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圈 > 案例 > 正文

阵痛转型中的联东

来源:园区大会 发布时间: 2017-07-28 15:12:22 编辑:诚富

导读:联东创办于1991年,与万科、万达等做住宅地产与商业地产不同的是,联东于2003年开创了产业园区的先河。联东可以说是依靠自己的“一招鲜”在产业地产占据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联东创办于1991年,与万科、万达等做住宅地产与商业地产不同的是,联东于2003年开创了产业园区的先河。联东可以说是依靠自己的“一招鲜”在产业地产占据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表面上最好复制和模仿的厂房为什么其他开发商就是无法模仿?

一般准备做厂房的开发商会觉得产业地产的客户对于厂房的需求会比较细致,那么我针对需求建造1000平米,2000平米,3000平米这样的标准厂房。然而他们还是低估了这些客户对于厂房的要求。他们对于厂房的要求细致到每一个细节,比如精准到我只要1550平米,层高5米,需要各种配套设施等等。

阵痛转型中的联东
这些恰恰就是联东的看家本领。联东针对不同城市,不同区域,在产品、服务以及配套设施方面更精准得满足客户的需求。也可以针对客户不同需求定制各种产品。这就是帮助联东在产业地产厂房领域领跑的“一招鲜”。在厂房领域没有深入研究个七,八年是掌握不了,这也是为什么联东厂房无法被其他开发商复制的原因。

那么在产业地产的未来联东是否还能依靠自己的“一招鲜”来“吃遍天”?

阵痛转型中的联东
其实联东自身也感受到了“危机”。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一线城市留下的制造业都是高端制造业,高额的成本决定了也只有高端制造业才能留在一线城市,然而高端制造业又很难被标准化,联东很难把握住这些客户。二线城市的标准厂房也在逐步外迁。标准厂房也就只能停留在一些经济不理想城市里,基本上告别了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也只能苦苦支撑。联东也看到了产业地产的现状,也可以预料到自身在产业地产未来的尴尬地位,也曾尝试拓展产品线,但是结果一直差强人意。

联东的盈利模式就是厂房的销售和租赁。本来厂房的租售价格就远远低于办公楼或是商业楼,随着联东的产品退居二三线城市,产品的盈利更是大打折扣。

随着中国城市功能更加明确,联东如果还是依靠自己的“一招鲜”可能不仅仅是不能“吃遍天”,最后可能会让自己在产业地产圈的位置也岌岌可危。近几年联东的脚步明显放缓,被华夏幸福等巨头相继超越,联东也曾尝试过学习这些巨头的一些模式拓宽自己的产品线。但是结果都差强人意。

阵痛转型中的联东

联东董事长刘振东知道仅靠这“一招鲜”已经远远不够的时候,如何才能让联东焕发第二春成为了刘振东最头疼的问题。联东想要在商业模式上转型非常困难,现有的团队并不能支持公司的转型,毕竟人的转型相对困难。

园区大会研究团队认为产业地产十年发展有非常清晰的两条主线,要么搭上房地产的快车,承担房地产调控的风险,要么就脚踏实地发展产业。

对于这些刘振东也有自己比较明确的认识,刘振东曾明确表示过“房地产和产业地产不在一个频道”。基本上可以看出联东今后的发展方向了,产业将是重头戏。

就像之前的天安数码城,也是靠标准厂房起家,之后转型重视产业发展,比起现阶段的联东,日子要好过很多。

刘振东曾说过“做产业地产,首先要生存,要活下来,这就是我们的秘诀。”那么现在对于联东而言,是时候考虑如何更好得活下去了。

也许是基于以上的考虑,联东的董事长刘振东也成立了产业基金,着重产业的发展,有了天安数码城的成功经验,对于联东的转型我们可以保持期待!

标签:转型 联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