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开放型经济显效 专家建议用煲汤方式让自贸区飘香
导读:近期,全国多个省份陆续公布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开局良好”。其中,作为西部经济大省四川的首位城市,成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68 5亿元,同比增长8 2%。
近期,全国多个省份陆续公布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开局良好”。其中,作为西部经济大省四川的首位城市,成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68.5亿元,同比增长8.2%。
值得一提的是,继去年止住外贸进出口“双降”势头、进口增速首次位居副省级城市第一后,成都外贸表现依然抢眼。
根据成都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成都今年一季度实现进出口总额848.0亿元,同比增长68.7%,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98.3个百分点。
上海同济大学教授阮青松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外贸的大幅增长,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最近几年成都花大力气引入跨国公司,同时,正在建设的自贸区会对新投资的引入产生利好,也会有利于外贸进出口。他认为,成都近年来打造“开放型经济”已取得一定成效。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则表示,成都取得8.2%的经济增长“相当不错”。在他看来,4月1日正式挂牌的自贸区会对成都未来的对外贸易有所支撑,形成一种“高地效应”,但同时,要给自贸区足够的空间优化资源配置,“就像‘煲汤’一样,煲一段时间,慢慢香气就出来了。”他说。
一季度外贸进出口增幅明显
“一季度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848.0亿元,同比增长68.7%,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98.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额396.8亿元,同比增长55.1%,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103.4个百分点;进口额451.3亿元,同比增长83.0%,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69.4个百分点。”
在成都上周公布的一季度经济“成绩单”中,外贸进出口表现亮眼。业内专家认为,这是成都近年来积极吸引外资、打造开放型经济显现的成效。
阮青松告诉记者,成都近年来引入跨国公司的力度、效果有目共睹,经过沉淀,“市场、企业自然形成了生产期、销售期和外贸期,也形成了这几年大规模吸引外资的态势。”
他进一步表示,“这些企业的生产链、供应链是全球性的,很多产品都是面向世界销售的,大量的外贸企业把成都作为生产基地,由此会带动成都外贸进出口出现比较大幅度的增长,尤其是出口。”在阮青松看来,成都外贸进出口的大幅增长,是可以自然推导出来的结果。
记者注意到,早在今年2月公布2016年的外贸数据时,成都就以11%的增长“跑赢”全国(-0.9%)和全省(2.8%),尤其是31%的进口增速,更是首次跃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位。
成都市商务委相关负责人曾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对今年整体情况依然保持审慎乐观的态度,而“进口的大幅增长必然会带动今年的出口形势”。
从目前来看,外贸出口已经表现出了较好的增长势头。
“已经挂牌的自贸区会对新投资的引入产生利好,当然也会有利于出口。”阮青松表示,从未来的展望来看,仍会保持“强劲的势头”。
自贸区红利释放需慢慢“煲”
另一方面,尽管成都进出口贸易增幅明显,但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仍有差距。
白明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成都近年来在通道建设上进展很大,但和上海、广州等大港口相比,仍受物流条件限制,在货物能级上差距仍不小。
但与此同时,成都也有自己的优势,“科研能力比较强,可以发展高技术产品的贸易。”白明表示,像芯片一类的高技术产品可以空运,因此,“成都可以作为高技术产品中外合作的一个对接点。”
阮青松则认为,在国内各大城市纷纷瞄准高科技产业进行国际贸易的背景下,成都可以抓住一两个高科技细分产业进行重点扶持、突破,“通过打造品牌,率先形成标杆效应,再进一步带动其他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进而逐步实现产业升级。”
阮青松还提到,发展高科技产业最重要的不是机器设备,而是要有高技能、高水平的人才,“要能留得住这类人才,这些产业才能发展起来。”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成都正在加速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不久前正式挂牌的自贸区被寄予厚望,但多位专家在采访中也提醒,自贸区红利的释放还需时日。
白明指出,自贸区的确会对成都未来的对外贸易有所支撑,形成一个对外开放的“高地效应”,但同时,自贸区的核心在于制度创新,“在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摸着石头过河,不可能今天成立自贸区,明天就有业绩产生了。”
他表示,“自贸区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要给它一个空间来成长,来优化资源配置。就像‘煲汤’一样,煲一段时间,慢慢香气就出来了。”
阮青松则表示,作为国家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和西部的经济中心,同时又拥有自贸区的优势,“成都作为一个主要承接城市去吸引外资,是很合理的。”成都应该抓住这样的政策优势、比较优势,发展成为内陆开放型经济的“指针”,形成示范效应和辐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