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平安帝国之再造平安:对标支付宝!对标微信!
导读:“对标一个银行多没意思,我们每一个东西都跟最好的去对比。” 对于平安的雄心,平安银行行长特别助理蔡新发毫不掩饰。
“对标一个银行多没意思,我们每一个东西都跟最好的去对比。” 对于平安的雄心,平安银行行长特别助理蔡新发毫不掩饰。
平安的其他各个资管业务线,也都把目光盯准了“用户体验”。这个词,以前只是从互联网公司的嘴里蹦出来过。
近年来,金融业正迎来大变革的时代。金融机构在传统业务上已经遇到了天花板。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均收入的快速提高,大资管时代正在来临——资金来源更加广泛、资产类别更加丰富、产品服务更加多元化。
然而对标之路并非坦途。以平安银行为例,过去对公业务50亿的资金存管,可能一瓶酒就搞定了,可是未来它是面对千千万万的客户。
科技,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通道。
飞速增长的科技团队
一年时间,平安银行的技术人员从800人,飞速增长到2000人。整个平安,只有技术团队的投入是上不封顶的。
这也还是不够。“800人,听起来不少。可是,这个数字的概念是,比如你有100个系统,一个系统上只有8个人。有的人做日常运营,有的人做其他的,那可能真正开发的就是1—2个人。” 平安银行信用卡风险总监兼零售业务部的风险总经理张慎向网易科技解释。
蔡新发自己就是被挖来的。2014年,蔡新发在携程干得好好的,是重点培养对象。当时,谢永林正担任平安证券董事长,正在找帮助平安证券大经纪业务做互联网转型的人才。平安证券通过猎头找了十几个人都不太合适,蔡新发也通过自己的关系忙帮推荐了不少人,也都没有谈成。最后谢永林说:“蔡新发,你必须要来了。”
先在平安证券,后到平安银行,蔡新发来了之后,引进了大量的互联网人才。拿出引诱人的条件是:平安的商业模式成熟、用户量大、愿意投入、业绩导向、薪酬稳定,在这里做的事一定可以看到效果,付出不会白费。
此外,他还拿对国家的贡献说事。平安交给深圳的税占了深圳税收的16%,排名第一,超过腾讯。“到平安来,你支撑的不只是你个人说我一定是顶尖的收入,我可能是中等偏上的收入。但是其实我对社会的贡献比我在别的公司要贡献得更大。”
“他们很多人会听这个故事的。”蔡新发解释,“因为我要面谈的都是一些管理者,他们赚300万或者赚600万,也没多大区别,其实他们可能会在乎。再一个,他会在乎稳定性,因为做一件事情,特别到了高级别以后,做一件事情是需要时间的。像有的公司,它招人开价就1000万,但是就给你半年时间、一年时间,干不完就走了。他实际上拿了很高的薪酬,但是他拿的时间很短,他可能两年就没工作了。因为他是没成功的一个经历。”
融合的团队也带来了文化冲突。2016年平安证券的年会上,有个小品就讲不同背景的员工想法的差异:原来一直在证券行当做经纪业务的人,思维中对行业属性、合规要求等等比较看重。以下单时间为例,原来证券行业的人认为三点钟做客户就不能下单了等等。但到后面有一帮互联网人过来,认为客户随时随地都可以下单的。这当中就有很多碰撞,融合需要一个过程。
大规模群体性进化机制
不过,融合的团队,也带来了业务创新。在平安银行和平安各个资管业务线,从客户获取到风险控制,技术革新都在快速发生。
以陆金所为例。成立于2011年的陆金所,一开始是平安旗下非标资产交易平台,现在已经逐步转变定位为“一站式互联网理财平台”。为了使得资产与客户匹配更精准,提高资产配置效果,陆金所重构了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体系。
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体系,通俗地解释,就是了解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为其推荐适合的投资品种。目前大多数金融机构只是用问卷对投资者进行风险承受能力评估,问卷设计和收集更多地是出于满足监管的要求。投资者在回答问卷时可能会隐藏或夸大财务实力。 比如,有钱人把自己描述成没钱人,没钱人把自己描述成有钱人,根据陆金所KYC2.0系统的验证, 发现仅靠传统问卷得出的结果对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的误判率达到60%以上。
陆金所认真了。平安集团副首席风险执行官、陆金所控股首席风险执行官杨峻告诉网易科技,陆金所对投资者适当性的重构,不光要看投资者“说了什么”,更要看他“做了什么”。除了主观的问卷之外,陆金所加入了对客户客观实力的考量,主要考量投资者基本信息、资产信息、投资行为、消费行为等,并通过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新技术,更为精准地评估投资者的客观实力。“比如你说你在平安工作,但是我们通过和位置服务商的合作,发现你每天大量的时间,位置不是在平安的办公区,那就要进一步考察你说的是不是真的了。”杨峻举了个例子。这样对客户的精准识别,在短期内让陆金所的交易量下降了,不过由于用户体验的改善,杨峻相信这将会在长期提升业绩。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种技术进步逐步做到了极致,典型的案例之一就是信用卡反欺诈。以往的信用卡反欺诈,业内都是在第二笔欺诈发生的时候才能识别出来,可是平安银行在业内第一个做到了可以在第一笔欺诈发生的时候就能实时侦测拦截。比如今年9月3日,有一个客户出差去日本,结果他的信用卡被在加拿大盗刷,被平安系统成功拦截。光2017年7、8月份,实时拦截就拦截了250起案子,防止了2400万的客户资金损失。
这套系统让平安银行信用卡风险总监兼零售业务部风险总经理张慎感到特别自豪,因为这背后的计算量和对系统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你必须在客户刷的那个0.X秒之内,把你的模型、规则、所有的判断跑完,然后你要做一个决策——这笔让它过还是不让它过。所以对系统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他解释。
这种进步的推进速度是相当“可怕”的。平安普惠信贷智能研发部总经理阮蓉总结,这是一种群体性大规模快速进化机制——一个人的经验,经过研究确认之后,可以快速推广到所有业务的标准化流程当中。她解释,比如平安特有的“微表情识别”技术,就是根据客户的表情来判断他的心理,从而判断贷款的风险。这个技术不是凭空来的,而是过去很多线下的业务员多年实践总结的经验,简而言之就是“察言观色”的功夫。
阮蓉大学的专业是计量经济学,做信贷风险管理是专业非常对口的。但是,现在她越往深入做越发现,风险控制除了数字的东西,更多是要研究人性,信贷智能这个学科以后要和更多的社会科学结合起来。许多的生活经验、科学研究成果,可能都会逐步发展为标准化的业务流程。
占领新市场
这些技术革新,给平安带来的,是更广阔的新市场和真金白银。平安银行和资管各条业务线都迎来了业务量的增长。
以平安信托为例。平安信托做私人财富管理有十年的时间,2014以前只针对高净值客户,配置的产品也主要是高起点信托计划300万起,或者一些私募产品至少100万起。
2014年平安信托开发了移动APP“财富宝”,投资门槛从原来的100万起,直接降到了10万左右,这使得财富宝的用户群从“高净值客户”扩展到了“青年精英”,而这些人当中的一部分必然会成长为未来的高净值客户。
平安银行的移动APP口袋银行2016年12月开始研发,今年增长了接近60%的用户量。“我们很多一些线下的客户,因此转化到了这个app上面来。 我们大概每天有一万新用户的增量。”平安银行零售网络金融事业部总裁李明告诉网易科技。
平安证券的业务增长,是必须用“爆发”这个词来形容的。平安证券客户经营中心董事总经理张新年告诉网易科技,在2014年底的时候,客户数量是180多万,到现在已经有1100多万客户。2016年一年就增加了几百万客户。2015年初,平安证券的股票交易量的市场占有率还不到1%,今年8月已经接近2.3%,最高有一次是到了2.4%。
除了用户量的大幅增加,还有成本的控制。“2009年信用卡发放量达到100万张时,后台风控人员超过300人,现在信用卡发放量超过1000万,8月新增信用卡数量预计超过150万,后台风控人员还保持在300多人。”平安银行董事长谢永林在一次采访中透露。
而据网易科技了解,平安普惠信贷智能研发部总经理阮蓉的团队只有8个人。2020年,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会从27万亿上升到至少52万亿。而52万亿当中,非银行的占比会从现在的4%上升到20%。在这20%当中,平安普惠希望占到10%,现在占比已为6%。
反击战打响
这一次,平安对标的是支付宝和微信。
过去几年,银行业在移动支付上的落后,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如今的移动支付已经是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天下,这为它们带来了海量的用户。
不过谈及在用户体验上与支付宝和微信对标,蔡新发信心满满。
监管层对非银行支付机构的监管日益严格。2015年底,央行出台《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对非银行支付机构的账户实施分类管理,规定了10万元、20万元的年累计限额和1000元、5000元的单日累计限额。
蔡新发认为,随着管理的逐步规范,银行还有大额支付这一大块市场。同时,平安有综合金融服务的优势,可以从多方面掌握用户数据,提供精准服务,当下只是需要大幅拓展场景。未来,用户体验并不难追赶,如果打起价格战,平安集团的实力更强。
来平安证券之前,张慎曾在美林证券工作。到平安之后,他最大的感受就是国内证券公司科技发展的速度非常快。“因为像高盛、美林这样的公司都是上百年的历史,所以他的科技投入也很大,但是因为他很多东西全是自己开发的,我觉得他发展比较慢。”张慎认为。
他告诉网易科技,国内证券公司的App比国外的App先进好多。让他特别有动力的是,平安证券的App日新月异,有什么新的想法,团队就能很快实施,就能看到结果。“这个在香港也好、在海外来讲,我觉得我们国内这块,包括平安证券是非常突出的。”张慎说。
保障整个组织快速前行的,还有平安的“狼性”文化。在平安,每个月都要进行业绩大排名,全年综合排名最低的员工,可以再多一年观察期,连续两年排名垫底的员工将被劝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