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招商 > 全部 > 正文

重庆谋建功能性金融中心:金融业资产规模提升至7万亿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发布时间: 2017-01-04 09:59:48 编辑:诚富

导读:重庆功能性金融中心的定位,使重庆在金融中心的竞争中找到了一个区别于四川、贵州的突破口。

重庆功能性金融中心的定位,使重庆在金融中心的竞争中找到了一个区别于四川、贵州的突破口。

《重庆市建设国内重要功能性金融中心“十三五”规划》(下简称《规划》)于日前发布,上述《规划》提出目标是到2020年,重庆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1%以上,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更为显著,金融业资产规模达到7万亿元左右。

西南财经大学成渝经济区发展研究院院长杨继瑞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重庆的金融中心应与北京、上海有差别化发展,利用中新重庆项目的优势,向新加坡学习,成为结算型的金融中心。

金融业辐射力进一步扩大

从金融业增加值来看,“十二五”末,广州、天津、重庆的金融业增加值都在1400亿元以上,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9%左右,这构成了除北京和上海以外,国内金融业的第二梯队。

而在“十三五”的规划中,重庆希望金融业有进一步突破,即金融中心的辐射和影响范围从区域型过渡到全国范围。

2009年,重庆被国务院确定为“长江上游金融中心”,而重庆“十三五”规划则确定了建设“国内重要功能性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

对此,重庆市金融办副主任曹子玮称,国内重要功能性金融中心的定位是此前长江上游金融中心概念的延伸和拓展,后者的定位是差异化和特色化,“相较于北京发展总部型金融中心和上海发展市场型金融中心,重庆立足于内陆地区的功能性”。

同时,与“十二五”相比较,上述《规划》表示重庆金融业将在11个方面有所突破。

其中包括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15年的9%提高到11%以上,金融业资产规模从4.2万亿提高到7万亿,金融机构数量从1500家提高到2000家等。其中增长最快的一项指标是“金融要素市场交易规模”,重庆希望由2015年的9919亿元提高到2020年的5万亿元。

但上述《规划》同时称,目前重庆在金融业上的发展面临五方面问题,其中包括缺少全国性总部和国家级金融市场,在区域乃至全国具备重要影响力的机构、市场和产品不多,金融业的独特优势和竞争力有待进一步培育,以及证券市场利用不够,保险保障不全面,资金多投资难、企业多融资难“两多两难”的问题有待解决等。

推进结算中心发展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目前包括四川、贵州等西部省份亦提出了在“十三五”期间建立“金融中心”的规划。

如四川省在《四川省金融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明确:2020年四川要基本建成西部金融中心,贵州则提出在“十三五”期间建立“区域金融中心”。

而重庆功能性金融中心的定位,使重庆在金融中心的竞争中找到了一个区别于四川、贵州的突破口。

杨继瑞认为,在功能性金融中心的建设方面,重庆应该注重发展结算金融。数据显示,重庆作为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内陆试点城市,2015年,全市跨境人民币实际收付结算量由2010年的不足10亿元人民币提高至1983.4亿元人民币,结算量连年位居中国中西部首位。

上述《规划》也对重庆结算金融制定明确的目标:到2020年,重庆力争全市跨境人民币结算规模达到6000亿元、跨境电子商务结算规模突破200亿元、跨国公司总部结算规模达到5000亿元、离岸金融结算规模达到6000亿美元。

而野村亚洲投资银行部的一份报告亦指出,以结算为主体的金融中心,这一定位符合重庆的产业结构,更实现了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差异化竞争。行政总部型、要素集聚型两类金融中心主要靠政策、国家意志配置资源,而结算型金融中心,虽然也需要政策支撑,但更多地由市场来主导,而且不受地域空间的限制。

进一步讲,在金融结算功能上,重庆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第一是着力推进离岸金融结算;第二是着力推进以信用卡结算为重点的消费类金融结算;第三是着力推进要素市场结算;第四是着力推进跨境人民币结算;第五是着力推动大数据背景下的对冲结算。

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易小光认为,可以利用重庆和新加坡建设第三个中新项目的机会,对接新加坡试点跨境结算业务,推动重庆借鉴新加坡金融业先进经验,探索金融创新,促进境外投资便利化。

同时,杨继瑞认为,重庆还需要注重在离岸金融方面的发展。这是因为离岸金融具有低贷款利息率、高存款利息率和极低交易成本特点,可吸引国际资本大量汇集,同时可有效降低企业的外贸成本,吸引企业入驻,开展跨境结算业务。在此基础上,重庆可继续扩大金融对外开放与合作,争取设立银行离岸金融分中心,探索外汇资金池资金留存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