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圈 > 案例 > 正文

双11蓄水池消费反思:专家称消费者应理性消费

来源:南方都市报  发布时间: 2017-11-22 13:13:44 编辑:诚富

导读:2017年“双11”已经过去一周多,围绕双十一的话题却仍在发酵。

双11蓄水池消费反思:专家称消费者应理性消费

2017年“双11”已经过去一周多,围绕双十一的话题却仍在发酵。

一方面,2017年“双11”期间全网交易额达到了2539 .7亿元,天猫、京东等电商创下“双11”销量新高;同时,虚假折扣、先升后降、物流末端难以为继等是困扰消费者的难题。

有观点认为,“双11”本质是人为制造交易洪峰,先修大坝,鼓励商家把十几天或者几十天的交易量集中在一天爆发,到11日开闸。

南都记者在“南方都市报”微信公众号上投放的调查问卷显示,经历多年双十一促销后,越来越多的人更倾向于理性消费。

双11全网交易额超2500亿

据星图数据监测显示,2017年“双11”期间全网交易额达到了2539.7亿元,同比增长超过45%。其中,天猫今年“双11”最终成交额达到1682亿元,京东交易额达到1271亿元,超过今年“6·18”期间18天的总额。

与之对应,今年“双11”快递业务量创历史新高。根据国家邮政局监测数据显示,主要电商企业“双11”全天共产生快递物流订单8.5亿件,预计11月11-16日快递业务量超15亿件。

对比过去7年数据来看,2010年“双11”全国物流快递业务量仅为1000万件;2011年“双11”全国物流快递业务量为2200万件;2012年“双11”全国物流快递业务量为7800万件;2013年“双11”全国物流快递业务量为2亿件;2014年“双11”全国物流快递业务量为5.4亿件;2015年“双11”全国物流快递业务量为7.8亿件;2016年“双11”全国物流快递业务量为10 .5亿件。业务量的大幅增长给电商物流和快递企业带来巨大的考验。

消费者:感觉优惠力度并没有很大

“双11”期间商家销量可喜,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却各有不同。

首先是促销规则复杂。其次,质量参差退货多、终端物流跟不上等是消费者诟病较多的问题。此外,商家先涨价后打折的情况在今年“双11”期间依旧突出。

南都记者注意到,某电商平台一款进口品牌面膜长期售价99元,“双11”期间,产品售价依旧保持99元,但是标注的是“4折”“限时特价”。原来商家将该商品的原价标为248元。另一电商平台则是将“双11”前夕7折出售,总标价77 .3元的2本图书,在“双11”优惠期间涨价到97.9元,同时该2本图书享受活动期间“满100元减50元。尽管最终价格低于“双11”前,但消费者告诉南都记者,感觉优惠力度并没有很大。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认为,“双11”产生的高交易额并不能代表当天的真实消费,其中还包含了消费者前期累积的消费、下单未支付金融、大量不确定的退货金额,一定程度上可称为“伪需求消费”。每年的“双11”狂欢过后,价格问题、发货问题、安全问题等都会成为消费者的投诉热点。此外,“双11”在直播天价成交额的同时,很少有人关注之后的退换货,而如果扣掉“双11”后海量的退换货所产生的货值,“双11”交易就要打折扣。

专家看法

应对蓄水池促销

还要注意品质与服务

事实上,“双11”不只是各大电商企业间的“斗争”,也是不同购物促销模式的竞争。

一种是天猫等平台采取的“双11”前夕支付定金参与预售,“双11”当天全民齐“剁手”;另一种是京东等平台将促销时间拉长,打造购物季模式,每天都有不同品类的优惠活动,商品价格在这十一天内也要保持不变。

不过,南方都市报此前调查问卷统计情况显示,56%的受访者并不在乎“双11”的促销模式是哪种,“实惠最重要”。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告诉南都记者,预售模式是指提前将订单汇聚起来,在某个时点进行集中的爆发,从而使交易量暴增、报表美化。对预售模式应当一分为二来看,曹磊指出,它最早是商家在商品还未上线时,为了提前汇聚资金以销定产,减少库存积压而来的,这种做法本身是利大于弊。但是后来,预售模式做着做着就变味了,商家明明有商品还开展预售,让销量在最后时刻集中爆发。

曹磊也指出,从某个节点上来讲,购物量在一天集中爆发,也有自身的吸引力,更能显示出优惠的能量和威力。

曹磊建议,消费者在购物时只选择自己想要的,不要被低价诱惑和贪小便宜,导致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消费者真正理性的、品质的消费不应该只是价格敏感型,而是品质驱动型、服务驱动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