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要避开三大“坑”
导读:创业是一场修炼,险象环生即是日常,若遇到资本寒冬,日子会更加难熬。
创业是一场修炼,险象环生即是日常,若遇到资本寒冬,日子会更加难熬。
2016年就是这样,以跨境电商平台蜜淘网、O2O洗车及养护平台博湃养车、生鲜电商美味七七、半成品生鲜O2O电商青年菜君为代表的一批创业公司倒了下去,B轮死、C轮死的魔咒依旧没有破除。
幸存者的日子也不好过,裁员、转型、估值缩水的声音不绝于耳,包括独角兽公司在内,都在寻找生存法则。
不同行业、不同规模创业公司的具体问题各有不同,但归结起来也有一些普遍性遭遇,主要是三大“坑”:商业化困境、盲目追风口和政策风险。资本寒冬尚未远去,未来这些“坑”仍将考验着创业者,保持高度警惕并快速转身的企业会活下来,反应迟钝者仍难免遭受厄运。
「艰难商业化 」
资本寒冬如当头一棒,让投资人从狂热中觉醒,创业者拿钱不再容易,to VC的投机者没了机会。面对关口,创业者需要做两手准备,一方面要保持健康的现金流,把控融资节奏,提前积累粮草;另一方面要做好长期抗战的准备,调整商业模式,提高自身造血能力。一旦现金流难以为继,死神就会降临。
因现金流断裂而倒下的创业公司不胜枚举。以博湃养车为例,成立不到一年时间即获得两轮融资,估值达到6亿美元。博湃通过补贴快速扩张,半年进入22个城市,月订单超过15万单。然而,资本寒冬之下,博湃没有找到盈利模式,新一轮融资失败,最终出局。
事实上,这也宣告了依靠烧钱获取流量和市场的打法逐渐进入了死胡同。在很大程度上,补贴并不能换来用户忠诚度和品牌价值,一旦补贴减少或者停止,用户就会流失。目前,只有少数背靠BAT等巨头、并且与之有高度战略契合的创业公司依靠补贴活了下来。
对于这种现象,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也公开质疑过,他说,“以前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有些企业不赚钱,靠持续地讲故事,靠股东持续地投入,企业居然还可以把泡泡吹得很大,估值还挺高,很多这样不赚钱的企业还能上市,上市又持续多年还继续存在,这都是不合理的。”
依靠补贴做大用户和规模的创业公司,只有快速找到赢利点,实现商业化,才可能赢得更长的生命周期。
这在在线教育行业表现得非常明显。2014年被称为中国在线教育元年,资本大量涌入,多家在线教育公司诞生,尤以聚焦K12教育的公司居多。技术出身的创业者以题库、搜题、答疑等为切入点建立平台,有教育行业背景的创业者则是建立O2O平台。资本寒冬来临,一批公司倒下了,活下来的都已经转型,但几乎都介入了辅导领域,比如猿题库就更名为猿辅导。道理很简单,K12在线教育中,辅导环节才会产生交易,才有学生家长买单。
最近,猿辅导CEO李勇表示,2016年猿辅导实现了1.2亿元的收入,虽然数字不大,但非常有意义,因为形成了可规模化收入的在线教育模式。
融资不是企业的终极目的,只是成长的助推器,沉迷此道,必难成器。那些回归商业价值、找到商业模式的创业公司才可能赢得市场。
「风口下的陷阱 」
过去数年,模式创新是创业领域的主流,一家新模式的公司出现,身后会迅速冒出无数个模仿者,从在线教育、O2O、垂直电商,到共享经济、视频直播、互联网体育,莫不如是。
就拿2016年火热的直播和共享单车来说,直播早已经进入了“百播大战”的格局。艾瑞咨询调研报告显示,2016年平均三天就有一家直播平台诞生。以摩拜单车和ofo为代表的共享单车市场则酷似当年的专车、拼车市场,不断涌入新玩家,小橙车、小黄车、小蓝车、小绿车……单车颜色已然不够用了。
这些创业领域门槛不高、极易复制、很难构建核心竞争力,如果短时间内无法获得巨大资源或者巨头支持,几乎没有活路。
比如创立于2014年的微微拼车,初期突飞猛进,估值飙升,其创始人王永还是湖畔大学首批学员之一。2015年滴滴快的合并之后,开始在拼车领域发力,微微拼车等一众玩家就相继倒下了。
2016年6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报告显示,中国网民规模达7.1亿。这意味着,中国互联网开始进入下半场,依靠人口红利进行模式创新的机会已经不多了,简单追逐风口,复制他人模式的创业没有出路。
在互联网的下半场,技术创新将成为主流,人工智能、VR、AR的兴起也佐证了这一趋势。
技术创新最忌急功近利,每一项技术都会经历一个萌发、迭代、成熟商用的演进过程,没有捷径可走,因此技术创业很难出现模式创业中的快速狂奔、迅速做大。最显著的就是人工智能,这并不是一个全新概念,早在1956年就被一批科学家提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过一轮高峰,至今也还只能算作初始阶段,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大规模的商业化更是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有那些耐得住寂寞,坚持研发创新的创业公司才可能最终胜出。
无论是模式还是技术创业,盲目追风口、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都无法生存,到头来风口也与自己无关,只是为他人做嫁衣。
「政策双刃剑 」
有关产业政策,经济学家张维迎、林毅夫有过多次辩论,双方各有拥趸,莫衷一是。对于创业者来说,政策可能是探寻机遇的热土,也可能是使之陷入困境的陷阱。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上升至国家战略,推动了互联网与交通、旅游、金融等行业的结合。交通出行领域尤其抢眼,滴滴、Uber等公司迅速发展。
新事物的产生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反复和变化随时都可能出现。2016年7月,交通部等多部门联合出台《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三个月后北上广深等多个城市相继出台地方网约车实施细则。很多城市对于车辆牌照、排量、车辆轴距做出具体规定,不少城市还要求司机有本地户籍。
依照地方细则,滴滴、易到等平台上的很多车辆、司机都不合规,如果严格落实,即便是估值高达数百亿美元的滴滴也难以承受。
其实,高调回应地方细则之后,滴滴也在调整改变。2016年11月,滴滴与150多家出租车企业探索多元化融合发展之路,希望推动出租车行业转型升级,提高司机收入和运营效率。
但也有一些创业公司,对于政策缺乏判断和把握,甚至在政策面前反应迟钝,最后给自己带来了灭顶之灾。
2016年11月4日,国家网信办发布《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12月1日正式施行,规定提出了直播平台“双资质”、“先审后发”、“即时阻断”等多项要求。目前,一些直播平台已经下架或关闭,在竞争与政策的双重作用下,直播行业已经开始洗牌。
不止创业公司,无论生存时间多长、何等规模的企业都要判断并且把握政策走向,这是一个永恒的命题。当一家公司能够比较准确把握政策脉搏的时候,也意味着它已经成熟。
创业路上,荆棘遍地,商业化困境、盲目追风口和政策风险只是2016年表现较为明显的“坑”,未来仍将有很多创业公司被其困扰。“坑”是创业道路上的宿命,创业公司与伟大公司之间的距离就是无数个沟沟坎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