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冠球的故事告诉你:什么是“企业家精神”
导读:鲁冠球成名实在太早了,早在1980年前后,他就成了浙江乃至全国乡镇企业的标杆,算来当年他刚过而立之年。而与他同龄者,如联想的柳传志、娃哈哈的宗庆后、华为的任正非等,则相继创业于80年代的中后期,当他们草根起步之时,鲁冠球已名满天下。
鲁冠球,一位农民的名字。
鲁冠球成名实在太早了,早在1980年前后,他就成了浙江乃至全国乡镇企业的标杆,算来当年他刚过而立之年。而与他同龄者,如联想的柳传志、娃哈哈的宗庆后、华为的任正非等,则相继创业于80年代的中后期,当他们草根起步之时,鲁冠球已名满天下。
“中国发展这么快,时代早已不同了。今天的时代,是鼓励创业、创新的时代,是倡导个人自由发展的时代,是人人可以怀抱美好梦想的时代,是经过奋斗可以梦想成真的时代。你们比我幸运得多了!”鲁冠球这么说。
涌金君今天推荐红旗出版社即将出版的新书《万向重心——鲁冠球传》,经红旗出版社授权,涌金楼摘编其中部分内容。
鲁冠球有一个很大的梦想,就是造汽车。
这么多年,他一直和汽车零部件打交道。从万向节到其他零件,然后又发展到部件、模块,汽车的“内脏”几乎摸了个遍。要造汽车只有一步之遥,这是多大的诱惑。
许多朋友开玩笑说,老鲁,你做了这么多年“配角”,也该做做“主角”了。
做“主角”还是做“配角”,他倒无所谓。电影里的最佳配角照样可以拿奥斯卡奖。要造汽车,实在是出于他对汽车的一种特殊感受。
他见过烧炭的汽车,那是在20世纪50年代。汽车一发动,路旁黑烟滚滚。
他见过背着大黑包的汽车,那是在20世纪60年代。国家困难,没有石油,只好用煤气做燃料。这个大黑包是中国人心中的一块石头。石油英雄王进喜正是见到了这场景,发誓要为中国找石油。真是一条汉子!
以后有了柴油车,有了汽油车……
那时候,他骑着那辆“什么都会响,就是铃不响”的破自行车去杭州推销产品,收购废钢旧铁,看到公共汽车上坐着的悠然自得的城里人,心里真是羡慕。汽车喷出的那股尾气,似乎也不那么难闻,还认定这是“城里的气味”,反倒生出几分好感来。
20世纪80年代,他的厂子大起来了,有了两辆汽车,一辆是即将到报废年龄的吉普车,是美式的;一辆是载货用的可载重5吨的大卡车“席摩西”。这在当时宁围乡的企业中,是绝无仅有的。那辆吉普,他用它去接浙江大学和一些大企业的教授、工程师来给职工上课,当时人称“请财神”。“席摩西”主要是运货,但吉普忙不过来了,也常用它去接重要客人,当然不能进城。“席摩西”驾驶室有3个座位,很宽敞,坐这车客人倒没有意见,实在是汽车太少,汽车太贵了。
当时,厂里已经在制造万向节了,与汽车也已打上交道了。鲁冠球就想,什么时候他也能造汽车就好了。要便宜一些的,更多人买得起的。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厂里有点实力了,鲁冠球就想上马汽车了。
到专家那里去咨询,专家摆出了一大堆难题:企业用地,专业人才,资金筹措,产品上牌……特别是上牌和资金这两项。当时,国家对汽车生产实行上牌控制,制造汽车要国家批准。至于资金,专家说,造汽车就是“烧钱”,你没有100亿~200亿元,想都不要想。
他派出去的市场调研人员回来也跟他说,中国汽车制造厂现在虽然还不多,但市场竞争已十分激烈。外资纷纷看好未来的中国汽车市场,将大举进入……
“那么农用汽车呢?”鲁冠球问。他是个农民,想着不妨先为农民兄弟造汽车,安全的,便于操作的,当然价格要便宜的。
“许多汽车厂也早在准备了,既能坐人又能载物的。”
接受以前的经验与教训,万向办事有一条红线,那就是量力而行,不做不能做的事,不做做不了、做不好的事。
鲁冠球想,看来,造汽车这事得从长计议了。因为,他们暂时做不了、做不好。
但他立下了这样的誓言:“造汽车是我的一个梦,这个梦,我圆不了,我儿子、我孙子一定要圆!”
一天,有朋友来看他,不知怎的,他们从土地的污染聊到空气的污染。
朋友说,空气污染,地球遭殃,罪魁祸首之一是汽车尾气。中国几千万辆汽车,大部分挤在大中城市,那些地方还会有几天能够看到蓝天白云?所以,一些发达国家已开始研究用电作动力的汽车,如果成功,既节约能源,又可以大幅度减少尾气,改善环境。
电动汽车!鲁冠球眼睛一亮,他深深埋入心中的那个梦又被点燃了。
汽车问世已有200多年了。
1769年,法国陆军工程师吉诺制造出第一辆蒸汽机驱动汽车——这位倒霉的工程师也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起机动车事故,在试车时因转向系统失灵,他的汽车撞到了墙上。
1886年1月29日,德国曼海姆专利局批准卡尔·本茨为其在1885年研制成功的三轮汽车申请的专利,因而这一天也被多数人称为“现代汽车诞生日”。卡尔·本茨比吉诺幸运得多了,第二年,即1887年,他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汽车制造公司,即奔驰汽车公司,一直扬名至今。
据说,中国进口第一辆汽车是在1901年。这100多年来,汽车进行了多次革命,包括是三轮还是四轮,是“T型”还是“A型”,是蒸汽还是柴油、煤气驱动,也有人提出用燃料和空气制成的混合气体,甚至还有人提出过用蓄电池……但是这“命”“革”来“革”去,“革”的大多是外观如何美化,动力如何加大,速度如何更快,这都是合情合理的,局限的是它仍只是“汽”车。
电动汽车倘若问世,它的革命意义就大多了——将不再是烧“汽”的车。它改善了汽车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说到底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它造福于社会,又在最大限度上降低了对社会、对人的干扰。
汽车不仅要安全、舒服、快速,更要绿色环保!真是令人大开眼界。
鲁冠球立即派人对国际上电动汽车的研发进行调查。
调查的反馈是,研发大多刚刚起步,难点在动力电池,困难很多,还有日后的使用推广,需要大量的配套设施……
“你怎么打算呢?”有人这样问鲁冠球。那人的意思:“人家也刚刚起步,困难很大,我们再看看吧!”
但鲁冠球和儿子鲁伟鼎的想法是,国外在传统汽车技术方面积累了上百年,要超越他们、在这一领域中分杯羹,已经很少有机会。那么,他们干脆越过传统技术往清洁能源方面去摸索。虽然在清洁能源领域国外已摸索了几十年,但没有得到验证。虽然起跑线上有差距,但至少比传统领域短了一些。
“刚起步?好呀!他们起步,我们也起步,时间上的差距就不那么大了。我们的技术也许比不过人家,但这件事我觉得值得做,它可以把我们汽车方面的技术与更大的社会责任担当结合起来。蓝天、绿地、干净的水和清新的空气,谁不向往?”鲁冠球说。
经过反复讨论,董事局决定,上!
但这是一件大事、一件新事、一件难事,因此,万向在制定规划时十分小心谨慎。
他们打算先用10年时间进行研发,每年投入1个亿,这是第一步。如果研发顺利,追加投资。
鲁冠球和鲁伟鼎决定,首先研发动力电池。他们的打算是,先把电源、电机、电控及其他电子组件研发成功,再研制整车。如果整车制造有难处,他们退回来仍做零部件,但是是做电动汽车的零部件供应商。
失败了怎么办?“如果失败了,就算我们花钱买教训。”鲁冠球这么说。
探索是要付出代价的。1年1亿元,10年10亿元,万向还能扛得住!
认定目标,悄悄干。小步,快走——这是万向定下的一个方针。
——这是1999年到2000年间!
于是,万向在研发动力电池、电动汽车这件事,很长时间无人知晓。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来万向视察,当他了解了万向的发展规划后,对鲁冠球和鲁伟鼎说:“你们要坚持发展清洁能源。”这一嘱咐成了鲁冠球和鲁伟鼎及全体万向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2004年,万向与法国达索集团签署协议,联合开发了一款电动车。同年,在上海举行的一次电动汽车比赛中,他们的原型车拿到了4个奖项,这事只有很少人知道。
当有媒体开始报道西湖风景区行驶着由万向生产的动力电池配套的电动大巴时,这辆大巴已在风景区行驶两年多了!
当万向的电池开始在其他城市为大巴、出租车配套,包括为上海世界博览会、广州亚运会的大巴配套时,他们的电池已经经过多年的试验。
2010年5月,在美国印第安纳州,万向电动汽车与美国Enerl公司签署框架协议,双方将在杭州建立全自动化的电芯及电池系统生产基地,首期投资3亿多美元,这事他们也没有张扬。
万向很少搞落成典礼这类仪式。这次之所以要搞,是为了在金融危机时期提振员工的士气。这件事在全国人大会议浙江组讨论时,鲁冠球向温家宝总理作过汇报,温家宝总理让他搞一个简朴的仪式,并提前向他表示了祝贺。
终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最好时机也是最关键的时刻来临了!
2012年9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天津调研新能源产业时,着重提到了攻克锂离子电池关键技术的问题。
此前的7月9日,国务院发布《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大力鼓励新能源汽车的开发、发展。
浙江省、杭州市更是拿出了许许多多实际措施,其中包括建设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基地,全力支持杭州深入开展国家新能源汽车“千城万辆”和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工作,建设新能源汽车的充电和更换电池的设施等等。还提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要在产业规模、关键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三方面有新提高,力争到2015年形成年产纯电动汽车5万辆、动力电池10亿安时、全省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规模达3万辆,等等。
9月18日,在浙江省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工作会议上,万向集团总裁鲁伟鼎代表万向集团与省、市、区政府共同签订了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体制机制综合试点“责任书”,并作为企业代表作了发言。
大好时机来了!
这是万向人翘首以待、千载难逢的好时机!
想当初,万向决定投资新能源汽车及其电池的研发时,有人问,在中国,电动汽车被社会认可、人们广泛使用,需要多长时间?鲁冠球说,至少10年以上。当被问到万向准备投入多少资金时,他说,10亿、20亿,或许100亿!
从1999年开始,到2009年,整整10年;到2012年,已有13年。万向在这方面投资超过20亿元,有成果,成果很大,不论电池、电机、电控、电动汽车,研发进展都很快。自1999年起到2012年,万向已承接电动汽车方面8个国家级重点项目和8个省级重点项目,申请电动车和电池专利200多项,获得120项专利,其中90项是电池方面的。在这些专利中,36项是发明专利,67项是实用新型专利,还有25项是设计专利。此外,还获了不少奖项。但,没有赚过一分钱!
后悔吗?鲁冠球说,从来没有,一丝一毫也没有!
还投入吗?投!在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大环境下,为什么不投?
在金融危机冲击的环境中,有的企业可能受到各种掣肘,不得已缩手了。但万向,凭着十年磨砺的技术“利剑”、强大的研发精英团队,长期积累并加上这次调整中集聚的财力,他们要出手了,要把这一“拳”打出去了!
他们的规划是:在现有国家级技术中心的基础上,组建万向电池研究院,形成研发人员300人以上,科研及固定资产2亿元以上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开发能力;开发并规模化生产铁系锂离子动力电池系统,争取到2015年实现单体电池能量密度超过200瓦/千克,模块能量密度达到150瓦时/千克,电池系统使用寿命超过2000次或10年,电池成本低于2元/瓦时。2020年之前,电池模块能量密度超过300瓦时/千克,电池成本低于1.5元/瓦时……
这些数据,在全国新能源(8.760, 0.05, 0.57%)汽车的动力电池研发中,是处于领先地位的。
万向将它们写入了与省、市、区政府签订的“责任书”中。这是对政府支持的回报,也是对社会、对未来用户的承诺。
说到这里,要提到鲁冠球的上海同行的一句话,是这句话让他萌生了一个念头,这个念头让他做出了一个行动,这个行动为的是搭建万向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一个平台。这个行动并不大,却牵动了美国的一片江湖。
2010年,上海举办世界博览会,万向有一批动力电池与上海的电动大巴实行配套服务。这可是件大事,他们岂敢怠慢?万向派出了精兵强将,鲁冠球也常去了解情况,解决难题。碰到同行,大家聊电动汽车、聊动力电池。
“要说动力电池,美国A123公司才是全球最好的电池制造公司!”聊天中,一位同行这样说。
A123!这名字倒挺好记,可它是何方神圣呢?鲁冠球立即跟身边工作人员说:“记住这个名字,好好打听打听。”
情况了解清楚了。美国A123公司是2001年在麻省理工学院(MIT)成立的,2009年在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是美国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锂电池制造商。他们提供的锂离子电池以高功率、高能量密度、寿命长和卓越的安全性能领先于锂离子电池市场,其技术面向的产品领域为下一代交通运输、电网储能和消费应用产品。作为清洁能源汽车产业的标杆性企业,A123公司不仅得到美国政府的大量资助,包括2.49亿美元的财政补贴,还与美国通用、菲斯科,德国宝马以及中国上汽集团(33.150, 0.29, 0.88%)等主流汽车厂商建立了供应合同关系。
“出身名门,武艺高强,实力雄厚——我喜欢!”
鲁冠球萌生了与它合作的念头。可是,这时的A123公司声望如日中天:美国清洁能源的标杆企业,有国家财政、州政府财政支持,掌握着未来能源核心技术和战略制高点,有军方和政府的大把订单,可提供不少就业机会……这样一家著名的、各种光环集聚一身的高科技公司,怎肯同中国一家并不大的民营企业合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