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品会“20季连盈”:“三驾马车”怎么布局?价值是否要重估?
导读:在毫无悬念地持续盈利之后,外界最关心的是,做特卖的唯品会能在维持核心业务持续增长情况下,找到新的盈利增长点吗?其股价真的被低估了吗?而这恰恰也是唯品会在思考的问题。
在毫无悬念地持续盈利之后,外界最关心的是,做特卖的唯品会能在维持核心业务持续增长情况下,找到新的盈利增长点吗?其股价真的被低估了吗?而这恰恰也是唯品会在思考的问题。
全球最大特卖电商唯品会连续第20季度盈利,但仍未走出股价低迷的怪圈。
11月21日,唯品会(NYSE:VIPS)公布第三季度财报,实现净营收153亿元,同比增长27.6%;订单数同比增长23%,达到7400万。让唯品会继续刷新电商行业盈利新纪录的一个关键,是其自营服饰穿戴等核心品类稳健增长,保持行业第一。
但这远不是全部。在中国电商第三名的位置上盘桓已久、只能遥望两家头部公司背影的唯品会,在新一季财报里透露了自己想要化解这种尴尬的渴望。
根据最新财报披露,唯品会“电商+物流+金融”三驾马车格局成型,且已初显成效。其中,随着物流持续扩张,帮助提升用户黏性,唯品会电商三季度的复购率达到84.4%;而唯品花作为其互联网金融重要布局,活跃用户已达到380万,同比增长146%。
在公布漂亮财报的当日,唯品会股价仅在盘后出现小幅上涨,仍显萎靡。事实上,唯品会股价近年来持续低迷,以11月21日8.22美元的股价估算,与最高时逾30美元的价格相比,缩水超过70%。而与阿里巴巴动辄80多倍的市盈率相比,唯品会目前的市盈率还不到20倍。在持续盈利、新业务初显成效背景下,唯品会的股价是不是被低估了?
其实,相对于股价,在特卖电商面临巨头挤压、行业激变时,其核心业务要如何持续稳健增长,新业务物流与金融能否成为新的盈利增长点等,才是即将跨过千亿销售额门槛的唯品会更急迫需要面对的问题。
盈利新纪录从何而来?
三季度净营收153亿元,其中自营服饰穿戴类等核心品类贡献最大,唯品会的“护城河”目前看来仍十分稳固。
▲唯品会三季度核心数据表现优异。
作为全球最大的特卖平台,唯品会在2008年上线时就主打品牌服饰尾单特卖,以“精选品牌+深度折扣+限时抢购”的模式,吸引大批女性用户追捧,直到现在,其超过80%的用户仍为女性。粉色唯品会由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优势,并直接带动盈利的持续增长。
而对电商而言,服饰类已经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在阿里巴巴二季度财报中,天猫以同比49%的GMV(总交易量)增速保证了阿里的强势增长,而服饰又是其中最重要的增长动力。因此,在服饰这一块,阿里对后来者虎视眈眈。
京东今年3月份将服饰部门独立出来运营,大力引进服装品牌进驻,但遭到天猫的围追堵截。京东集团董事长刘强东在11月新一季财报发布后承认,面对“二选一”的竞争,二季度开始,已有上百家服饰品牌陆续退出京东平台,服装类整体GMV增长几乎陷入停滞。
而唯品会在继续维持自营服饰穿戴品类电商第一位置的同时,还能让这一品类仍保持高速增长状态,且发展势头向好。据了解,目前唯品会已对接500多家供应商的库存管理系统,今年第三季度日均在线SKU(库存量)数提升到了320万,显著高于去年同期的120万。
一方面是平台在供应商层面持续获得认可,另一方面是用户数量和质量都在提升。
唯品会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沈亚透露:“截至2017年9月30日的12个月,我们的总活跃客户数健康增长,超过6000万人。”同时,根据财报,唯品会第三季度人均消费额增长至643元,用户复购率达到84.4%,复购用户销售占比95%,客户黏性不断提升。此外,唯品会在第三季度开始全面开放超级VIP付费会员项目,加入付费会员项目的顾客人均访问率提升了约100%。
由此可见,在电商推出“双十一”、“618”等密集造节大促的背景下,唯品会仍对消费者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可以作为印证的是,国内权威APP数据监测机构QuestMobile的报告显示,在今年“双十一”当天,唯品会APP下单用户量为317万,为天猫的一半,但在此之前的20天,两者的下单用户量不相上下。
目前看来,唯品会的电商优势仍十分明显,这也是其能在阿里、京东两大巨头的夹缝中悠然生长成第三级的关键,但这种成长能持续吗?
“三驾马车”成型
虽然“双十一”已经走过9个年头,今年两家头部电商总成交额仍创出接近3000亿的天量。成交额持续膨胀,但天猫增幅已经在逐渐放缓,电商行业能否维持高增长令人怀疑。
唯品会显然已经正视这一现实,即使手握行业增速第一的自营类服饰穿戴电商和超过3亿注册用户,它也在积极挖掘新的增长点。用唯品会副总裁黄红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的话来说,唯品会“正迎来自己的第二次创业”。
从今年6月份开始,唯品会的品牌定位已经从“一家专门做特卖的网站”升级为“全球精选,正品特卖”,仅三季度就有Marc Jacobs、Sergio Rossi等100多个国内外大牌入驻。目前,已有全球逾6000家品牌入驻唯品会,其中,近百家为全网独家入驻。
唯品会三季度财报显示,在新增用户中,有超过50%为90后用户。对于这部分被电商看重的用户群而言,时尚、个性、品牌正品等恰恰符合他们的喜好,唯品会相当于在为未来做准备。
值得关注的是,唯品会很多时候被外界误认为是一家垂直电商,但其实它一直在悄悄进行品类扩充,包括收购麦乐购、辣妈帮等母婴电商,与SK-II等国际美妆护肤大牌合作等。从2015年、2016年的营收结构看,除了服饰、鞋包稳步提升外,化妆品、家居、婴儿用品等的销售额占比从32.4%提升到35.7%。
在唯品会首席财务官杨东皓看来,平台上的粘性和客户忠诚度都在不断改善,“我们对现有用户和新用户的管理正在取得成果”。
但无冕财经注意到,唯品会第三季度净利润3.381亿元,同比下滑1%。在电商业务实现强劲增长的同时,这种下滑从何而来?
翻阅三季报发现,唯品会在金融、物流方面正在重金布局。
今年5月16日,唯品会正式宣布分拆互联网金融业务和重组物流业务,而这两块极有可能成为其未来增长的新动力。
财报显示,截至今年9月30日,唯品会总仓储面积提高至约240万平方米。此外,唯品会旗下品骏快递直营站点增加至3700家,第三季度公司通过自营的物流快递网络配送了98%的订单。品骏快递已获全国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
▲唯品会自建物流发展迅猛。
对电商而言,自建物流有助于退货顺畅,进而提升用户体验和黏性。根据财报,其电商用户复购率达到84.4%。此外,唯品会预计将会持续投入物流。
唯品会在三季报中强调了电商人均消费达到643元这个数字,并得意于用户群的优质,而这正是其金融发展的基础。第三季度,消费贷服务“唯品花”活跃用户约380万人,同比增长146%。在今年唯品会“双十一”期间,大促开售3小时,使用唯品花支付的订单数超过去年整个开售期。目前唯品会已获得网络小贷牌照、第三方支付牌照、保险代理牌照和寿险牌照,B端供应链金融业务则实现盈利。杨东皓表示,随着唯品金融的持续发展,有望反哺电商,拉动增长。
自此,唯品会“电商+物流+金融”的布局已然成型。
在中国电子书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看来,这“三驾马车”的实力不能小觑,“在优异的业绩面前,唯品会并没有重眼前利益,而是计划长远,不断加大投资,从各个方面提升购物体验。”
股价上涨空间何在?
强劲增长的同时,“唯品会被资本市场极其严重低估。”黄红英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斩钉截铁地说。
凭借着独特的“特卖”模式,既帮助供应商实现薄利多销,也满足消费者低价买大牌的诉求,唯品会早在2012年就实现盈利,登陆纽交所。彼时,距离唯品会创办不过4年。这样的盈利速度,连两大电商巨头阿里和京东都未曾达到。
然而,在资本市场上,连续盈利20个季度的唯品会,却没有得到足够的认可。自2015年4月唯品会股价最高达到每股30.72美元后,就一路走低。11月21日三季报公布当天,唯品会收盘价为每股8.22美元,市值48.5亿美元,市盈率仅为16.34倍。
▲唯品会近一年多来股价表现情况。
相比之下,今年饱受舆论质疑的聚美优品(NASDAQ:JMEI)在经历投资人炮轰、市值缩水至仅剩4.05亿美元后,其19.66倍的市盈率仍高于唯品会。与阿里巴巴(NYSE:BABA)54.44倍的市盈率相比,唯品会更是相差甚远。
此外,也并非所有中概股公司在美国资本市场都如阿里般“膨胀”,比如近期借壳江南嘉捷(601313.SH)回归A股的奇虎360。2016年7月,奇虎360因被资本市场低估,从纽交所退市时市值仅93亿美元。11月7日江南嘉捷复牌后持续涨停,市盈率高达183.39倍,中金公司甚至预计其市值将达到3800亿元。
那么,目前的估值对唯品会而言,真的合理吗?
曾重金投入物流和金融的京东,在经历长达19年的亏损后,才终于从2016年开始扭亏为盈,此后,股价从最低时每股19.51美元一路攀升至最高每股48.99美元。由此可见,长期投入的物流和金融业务,对电商企业而言是厚积薄发的基础。
对于目前同样在布局物流和金融的唯品会,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网络零售部助理分析师余思敏认为,“从长期来看,物流的建设和发展是唯品会未来发展的基础性条件,将赢得更多的市场空间,已经具备成为唯品会另一个增长引擎的条件;而随着唯品金融的分拆,唯品会的现金流和盈利水平将进一步提升。”
预估2017年四季度,唯品会净营收将达到228亿元至238亿元人民币,持续盈利纪录将继续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