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臣氏中国销售额下降6.2% 转型致同店跌幅收窄
导读:消费升级的到来导致不少企业面临转型,其中,日化药妆类产品尤为明显,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选择跨境或代购来满足自己的日常所需。
消费升级的到来导致不少企业面临转型,其中,日化药妆类产品尤为明显,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选择跨境或代购来满足自己的日常所需。近日,屈臣氏集团所属的长江和记实业公司发布了2017年中期财报,截至2017年6月30日,屈臣氏中国同比店铺销售额下降6.2%,较2016年的-8.5%有所上升。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区业绩下滑趋缓与转型潮流门店策略和更换中国行政总裁有关。
财报显示,截至2017年6月30日,长江和记实业公司零售部门收益总额与去年同期相近,为735.57亿港元(约632.86亿元人民币),EBITDA(未计利息、税项、折旧及摊销前的利润)及EBIT(不扣除利息、所得税之前的利润)分别为65.27亿港元(约56.15亿元人民币 )和52.32亿港元(约45.01亿元人民币),同比分别减少1%及2%。财报解释原因为汇率影响,当以当地货币计,上述三个指标分别增加3%、3%及1%。虽然保健及美容产品部门增长,但中国区销售额同比下降6.2%,相对2016年-8.5%的跌幅有所趋缓。
此外,北京商报记者发现,屈臣氏上半年新增约450家店,其中65%位于中国内地及部分亚洲国家,平均新店回本期为10个月。由于业绩受到人民币贬值5%的影响,导致以港元计算的收益同比增长4%。虽然门店数量增加15%,但因成熟门店的同店销售跌幅6.2%,收益被部分抵消。但相比2016年10.1%的跌幅有所好转。
2017年3月,屈臣氏及百佳中国行政总裁罗敬仁因个人原因请辞,由高宏达全面接管屈臣氏中国业务。屈臣氏潮流店的开业则被看做新官上任的首件大事。有业内人士认为,由于高宏达的全面接管及屈臣氏门店转型,使得此次上半年中国区业绩出现好转。
此外,长江和记旗下的零售部门计划于2017年下半年继续通过自然增长的方式扩大店铺网络,并专注发展大数据分析,以辅助门店覆盖至全球。
北商研究院特约专家、北京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赖阳表示,屈臣氏门店升级,但短期内发展还会比较艰难。屈臣氏入华初期,打造了时尚生活标志,当时店内产品品牌,包括自有品牌对中国内地的消费者来说比较高端,属于好用不贵的商品。但随着国内消费升级,消费者与国际品牌接轨。这些国际品牌不一定是顶级奢侈品,在原产国价格并不贵,但多数还未出现在屈臣氏门店。加之代购风行,消费者开始购买海外代购商品,国内也出现不少效仿屈臣氏的药妆店,导致屈臣氏国内门店受到冲击,既要面临低端市场的竞争压力,又要考虑中高端市场存在品牌的落差、境内外差价等因素。所以,未来屈臣氏要先解决品牌的无差异化;其次,价格要与国际接轨,改变定价策略,从而缩小国内外价格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