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加速的10个秘密(内部版本首次公开)
导读:创业要观天,到底哪片云彩有雨?创业要入地,如何获得用户的忠诚?创业要揭竿而起,怎样在市场中树立自己的大旗?创业要人剑合一,到底哪个细分市场是属于我们的领地?
如果回顾2016年最大的收获,一定是《单点突破》。偶尔翻开,感受依旧,历历在目:
自序:成长是判断企业价值的核心标准!
创业要观天,到底哪片云彩有雨?创业要入地,如何获得用户的忠诚?创业要揭竿而起,怎样在市场中树立自己的大旗?创业要人剑合一,到底哪个细分市场是属于我们的领地?
用户越来越细分,用户获取信息的通道越来越分散,新的社群生态逐步形成。这是一个支离破碎的时代,这是一个到处是机会的时代,但又是一个困难重重的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空气,云计算大数据将成为水电煤,渗透到我们的每个生活细节、侵蚀到每一个行业。前有BAT,后有京东、360、新美大、58赶集、去哪携程,无论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产业链在重构、成本在重构、用户体验在重构。
在早期创业阶段,无论是投资人还是创业者,都面临着细分、细分、再细分的选择。选择是艰难的,因为每一个赛道上几乎都是拥挤的,一旦上了赛道,如果不能做到更快的速度,几乎难以弯道超车。互联网是残酷的,而今天创业几乎都离不开互联网,即便是细分市场,做不到第一阵营也难以长期生存。我们研究“单点突破”的目标,就是希望可以找到创业核心环节的“加速度”,减掉不必要的“负载”,轻装快速高效的前行。
在过去1年中,从阿里高管转身为投资人的我,和大量创业者做了深入沟通,无论是否投资,每次约谈我都希望给到他更多中肯的建议,因为我深知创业的苦痛。但不幸的是,往往在开场的第一个问题上就被卡住而无法继续沟通,这个问题就是:“你的用户到底是谁?你的用户到底是谁?你的用户到底是谁???”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他们多大年龄?多少收入?是男是女?身份标签?情感标签?需求标签?触点标签?消费能力标签?当一步步的帮助创业者拆解目标用户时,常常得到的答案是“我再想想”。这个看似咄咄逼人的问题,恰恰是影响成长速度最核心的挑战。
在“单点突破”这本书中,我们试图回答从0到1阶段如何定义自己的用户、如何不断测量用户、如何由离散用户到聚焦用户,如何散发气味吸引用户、如何给用户画美人像。这其中也融入了精益创业的思想和方法,小步快跑、快速迭代、挖掘问题、验证需求、挖掘需求、解决问题。
在客户选择精准后,我们往往会讨论另一个核心问题:你选的客户痛点,是强刚需、次刚需、非刚需还是伪需求。很明显,强刚需意味着用户的强烈消费欲望,强刚需意味着有用户参与的强烈推动力,也意味着用户增长的加速度。但是,强刚需市场一定是赛道最拥挤的市场、竞争最激烈的市场和拦路虎最强的市场。于是,很多创业者不得以选择次刚需和非刚需的市场,自然也会有跨界创业者自己在家里造出了伪需求。强刚需市场怎么打?非刚需市场如何做?如何规避伪需求也是我们在这本书中讨论的一个重要话题。
精准用户和精准需求两个加速度找好以后,作为投资人接下来自然会关心“获客渠道、获客速度、获客质量”,也就是我们看到的用户数据曲线。作为早期投资,在数据上往往不会有巨量数据的表现,但再小的获客数据,也可以看到团队的执行能力和运营能力。当然,“人剑合一”的匹配对获客必然会有很强的影响,不过寻找最短获客路径、找到巧劲才可能把单点发力的效能发挥到最大。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用户标签里增加了“触点标签”,就是在寻找获客的最佳手段,选择最优触点是获客里必须要认真分析的一个问题。
渠道、速度和质量的综合性价比是需要创业者用不断的“闭环”来做验证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客户已经被各种信息肢解,所以获客的渠道越来越丰富,手段越来越多,但“多”又意味着成本的增加和运营的复杂。所以,如何快速的做出判断和分析,并准确的击中目标客户,是“单点突破”要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看完数据后,投资人会关注“用户满意度”,而实现用户满意就离不开“闭环”的体验数据。所以,“闭环”已经成为精细化运营的核心,考察闭环能力就是在考察团队的日常运营能力。什么是闭环?怎么做闭环?如何将长闭环拆解为短闭环?为什么要拆解为短闭环?为什么闭环越快用户增长速度越快?为什么闭环能力是运营能力的直接体现?为什么精益创业离不开闭环?为什么用户体验就是闭环能力的竞争?我们将“闭环”作为一个重要话题在“单点突破”里进行数据化的讨论。
讨论完精准用户、精准需求、高效获客、闭环体验后,自然会讨论赛道和竞争壁垒的问题。创业需要抬头望势、登高看市、低头做事。任何一个细分市场,都会有拦路虎和带路党,拦路虎是你的竞争对手,带路党是你的合作伙伴。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敬畏对手才能学习对手并超越对手,能看清全局才能有大局观,当我们考察创始人“眼光、胸怀、伯乐”三要素时,对竞争的理解拼的就是眼光。所以,“拦路虎”和“带路党”是“单点突破”的一个重要话题,特别是如何绕开拦路虎、骑虎而行、借力打力,是值得不断探讨的问题。
早期投资重在投“人”,在创业者的BP里,也都会重点描述“核心团队”的背景优势,如果说创业项目是“剑”,除了通过背景经历考察“人”的基本能力和经验,更重要的是考察是否“人剑合一”。我们看过太多优秀的“人”却选了不适合自己的“剑”,人剑不合则无法发力,更无法讨论速度制胜。创业者的学习能力是基础,但学习的成本在创业中则是巨大的浪费,这也就有了“70后适合做什么?80后适合做什么?90后适合做什么?00后适合做什么”的有趣话题。进一步可以讨论的话题是,创始人如何分配股权?股权比例如何与核心竞争要素保持“一致性”?为什么A轮后的很多项目却倒在了“股权分配”上?都需要我们不断总结和反思。
至此,我们已经就创业0到1的关键问题进行了讨论,而对于即将奔赴创业的伙伴,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就是“风口”。怎么系统的找到风口,怎么看风口,怎么把握住风口,本质是在寻找市场外力的问题。我们在“单点突破”的讨论中,也做了系统性的分析,尝试把这个飘在空中的问题进行落地。
作为“单点突破”的提出者,希望能从我自己的经历和大家做些分享:我95年加入北大方正,3年后开始独立管理一家分公司,6年后成为公司高管,完成了自己从员工到职业经理的快速成长。
2002年第一次创业,我以小股东的身份加入了书生科技,并充分体会了在垂直细分领域“单点突破”的能量,书生也成为了中国最大的电子公文服务商,并最终被一家上市公司并购。
2005年开始牵头创业,无论是我赛网的互动空间服务,还是国内第一个msn的签名广告服务,以及后来被行业内广为人知的msnnext二度商务社交,自己在互联网社交领域做了深入的探索,但由于没有继续遵循“单点突破”的要点,尽管获得了投资,但最终还是被市场淘汰。
回想创业初期为了提高效率,带着团队在北京郊区租了民宅,既当办公室又当宿舍,每天工作16小时甚至通宵,痛并快乐着的创业生活,唏嘘不已。当公司进行清算时,我一个人把将要退租的办公室认认真真地打扫了一遍,看着空空的办公室,想着相信自己的一帮兄弟,黯然泪下。不相信是自己的基础能力不够,更不相信是自己的团队不强,是自己并未对互联网创业有更深的理解,才用了几年的时间去上了一课。在精准用户定位、用户标签描述、核心用户构建、获客拓展模型、痛点挖掘、解决方案匹配、闭环体验构建与监测、非刚需的用户唤醒等等方面,特别是对整体市场趋势的判断、用户成长轨迹的把握、用户代际文化的转换、基础技术的变革更缺乏足够的眼光和认知。所以,有时候我们会讲:创业,从一开始,你就失败了。
2010年底,重新出发的我结合自己在企业服务和互联网的双重经验,加入阿里巴巴旗下的中国万网出任副总裁,负责业务升级中的“产品、市场和研发”,并在2011年获得公司的总裁特别奖。2012年万网与阿里云合并,开始了在阿里巴巴的学习历程,对高速成长的一线互联网公司的产品、市场、服务、运营又有了更深的理解,从另一个视角透视了互联网公司高速成长的关键环节与实施要点。
2014年下半年,离开阿里加入洋葱基金成为合伙人,进入了创投服务领域,洋葱基金在2015年投了10个早期项目,时至今日项目有好有坏、有喜有忧,真刀真枪用“钱”再次实战早期创业,感悟颇多。之后又和老领导 RICKY LEE一起创办了精一天使公社,帮助希望转型成为天使的个人投资者。
回顾自己工作的20年,基础员工、高级经理、公司高管、小股东、大股东、投资人,技术、产品、销售、研发、市场、运营、客服,经历过太多角色的转变,所以希望将自己的经历、经验结合早期创业的特点进行整理成册,于是就有了“单点突破”这本书的开始。。。
有很多同学问我:什么是“单点突破”?
答案就是:选一个值得做的【点】、只做一个点、做好一个点、做透一个点,做到别人不想再做!
过去的1年中,作为众多孵化器的创业导师,帮助创业者打磨了大量项目:
作为一名加速导师,
也常被问到:到底创业加速有什么秘诀?
今天就分享下我小结的10个关键节点,揭开创业加速的秘密:
1、初创团队:自我识别、CEO顿醒、团队搭配。
2、行业选择:如何找到行业的拐点并做预判。
3、价值点:如何拆解价值链、找到主路由、发现重构价值点。
4、外力:如何冲浪、借力打力、顺势而为、化竞争为合作。
5、客户:如何用5类标签法快速收窄用户、精准到我是你的唯一。
6、客户问题:如何找到优先需求、构建优势场景。
7、产品与服务:如何选择品类、封装产品、做到用户对称交易。
8、效果:如何做到效果闭环、抽离核心体验、缩短闭环快速迭代。
9、时间:如何判定时间窗口、掌握节拍韵律、做到慢看快打。
10、壁垒:如何构建稀缺资源、实现规模壁垒、做到细分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