快把产品做出来。道理就是这样。
蔡司用于验证技术可行性的智能眼镜原型机
卡尔蔡司公司有多长的历史了?公司历史上专门为一个项目成立初创公司的案例多吗?
卡尔蔡司公司已经有170年历史了,公司历史上也会偶尔成立一些初创公司。我们的经验是如果接触到新的技术或者业务,通过成立初创公司的方法来加速市场化是一种很有效的手段,因为这样可以集中公司的资源。
比如,以前的眼部诊断技术、VR眼镜技术,都成立过初创公司。初创公司的规模不大,而且设定了清晰的里程碑,在产品做出来后再交由母公司进行大规模商业化。
所以可以理解为卡尔蔡司是一家习惯通过小的内部创新团队来进行自我颠覆的公司?
没错,要么我们自我颠覆,要么我们被竞争对手干掉。蔡司公司每年为用户提供超过1亿一片传统光学镜片,但如果接下来几年的趋势是,用户希望得到数字镜片,如果我们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就将面临被淘汰,不管这家企业历史有多么悠久,工艺有多么精湛。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的进行内部创新。
蔡司曾经在VR领域做出过尝试,比如VR One,目前这个智能眼镜项目与其有何不同之处?
蔡司之前的 VR One 是一个完全不同的项目,应用场景不同、内容不同。VR One是针对特定的VR使用场景,内容由手机或电脑来提供。对用户来说,他们只是被动的接受显示屏上的内容。
但这次的智能眼镜则完全不同,用户可以在生活化场景下主导他们的设备,完全可以自主决定他们要消费哪些内容。如果不想看了,就把眼镜摘下来放在口袋里,和手机一样方便。
卡尔·蔡司 VR One
蔡司最新的智能眼镜计划在什么时候推向市场?
暂时还没确定上市时间。这是我们用来验证技术可行性的原型机,我们目前也正在与合作伙伴商讨最终的解决方案,比如电子元件制造、用户界面及产品外观设计、数据管理与云服务平台等。我们需要在这些环节全部都有很好的解决方案后,再来制定产品计划。暂时还没有什么可爆料的。
我想,这种做事方式也和蔡司是一家植根于德国的工程技术公司有直接关系,德国的工匠文化就是这样。必须确保每个环节完美无瑕后,才会考虑将产品交付给用户。我们更习惯于先想到问题,而不是先炒概念。
我想在这一点上,我们和硅谷不太一样,他们可能更喜欢前期推广营销,告诉人们这项技术会让世界变得更好,会让人们的生活品质更高什么的。我们的人则比较看重产品是否实用、价格是否合理、技术上是否可靠、用户接受度如何等因素。
那蔡司全新的智能眼镜将会是消费级产品,还是会针对企业用户?或者说先把产品做出来,再去发掘适合的应用场景?
我们目前的想法是针对普通消费者,这款产品的独特之处就在于日常使用的便利性,这也是目前智能眼镜行业面临的最难解决的问题。
我们开发这款智能眼镜的目的就是在任何场景下,用户都可以在不动双手的情况下获取信息。比如,你在骑自行车的时候,想了解血压、心跳、热量消耗等数值,你只要动一下眼睛就好了,这要比操控智能手机、手表等设备要方便得多。
Ströder博士让DT君亲自试戴一下这款智能眼镜。从佩戴上来说,与正常的近视眼镜没有任何差别,外观设计也不错,想必走在街上不会有任何违和感。
但只有你自己能体会到这幅眼镜的独特之处:当你的目光聚焦到有镜片边缘时,会看到一个显像清晰的小屏幕。Ströder博士为DT君载入了一段文本,文字清晰可见,阅读起来没有任何障碍。
整合了显示屏和菲涅耳结构的光学镜片,加工工艺极其复杂
神奇的是,当你把视线从小屏幕移开,透过镜片看远处时,那块小屏幕好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Ströder博士对此的解释是:得益于独特的菲涅耳结构,眼球位置不同是接收到的光线也不同。他反复强调蔡司要做的是一副“普通的眼镜”,在光学镜片上下功夫,永远比给眼镜加装一堆电子设备要靠谱的多。
当然,他也没忘了嘲讽一下谷歌眼镜……
Kai Jens Ströder博士正在为DT君调试设备
好了,体验结束,DT君继续发问。
蔡司智能眼镜的定价想必会是大家比较关心的,微软HoloLens和谷歌眼镜动辄几千美元的售价真不是一般消费者一狠心就能买下的。
我们预计,这款眼镜的售价应该和一部高端智能手机差不多,因为它具备高端智能手机的所有配置:处理芯片、内存、电池等,而且还配备了高精度加工的光学镜片系统。
Ströder博士的同事在一旁默念:“谷歌眼镜、Hololens动不动几千美元,可拉倒吧......”
有个问题不知是否合适问,你们如何看待Magic Leap?
我们不评价……(DT君略尴尬-_-! )
那你们如何看到目前的智能眼镜市场?
继谷歌眼镜衰落之后,很多人都在期待谁会是下一个谷歌眼镜。现在很多大公司都在智能眼镜领域持续投入,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很多硬件、软件工程师都在下一代智能眼镜研发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三星在智能眼镜领域的研发做的很不错,是我们很尊敬的一家公司。但说到底,智能眼镜行业很难由一家公司推出一个类似行业标准的产品,毕竟,眼镜是用来日常佩戴的,涉及到用户的面部结构、使用习惯等很多因素,你要保证的第一点就是用户佩戴的舒适度。
然后就是智能眼镜本身的易用性问题。大家之所以习惯用智能手机,是因为除了充电,你并不需要太多的去维护他,随便用就是了。智能眼镜要进入日常生活也是一个道理,不能太娇贵,没人愿意花太多的时间去维护一件日常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