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投融资 > 产业 > 产业看点 > 正文

中式小食品火爆海外仍存短腿:国际化之路任重道远

来源:中式小食品 发布时间: 2017-12-11 13:28:14 编辑:诚富

导读:瓜子、辣条、老干妈辣酱等这些在中国普通的小食品在海外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且身价倍增。这看上去是一个好现象,但要真正实现品牌的国际化,仅现阶段的风靡并不足够。

瓜子、辣条、老干妈辣酱等这些在中国普通的小食品在海外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且身价倍增。这看上去是一个好现象,但要真正实现品牌的国际化,仅现阶段的风靡并不足够。

受宠

写完圣诞假期前的最后一篇论文作业已经是英格兰当地时间凌晨1点30分,王丹妮打开一包辣条,边吃边听音乐,然后才是洗洗睡觉。在英格兰留学3年,不管多晚,每晚睡前都是雷打不动的“辣条+音乐”标配。

王丹妮对新金融观察记者回忆,在即将奔赴英国留学前夕,她在行李箱里备好了30包辣条,但也仅够她吃一个月。不过一个月的时间足以让她在英格兰当地找到售卖辣条的华人超市,“之后就续上了”。在她记忆中,辣条从留学生口中的零食到开始被更多英国人知道还要归功于BBC(英国广播公司)。

去年年初,BBC拍了一部共3集的《中国新年》介绍农历中国年的各种风俗习惯,“那里面很多人都吃辣条,之后就有英国朋友问那是什么,后来也陆续有选择尝尝的。”到今年10月,一款糯米做的辣条首次登陆英国,便迅速火爆,“口感更软一些,老外比较喜欢。”

相比之下,比辣条火得更早、影响范围更广的小食品当数老干妈辣酱,美、英、法、澳等国家各大城市的华人超市中,“老干妈”都是必备的,甚至有人外国人在Facebook上开设了“老干妈”的主页。

除此之外,洽洽瓜子、泡脚凤爪等食品也在海外成为香饽饽,为外国友人传递着舌尖上的中国。

在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看来,中国产品在海外受宠,“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经济实力的强大和国家形象的崛起”。他对新金融观察记者表示。

短板

尽管这些小食品在海外备受宠爱,甚至掀起了一股中国美食风,但其主要的消费者大多为华人,而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相关产品品牌的发展,或者说,这并非长久之计。

“老干妈”创始人陶华碧曾经说:“我也不晓得卖到了多少个国家,我只能告诉你,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老干妈。”这句话听上去似乎很霸气,但如果某一产品大部分都只是卖给中国人,那么很难说其已经走向世界。

多位海外留学人员对新金融观察记者表示,身边的确有对辣条等产品痴迷的外国人,但还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尝试着吃过几次之后就没有下文了。

除了中西口味不一样之外,这些产品在海外的渠道也并不给力。目前,这些产品最主要还是在华人超市或者东南亚超市有售,“再有就是类似亚马逊的网站上。”王丹妮介绍。也就是说,在外国当地的主流超市中,很难看到相关的产品,而外国人光顾华人超市的次数又相当有限,“所以中国人买得多也就不奇怪了,如果一直这样,很难融入当地市场,吸引当地消费者的。”

另外,这些在中国的零食类产品走出国门后身价也水涨船高。某国内知名品牌辣条在美国的价格甚至能卖到12美元/袋,一瓶210克装的“老干妈”在亚马逊上的价格是11.99美元,这样的价格并不具备多少优势。

但即使价格这么高,生产企业也未必能获得相应的利润,仓储、物流、关税等都无形中增加了产品的成本。而在整体销量不是很大的情况下,企业的利润也就很难保证了。

趋势

不过,无论有多大的困难,企业还是愿意将目光放在海外市场以期更多的回报,毕竟,国内市场上,无论是产品的品类数量还是整体规模而言,这些小食品的竞争都已经处于红海甚至是血海,开辟新的战场势在必行。

以瓜子大王洽洽为例,今年8月,其宣布了加码海外市场的计划——分别使用超募资金1750万美元和1500万美元设立泰国子公司和美国子公司。其中前者主要是拓展泰国当地的代工资源,后者则主要负责获取海外休闲食品的动态、相关坚果种植的相关信息等。可见,洽洽是打算在海外市场大干一场。

而这背后不容忽视的现实是洽洽近些年业绩的下滑。据今年上半年财报显示,洽洽营收16亿元,同比下降3.36%;净利润1.49亿元,同比下降14.16%。而海外市场却表现抢眼,上半年营收1.13亿元,占总收入7.05%,同比上涨44.89%,成为唯一增长的部分。

当然,也有企业本身做得不错,选择海外布局想锦上添花的。无论什么原因,布局海外都是不错的选择,“未来会有越来越多有实力的企业加大在海外市场的开发力度,这是一个趋势。”

但是,要真正走向海外、做到国际化,绝不仅仅是让产品在华人之间绕圈子,而是通过各种营销手段宣传品牌,开发适合当地人的口味、真正融入当地人的饮食文化,这样才会有好的回报。

在朱丹蓬看来,目前还处于品牌国际化的初始阶段,“整个中国食品企业的国际化任重而道远,现在只是走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标签:中式小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