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世七年,他的作品公诸于世,震撼整个中国画坛
导读:黄秋园的画,成为了中国美术馆、中国画研究院等地方的珍贵藏品;他教学生的画稿,也成了中央美术学院的长期示范教材。1987年中央美术学院追聘秋园先生为名誉教授,中国画研究院追聘秋园先生为荣誉院委委员。
“他的作品即便放在故宫里
也是精品,
他是我们民族的光荣。”
——潘絜兹先生
沉默的大师
Master of silence
他生前困顿,
但孤介不媚世俗,
远离名利,不求闻达,
即便如此,还受到地方美术界某些人排斥,
直到去世前都未成为地方的美协会员。
他一生大半都在银行做着小职员,
却默默地献身艺术,
名不出乡里,
直到逝世后的第七年,
他的遗作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抱琴归去》
全国画界才惊呼:
大师竟然奇迹般地被发现。
连一代宗师李可染都扼腕长叹:
“国有颜回而不知,深以为耻。”
《云山秋气佳》
由此他才被发掘为
中国最富成就和颇具特色的中国画大师。
他就是黄秋园先生(1914—1979)。
7岁就已经在临摹《芥子园画传》。
父亲看在眼里,
等到孩子十几岁时,
便拜托好友左莲青教孩子作画,
这位教过傅抱石的先生
看孩子绘画悟性极高便一口应允。
《梧桐仕女》
有一点时间就刻苦临摹,
而收获自然也颇丰,
“转移摹写”的技能突飞猛进。
而且裱画店的工作,
也让他认识了众多的收藏家和购画人,
这些人看到黄秋园的画作极为震惊。
《仿古山水》
在这样的因缘巧合下,
临仿古代名家的作品成了他的职业,
大量的临摹古代名家的画作,
也筑牢了他的绘画根基。
《仿唐寅山水》
就这样19岁的他开始卖画为生,
而画作一时间也颇为畅销,
但光画画不仅不稳定,
也养不了家。
于是24岁那年,
在伯父的介绍下,
他考入江西的裕民银行做了文书,
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南昌人民银行的科员,
一直到1970年退休。
黄秋园的儿子黄良楷回忆道:
“父亲每天除了工作、吃饭、睡觉,
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绘画上。”
一生对绘画的投入程度,
足以衬得起“痴迷”二字。
董其昌在评价他的“秋园皴”时说道:
“凡大家神品,必于皴法有奇。”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
黄秋园逝世太早,
体现此类皴法的作品不多。
的确,才65岁,
这个不起眼的“银行小职员”就离世了,
他一生都没亲见自己在
艺术上获得的成就与赞扬。
直到逝世7年后1986年的春节,他的作品被正式拿到北京展览,刚开幕的时候,人们一看黄秋园?谁?听都没听过,也就不以为然。
随后几天中央美院的师生开始议论起这个人物,好多开始不屑一顾的人,后来又返回去看他的画展,他这才引起人们的注意。
当时远在法国的刘海粟,听到国内出了个大师的消息,却并不知情,于是一回到北京,就提出要看看黄秋园的画作,看了一眼竟脱口而出:好,大师!
要知道颇有几分自居自傲的刘海粟
讲大师是不容易的。
随后他还亲自写信给江西省委,
称黄秋园是江西人民优秀的儿子,
是中华民族杰出的艺术家。
李可染在参观画展后,找到黄秋园的长子黄良楷说:我很敬佩黄先生的画,想用自己的一张画,换黄老的一张画。
他还亲自书写了一段题跋:“黄秋园先生山水画有石溪笔墨之圆厚、石涛意境之清新、王蒙布局之茂密,含英咀华,自成家法。苍苍茫茫,烟云满纸,望之气象万千,朴人眉宇。二石、山樵在世,亦必叹服!”这样的评价出自李可染大师之口,也极为罕见。
这个生前名不出乡里的“小职员”,就这样因为身后的画作,才被人们奇迹般地认识发掘。
人民美术出版社、台湾锦绣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中国巨匠美术周刊》中把黄秋园列为自晋代、唐、宋、元、明、清至近代的一百位中国美术巨匠之一。
黄秋园的画,成为了中国美术馆、中国画研究院等地方的珍贵藏品;他教学生的画稿,也成了中央美术学院的长期示范教材。
1987年中央美术学院追聘秋园先生为名誉教授,中国画研究院追聘秋园先生为荣誉院委委员。
“一辈子沉住自己、籍籍无名,
默默耕耘不问收获,
直到身后7年才有人发现他的惊人杰作,
这让全世界做梦也没想到:
中国会出个黄秋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