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投融资 > 融资 > 正文

这家公司靠数据分析2年融资过亿 ofo/秒拍都通通搞定

来源:百度百家 发布时间: 2017-05-09 10:24:55 编辑:蝶舞

导读:稳归稳,但神策数据这种稳定而不激进的风格并不像一个互联网团队,而更有着几分传统软件厂商的影子。

在互联网创业胜地五道口……好了好了,细心关注最近智东西硬创先锋栏目的用户可能已经注意到了,我们正在做一个以清华同方科技广场为中心,覆盖创业胜地五道口的报道计划,目前已经有蓦然认知、远形时空、深鉴科技、竹间智能这几家企业的报道,后续还会继续增加,欢迎同在宇宙中心的创业者&CEO们来跟我们聊聊。

咳咳,言归正传。

在互联网创业胜地五道口,有一家为互联网公司提供用户行为分析工具的大数据公司——神策数据。“大数据”这词一点都不性感,但真的很实用。神策数据成立仅两年,总融资数却已经过亿,如今付费客户覆盖300家大中小企业,我们耳熟能详的ofo、秒拍、Keep、AcFun、聚美优品、三只松鼠、广发证券等都是它的客户。

曾几何时,“大数据”的火热程度有如当今的“人工智能”——又或者说拿前两年的“虚拟现实”比较恰当。就像所有技术就会经历Gartner曲线一样,曾经的大数据就是经历了一个过高期望值的泡沫期,进而泡沫破灭滑落低谷,大家开始厌倦这一概念。而如今,(神策数据创始人&CEO桑文锋认为更准确来说,是从2015年开始)大数据已经开始处于理性发展的初期阶段,开始从波谷逐渐上爬。

神策数据就成立于2015年,最近正好成过了两周年的纪念日。成立初期,神策获得由明势资本、线性资本和薛蛮子投资的600万元人民币天使轮融资。去年4月,又获得了由红杉中国领投、天使轮跟投的400万美元A轮融资。而就在今年3月底,神策数据宣布获得1100万美元的B轮融资,DCM资本领投、红杉中国跟投,目前总计融资金额已经超过了1亿元人民币。而且以上都只是宣布时间,真正的融资时间还要更早。

这同时也是一家带有浓重“百度系”气质的公司,不仅创始人与几位核心团队成员都来自百度,而且早期的种子用户也都是百度系出身的客户,百度系成为公司非常重要的渠道资源。

今天,智东西来到了位于清华同方科技广场的神策科技,与创始人&CEO桑文锋一对一地聊了聊。

一、8年深耕:桑文锋与他的“百度系”

与其他众多同为技术出身的创业者一样,桑文锋给人的感觉是:踏实、真诚、谦逊、然而在聊起自己的产品与技术时总是格外神采飞扬,像一个自豪的父亲谈起自己的孩子,总是眉飞色舞的。

2007年,刚从浙江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的桑文锋进入百度,成为了“百度知道”的一名研发工程师。这是一款百度2005年推出的产品,到了桑文锋进入时整体框架已经被打磨得非常成熟,业务增长出现疲软,大家都在寻找业务突破口。

于是,桑文锋领导一个小团队开始研究百度知道的问题推荐功能,根据挖掘用户以往回答纪录,打造用户的兴趣模型。该功能推出后,百度知道的回答量提升了7.5%。说到这里时桑文锋笑笑,“是不是看上去不是很多?”——确实,7.5%看上去像是个并不惊人的数字,但是放在已经有1、2亿用户的成熟产品上来说,这个成绩非常的优秀,桑文锋也因此获得了当年的“最佳百度人”嘉奖。

随后,桑文锋开始带领团队专门负责数据统计。据他所说,百度的团队里有这样一条——用数据说话。为什么要要建立这个项目、为什么要打造这款产品、为什么要开发这项功能、以及效果预期反馈等,都需要用数据来支撑,因此不管是产品经理还是管理层,都有强烈的数据需求。

当时桑文锋带领的团队并不大,但却需要支撑整个部门200多人不断增长的数据需求,效率与人手问题开始凸显。然而,工程师出身的他并没有选择大幅度扩张团队,而是开始思考如何实验性地打造一个统计系统,将数据采集分级流程进行标准化、流程化,提高效率,将原本几天才能做到的一个数据需求缩短到到几个小时——甚至几分钟——来完成。

“本来我只是想在自己部门用的,结果效果非常好,其他部门也在用,最后整个公司的数据都统一到这个平台上面去了。”

后来,桑文锋带领数据团队,与百度另外一个数据库团队合并,为百度个业务线建造了一个统一的数据基础平台,统一管理。

这时是2011年,桑文锋已经在百度待了整整4年。这一年里“大数据”的概念忽然火了起来,桑文锋惊讶地看着大家疯狂追捧的这个概念,想着:这不就是我已经做了几年的事情了吗?

然而,他并没有趁着这一轮的概念热潮而趁机下海创业。那时的他将大数据看作是“屠龙术”。没有龙的地方,手舞长剑、金光闪闪的骑士远不如一个普通农夫有用。而那时只有BAT是龙,既有这样的数据量,也有这样的数据需求。那时桑文锋认为自己即便离开了百度,真正能发挥价值的地方也只有AT。

事情在2014年变得有些不同。2014年,百度的大数据平台已经差不多了,剩下的就是按部就班往下走。2014年,桑文锋已经在百度待了7年。而在2011-2014这三年间,“大数据”经历了一番惊心动魄的过山车式发展,从人人都谈大数据、到人人都避谈大数据、最后行业冷静下来,相关技术逐渐追上,开始稳步发展。

2014年,桑文锋萌生了创业的念头。与三年前不同,他不再认为大数据是只能束之BAT高阁的屠龙术,其他中小公司一样有这样的需求。原因有三:

1、数据采集能力增强,各类数据传感器技术与线上数据采集技术大大加强;

2、随着计算能力的发展,数据处理能力在增强,以前大公司才能承担的大数据计算量,现在中小公司也可以支撑;

3、用户的数据意识在增强,大数据概念火起来后进行了广泛的市场教育,现在每个人都知道数据很重要。

再加之桑文锋本身对数据的热爱、激情,以及在这一块的经验、技术、人脉积累。2015年4月,桑文锋正式离开百度,成立了神策数据。

公司有4位核心管理人员:桑文锋作为CEO,主管公司战略、团队建设、以及一定程度的市场营销;COO刘耀洲则是每个团队都会有的一个“大管家”角色,从市场到销售到财务到人事都是他负责;CTO曹犟负责产品的研发;技术VP付力力则负责技术难点的攻艰——一方面是现有核心技术难点的攻艰,另一方面也不断尝试探索新方面。

“我比其他创业者幸运的是,我有现成的团队。当时神策在成立仅仅1个月内,团队里就有11个人了。”

“都是你以前在百度数据的团队吗?”智东西问。

“不是,”桑文锋摇摇头,“大部分都是已经离开百度的人。我对百度还是很有感情的,不想因为我的离开而太过影响整个部门。”

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念旧”与“心软”,桑文锋在赢得同事的尊重、信任、与认可上非常成功,大家都十分愿意追随他。在某次谈到为什么愿意选择加入神策时,CTO曹犟就曾讲过这样一句话:“我知道不管在什么时候,文锋都不会坑我一把。”

关于CTO曹犟,其实还有一个好玩的小故事。当初在给公司起名时,先是定了“Sensor”这个英文名,意为传感器。他们认为未来是传感器与IoT的时代,只有捕捉信息、采集数据,才能做到进一步的判断与分析。

然而,公司的中文名却迟迟没有定下来。有一天桑文锋和曹犟一起在车里聊起这事,桑文锋试图尝试了一下谐音,“Sensor……唔……神色?……”恰好在这时,曹犟把“神色”给听错了,立刻一拍大腿——“神策这个名字不错啊!”

成立刚满2年的神策数据,目前整体团队大约有70人,研发技术人员与业务人员各占一半。对于一个付费客户达到300家的TO B企业来说,这样的人数并不算多。但是桑文锋告诉智东西,他更希望做一个小而精的企业,而不是一个巨无霸,稀释掉了神策的核心文化与精气神,因此他在招人方面非常严格,每个人进来都至少要有两个创始人面试。而另一方面,做企业服务,客户满意度非常重要。桑文锋认为现在更重要的是深度服务客户,提升口碑,要“做稳”,而不是急着扩张市场。目前整体业务的推进速度还是很满意的。

二、核心产品——神策分析

一般企业关注的用户行为包括三点:1、拉新、获客,分析获客流程,判断哪些渠道的效果更好。2、用户留存情况、用户活跃度。3、变现,客户付费情况与交易情况。

现在市面上的数据分析公司/工具不少,最简单的产品包括:百度统计、友盟、谷歌分析等简单的SDK嵌入,可以查看一些网站访问量、活跃用户量等宏观的基本数据。简单,免费,适用于对数据分析要求不高的企业,但是无法深入采集,导致后期的深度用户渠道转化、留存、多维度交叉分析等操作无法进行。

神策提供的是更深入的数据分析服务,既包括SaaS服务,也提供针对不同企业打造的私有化部署服务。后者可以看作两个部分的结合:分析咨询服务+分析软件/分析平台。收费则根据企业的数据规模收年服务费。

 

目前也有不少提供更深入数据分析的企业,而神策差异点在于:

1、重视基础数据采集与建模,解决前期采集失误造成的后期分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2、提供PaaS+SaaS服务,用户可以在神策搭建的数据分析系统上进行二次开发,根据自己需求进行订制;

3、提供私有化部署,不需连接外部网络,将数据掌握在自己手中,解决企业对数据安全问题的担忧;

当智东西提出PaaS+SaaS与私有化部署是否冲突时,桑文锋以Windows系统打了个比方。神策的核心产品“神策分析”相当于一个配备了软件的Windows系统,用户既可以直接使用上面的软件,也可以基于这个系统开发自己的软件。同时Windows系统可以不接入网络,仅在企业内部网络使用。

至于分析咨询服务,以一个完整的客户案例——健身软件Keep为例。去年6月,神策数据开始与Keep接触沟通,整体工作流程如下:

1、神策分析师与Keep业务线负责人一起梳理业务流程,切出关键行为事件、及每个事件的不同纬度信息:时间、金额等。

2、神策分析师与Keep工程师一起给出一个数据采集方案。

3、由Keep提供硬件服务器,神策远程部署数据分析系统,由对方进行数据采集分析方案的升级。(私有化部署)

4、两方工程师一起定义指标,处理指标需求。

5、Keep进一步迭代数据分析需求,神策每两月对系统进行维护升级、增加功能。

 

目前神策的客户中有29%选用了SaaS服务,另外71%选择了私有化部署。一般私有化部署的整个项目打磨时间在2-6周不等,Keep项目不到一个月就完成交付了。

当然,神策做的数据分析软件并不提供决策服务,所运用的技术也不是什么惊天秘密、独此一家。但数据采集与分析是一个枯燥烦闷并且而容易出错的环节,开发难度大、周期长。自己有一定数据开发能力的企业之所以还会选择神策分析,就是因为神策把效率提升了,以前10个人用几周才能解决的一个数据需求,现在只需要“半个工程师”几天、甚至几个小时就能完成。

桑文锋还认为,数据分析驱动产品决策是传统的BI思路,但它只是一部分,甚至可能只占20%。未来真正的发力方向是驱动产品智能化,将大数据与万物互联等相融合,驱动产品智能化,推动个性化设置、精准广告等。

目前,神策数据的用户涵盖方方面面,大约300家,全部都是付费客户。其中有我们熟知的ofo、秒拍、Keep、AcFun、聚美优品、三只松鼠、广发证券、趣分期等等。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广发证券与三只松鼠这类客户,最近神策正在进行战略调整,未来将会在银行、零售、物联网等行业进行发力,推动传统行业的数据化升级。

三、把事情做到极致,给客户带来价值

在交谈中,桑文锋提到的一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当时神策与中石化旗下子公司油联石化签订了合作协议,对方也支付了一部分服务费。可是后来对方业务调整,对数据分析这一块的需求不再需要了。桑文锋想了想,叫销售总监联系对方,将这部分钱退还给了油联石化。而对于一些生存能力比较薄弱的创业公司,即便对方公司倒闭了,神策也会想办法联系到对方,把没用完的钱退给他们。

桑文锋表示,“我们收客户多少钱,取决于给客户带来多少价值。如果去赚那些不该赚的钱,不仅伤害对方,还伤害我们自己的团队。慢慢的我们自己人就会觉得,哦,这种(欺骗客户、违背价值观)事情是可以做的。”

“价值观”三个字听起来虚无缥缈,像是在官样文书里才会出现的字样。可没有价值观的企业会教会你怎么把事做成、把事做好、把事情做到极致——可却偏偏没有告诉你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

桑文锋说起这些时,不知是不是从近日动荡不安的老东家身上,看到了一抹缩影?

结语:数据才是新石油

就在采访的那几天里,《经济学人》杂志的一篇《数据才是新石油》(直译过来是《当今世上最珍贵的资源已不再是石油,而是数据》)恰好在网上红了一把。数据的重要性已然是一个互联网时代的市场常识,无需多谈。但“大数据”已经被消费过度,应该无法再性感起来,成为“下一个风口”——这是一件好事,毕竟我们现在的风口已经太多了。

神策凭借创始人及核心团队在数据分析方面多年的经验技术积累,在互联网数据分析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随着万物互联时代的发展,未来对数据分析能力的要求也将会越来越高,如果能够真正打入传统行业,为传统行业提供数据分析升级,既是一件对产业有利的事情,也是一单利润颇丰的生意。

但另一方面,传统行业天生存在线下采集手段不完善、没有像互联网这样完备的数据模型、升级困难、业务推进难度较大等问题,需要一一去攻破。

同时,稳归稳,但神策数据这种稳定而不激进的风格并不像一个互联网团队,而更有着几分传统软件厂商的影子。团队与业务的发展在保证治疗、求稳的同时也要兼顾扩张速度——毕竟这世上还是有埋头猛冲的竞争对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