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圈 > 创业 > 创业人物 > 正文

张士平扛了17年麻袋,却狂赚3332亿,一不小心把公司做成全球最大企业

来源:华 哥 视 界 发布时间: 2017-04-06 10:33:49 编辑:诚富

导读:2013年营收2413亿人民币;2014年营收2819亿人民币;2015年营收3332亿人民币,而且连续三年保持超过60亿人民币的纯利润——这是张士平和他的魏桥创业集团创造的神话。

2013年营收2413亿人民币;2014年营收2819亿人民币;2015年营收3332亿人民币,而且连续三年保持超过60亿人民币的纯利润——这是张士平和他的魏桥创业集团创造的神话。

张士平扛了17年麻袋,却狂赚3332亿,一不小心把公司做成全球最大企业

这位曾被城里人呼喊“乡巴佬,滚回去”的初中生,把事业干到这么大的吨位,却并没有像其他明星企业家那样经常出现在镁光灯下,低调的他究竟凭什么在两大全球性低迷的行业(纺织和铝业)里成为全世界最会赚钱的人?
问鼎全球棉纺之巅
1946年,张士平出生在山东邹平县魏桥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与大多数农村小孩一样,初中刚毕业就出去打工了。
没学历,只能从干苦力活开始。托关系找人,才在镇上一家加工油棉的小厂,找一份扛麻包的工作。100多斤重麻袋,18岁的张士平一下子就扛了起来,一天几十袋没什么问题,但是1周下来张士平就受不了了,腰酸背痛腿抽筋,没办法,在家缓了两天才重新上工。
就这样,麻袋一扛就是17年,在这17年里,张士平一路晋升,从厂里消防队的队长,到车间主任,再到副厂长,最后到1981年,张士平直接成为厂长。
刚一当上厂长,他就主动进攻,立志做到比所有人都要好。
“车间里头大小便都有,所有窗户没一块玻璃。”更大问题的是,当时的主旋律还是计划经济,国家对棉花管制严格,油棉厂只做收棉花、加工棉花、卖棉花的生意,一到收购旺季忙不过来,但旺季一过就全厂无所事事了。
  张士平扛了17年麻袋,却狂赚3332亿,一不小心把公司做成全球最大企业
张士平的第一招是让生产可以持续。适逢国家把粮油放开,油棉厂刚好有榨油机可以榨油,于是他把生产从棉花加工拓展到大豆、花生等油料加工,成为整个棉花加工行业第一个进入油料加工的人。
这个型一转,张士平把生产排得工人都喘不过气来。为让工人有积极性,他还打破大锅饭,悄悄实施超定额计件工资制度,让舍得干的人拿到更多。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产能呼呼呼地上来了,他又打破几乎所有企业都时等人上门采购的惯例,大力推动上门推销,把很多原本属于别人的生意都抢到了自己的碗里。
通过这些大胆的突破,工厂的效益一日千里地往上冒。3年内,张士平就把这个乡镇作坊变成了全国油麻行业利润最大的工厂,也是全国供销工业的利润第一名。1984年,他带领厂子实现400万的净利润;1985年,他被选为全国商业劳动模范,到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了李鹏总理的亲自嘉奖,这也是他第一次到北京。
初战告捷,张士平对未来的路更加有信心了,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他一路披荆斩棘,奋勇前行,终于杀出了一片血路。
1985年,棉花行业出现危机,全国上下出现卖棉难的现状。张士平带着厂里的供销科长、棉检科长背着棉花到一家国棉厂推销棉花,结果这家企业连大门都没让他进。
晚上受气回来,张士平连晚饭也没吃,直接躺在床上睡了,熟睡中,他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在厂里查看生产线时,油棉厂失火了,紧急之中,员工塞给他一个湿毛巾,对亏这个湿毛巾,他才从熊熊烈火中跑了出来。
看着化为灰烬的厂子,张士平从梦中惊醒了,吓出了一身冷汗。醒后开始揣摩这个梦,左思右想:难道这个梦是告诉我毛巾能够解决我现在的困境?
  张士平扛了17年麻袋,却狂赚3332亿,一不小心把公司做成全球最大企业
第二天一早,张士平就宣布要转行,转向毛巾厂,也就是纺织厂。当时招到不少人的反对,但张士平相信自己的决定,所以没有听取任何人的意见。
为了筹集办毛巾厂的资金,张士平动员全厂所有员工集资,自己也拿出了全部家当,最后拿出几十万的启动资金。
果然,毛巾厂建立的第一年,就实现了25万元的利润。之后,张士平陆续进入毛纤、纺纱和织布领域,一边向纺织加工大步前进,一边抓住国企改革的机遇,将油棉厂改制成了自己控股、国有参与的魏桥创业集团,进而从产业和产权争取到更大的主动权。魏桥,是他所在的乡镇的名称。
  张士平扛了17年麻袋,却狂赚3332亿,一不小心把公司做成全球最大企业
张士平对棉纺织业的趋势看的越来越清楚,他认为,这是一个大规模、低成本、好品质才可以生存的行业,因此,一直“闷着劲扩大规模,缩小成本,一路向前飞奔”。
张士平手握削减成本的尖刀,鸡蛋里面挑骨头,不断追求品质、成本、速度的更高境界,把“省一分就是赚一分”的理念深入人心。当时的环境也为他的扩张提供了便利,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闲置,企业只要一打出招工广告,几十里外的农民都排队报名。“不管谁,看到这个生产力都会有扩张的冲动。”张士平回忆。

张士平扛了17年麻袋,却狂赚3332亿,一不小心把公司做成全球最大企业

在规模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低的强大优势下,张士平只用10年时间,就把魏桥的规模和成本做到了全国无敌手。中国加入WTO之后,他又把握机会,进一步加快规模扩张,到2005年,他已把魏桥干成全球最大的棉纺织企业,产品覆盖欧美、日、韩东南亚等许多国家和地区。
顺便做个世界第一
让世界真正认识到张士平厉害的并不是纺织,而是他顺便做出来的一个新生意。
随着棉纺织业规模不断扩大,用电成了一大难题,而且中国电力资源紧缺,电力供应不稳,经常出现随意拉闸限电现象,严重影响生产运作。
为了解决用电问题,1998年,张士平决定投资建设自备电厂。但自备电厂自建成投产开始,就与国家电网摩擦不断。1999年9月28日,魏桥第一热电厂建成投产,三天后就接到了淄博电网要求其从大电网中解列的通知。
谁都知道孤网运行风险很高,一旦出现断电事故,将没有任何后备措施。但淄博电网态度坚决,张士平权衡再三后,决定解列,开始孤网运行。
为了供得上自己棉纺业生产用电,张士平也不断扩大电厂的规模,直到把总装机容量搞到将近400万千瓦。如今,张士平所发的电,自己都用不完,还上网销售,售价比国家电网便宜一半,而且还能挣到钱
有同行业说张士平家的电价便宜,属于不公平竞争。面对同行业的批评,张士平没有辩驳,因为他说:“一个好的企业是批评不倒的,真正能批评企业的只有市场,如果市场能力不行,政府和同行怎么夸,你也站不起来。”
自己有了电厂,张士平又有了其他苗头,利用发电的优势向其他产业进攻。毕竟,当时,纺织行业在中国已经到了瓶颈期,成长空间没有那么大了,而且竞争相当激烈,要想财富滚滚来,必须需找其他出路。
  张士平扛了17年麻袋,却狂赚3332亿,一不小心把公司做成全球最大企业
他看上一门新生意——电解铝。在电解铝产业,电力成本占全部生产成本的比例高达45%左右,张士平相信,这45%的低成本保证,再加上魏桥多年积累的成本控制能力,自己能把电解铝做到光是成本就让对手不寒而栗的水平。
在2001年,张士平成立了“魏桥铝业”,主攻电解铝,然后像当初发展纺织业一样,一路狂奔,15年时间,坐上全球铝业的头把交椅。
在铝产业,张士平也是一路狂奔——全产业链通吃,不断掌握产业主动权。2005年进入氧化铝领域;2011年进入高精铝板带箔、新材料领域;2014年进入采矿领域,把魏桥建成独立且完整的铝产业的王国,氧化铝、电解铝、铝材联产,加上铝电联产,形成一个铝产业的闭环。如今,在魏桥,铝矿石进厂,铝水不落地,经过电解铝、氧化铝,再到铝材厂,出来就直接变成汽车轮毂、铝箔、铝板。
自从2005年,张士平掌管的魏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棉纺织业,被称为“世界棉王”,一直延续到今天。2015年,张士平又多了一个光环,也就是“世界铝王”,这年魏桥集团的总收入达到3332亿人民币。
在纺织、铝业的拱卫下,魏桥也成为是一个庞大的产业王国,拥有10个大型生产基地,超过16万员工,厂区还设有幼儿园,医院等社会公共资源和设施。
目前,魏桥的纺织、铝业两大产业都已在香港上市。根据财报披露,张士平家族合计持有整个魏桥接近49%的股份,这也让其长期稳坐山东首富的宝座。
许多在纺织业、铝业等产业中打拼的老板都说自己生不如死,而张士平能够在所谓“夕阳产业”中玩得游刃有余,肯定有他的生存之道,他说:“只要你做出比别人更便宜更好的产品,而且是生活必需品,那肯定能活下去,而且还活的很好。”
  张士平扛了17年麻袋,却狂赚3332亿,一不小心把公司做成全球最大企业
张士平从不眼红别人的快速暴富,在各家媒体的专访中,张士平几乎每次都会强调不玩金融,不碰房地产。
“我们不打算发展任何第三种产业,只会在原有两个行业上延伸产业链。”在张士平看来,制造业才是国家发展的最重要的支撑,如果没有制造业支撑,金融再繁荣也是假象,泡沫经济将会更加严重。
相信市场,严控成本,注重品质
与许多同年代的企业家一样,年轻时吃尽了“人间之苦”的张士平,是靠着一种颇具理想主义的家国情怀驱遣自己终其一生的奋斗。
纺织,铝业,都是行业性亏损大户。张士平一人身在两个行业,不但活下来,而且活得很滋润。这是他一直相信市场,严控成本,注重品质的结果。
  张士平扛了17年麻袋,却狂赚3332亿,一不小心把公司做成全球最大企业
张士平是坚定的市场派。他相信,只要能做出比别人更便宜更好,又是人们生产生活必须的东西,你就一定能够活下去。因此,他始终关注的,只有三个问题:东西有没有人要,能不能做到更低的成本,能不能做到品质更好。
因为相信全世界的人不可能不穿衣服,张士平在纺织业几乎全行业亏损的低迷中,把规模越做越大,成本越搞越小,直到成为全世界的绝对老大。即使国家一度出台政策限制纺织企业上产能,他做大的决心也未曾动摇。有人问,你这么干,有把握吗?他回答,好东西,总会有用得上的时候。
因为相信铝业总是有需求的,他在寒冬中咬牙坚持,先是把电解铝做到同行望尘莫及,继而纵横整个铝产业,把高附加值的铝加工做到世界顶尖级。
因为相信市场,张士平对搞关系不怎么感兴趣,也对参加这个岛那个会,干些拉帮结派混脸熟,你吹我我吹你的事情很反感。“我不会搞关系。”他开宗明义地强调,企业家不要做交际花,要踏踏实实做事情。
  张士平扛了17年麻袋,却狂赚3332亿,一不小心把公司做成全球最大企业
张士平最喜欢“实在”两个字。他说,企业要发展,得有实事求是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他信奉,争论半天,不如实干他一回。
张士平始终专注在实业。他公开说,自己不爱侧重资本和地产的李嘉诚,但崇拜搞工业搞实业的王永庆。他也不怕别人笑他保守,说他老土:“搞实体经济,靠汗水挣钱,行情好,多挣点儿;行情差,少挣点儿。”他说。
低成本是魏桥在两大血流成河的产业血拼成世界第一的关键。但张士平拒绝低价值的低成本。他们都认为追求低成本不是消灭价值,是用更低的资源,产生更大的效益,是价值的提升。
在普遍不关心产品和品质的年代,张士平就加倍重视品质的问题。魏桥建设的第一个纺织厂,就把产品出口到了日本。“因为通过化验,我的各项指标都是顶尖的水平。所以我们的纺织,一开始就有高利润,因为我们货真价值。”
  张士平扛了17年麻袋,却狂赚3332亿,一不小心把公司做成全球最大企业
也是因为对产品有信心,在扩张的过程中,不少人泼冷水,张士平却始终坚定信心。“只要产品能在市场上站住脚,谁也说不上我们,如果不能,别人捧你也上不去,会死掉的。”张士平说,20多年前,他就认准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