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硕电脑持续萎靡手机难见起色 重组之路非坦途
导读:作为中国台湾三大巨头之一的科技公司,华硕曾是主板市场赫赫有名的霸主,雄霸全球的3C巨狮,全球出货量前五的PC大佬,但如今,却犹如困兽一般拼命挣扎,不仅电脑业务衰落,面向手机的转型也未有起色,今年一季度更是创下了六年以来净利润的最低点。
作为中国台湾三大巨头之一的科技公司,华硕曾是主板市场赫赫有名的霸主,雄霸全球的3C巨狮,全球出货量前五的PC大佬,但如今,却犹如困兽一般拼命挣扎,不仅电脑业务衰落,面向手机的转型也未有起色,今年一季度更是创下了六年以来净利润的最低点。尽管近期宣布了重组计划,但市场环境严峻、消费者要求愈高,华硕已经在不知不觉中陷入尴尬的两难境地,未来前景难言乐观。
电脑业务下滑
华硕此前宣布,将对个人电脑业务进行一轮重组,包括退出个人台式机业务,关注企业商用台式机市场,同时强化游戏PC产品。虽然华硕对裁员予以否认,但是部门重组、业务收缩后的人员缩减必不可少。
而公司重组的背后,是华硕产品业务发展不顺的现实。表面看来,作为PC市场名列前茅的厂商,华硕所面临的危机似乎并不是很大,但根据披露的数据显示,华硕如今已经有下滑的趋势。
市场研究公司IDC发布的全球季度个人计算设备跟踪调研报告显示,2017年二季度,全球传统PC(台式机、笔记本电脑、工作站)的出货量为60.5万部,同比下降3.3%,其中,华硕下滑8.6%。而根据权威市场调研公司Gartner的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全球电脑发货量小幅萎缩了2.4%,其中华硕暴跌14%,在前6名厂商中跌幅名列第一。如今,在个人电脑市场,联想、惠普和戴尔形成了三强争霸格局,华硕和宏碁的影响力日渐微弱。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市场份额在逐渐下滑,华硕电脑的产品质量也受到诟病。根据6月底美国《消费者报告》出台的一份对8.3万名电脑用户的调查结果,在笔记本电脑故障率方面,华硕以高达33%的故障率高居榜首,而最低的苹果故障率仅为17%,台式机故障率方面,华硕也以29%的故障率名列第一。
有分析师指出,砍掉个人台式机业务以后,华硕在超薄本或者二合一PC领域并没有拿得出手的明星产品,相比之下,苹果有Macbook、微软有Surface、戴尔有XPS系列、惠普有Spectre系列,联想也有Yoga撑台,而华硕在这一领域目前仍未看出足够的竞争力。
受销量下滑的影响,华硕的业绩也不大好看。今年5月,华硕公布了2017财年三季度财报,华硕当季度总收入982.06亿新台币,毛利率13.39%,净利润36.51亿新台币,每股净收益4.92新台币,净利润达到自2011年三季度以来的最低点。
手机转型遇阻
事实上,电脑市场的低迷已经持续了几年,因此,近两年华硕也在积极拓展其他业务转移矛盾,比如智能手机。
两年前,华硕董事长施崇棠曾经谈到对智能手机市场的看法:“智能手机已成为用户一个绝对重要的触网端口,也是全部互联网相关厂商的兵家必争之地。这块市场我们必须拿下。”
近两年华硕智能手机给业界的第一印象就是疯狂的堆料以及各种亮眼的噱头:全球首发骁龙821(PPT机型)、全球首款4GB机型、全球首款8GB机型、全球首款256GB存储机型、全球首款同时支持Google Tango(AR)和Daydream(VR)的机型。据悉,华硕目前已经开始在印度大批量销售手机,少部分手机也进入了中国内地、美国等市场。华硕公司不久前表示,印度将是其最大的手机市场,未来公司所有手机中,将有七成在印度本地制造。
然而各方面的造势并没有带来满意的销量,从供应链、产品、市场布局等各方面华硕都没有及时赶上市场节奏。据了解,2016年华硕的手机销量目标为2500万部,但是实际销量只有2000万部,尤其是在去年四季度,华硕手机业务还遭遇了显示屏、摄像头模块等配件供应短缺的难题,这些无异于雪上加霜。
北京商报记者在北京市各大卖场走访发现,几乎没有华硕的手机专柜,专卖店就更加难寻。在京东商城,华硕手机的产品评价最多只有20多条,多数产品都无人问津。在市面上,北京商报记者也很少能看到华硕手机。
除了销量难以提升,华硕手机日前还被抽检出质量问题。四川省工商局在“红盾春雷行动2017”中,组织对全省21个市(州)流通领域销售的移动电源、电话机进行了抽查检验,共发现74批次不合格样品,不合格项目主要涉及:电气间隙、爬电距离、布线连接和供电、传导连续骚扰、发送灵敏度/频率特性、接收灵敏度/频率特性、接收响度评定值(RLR)等,华硕就位列其中。四川省工商局表示,抽检反映出手机质量问题比较突出,对抽检中发现的不合格商品及经营者,已要求辖区工商部门依法进行处理,同时将继续加强对该类商品监管的力度。
也就是说,到现在为止,在智能手机市场,华硕依然排不上号。“和中国内地以小米为代表的‘互联网高性价比手机’的爆发相比,华硕对于市场变化反应太过缓慢,没有抓住安卓手机热销的宝贵商机。”融合网CEO吴纯勇坦言。
重组之路非坦途
资料显示,华硕创立于1989年,以主板起家,2005年营收突破100亿美元,主板出货量5200万片,比全球第二、三、四名的总和还多;2006年,华硕营收1200多亿元,正式进入世界500强。
但在过去几年,台湾科技业除了鸿海(富士康)亮点频现,其余如华硕、宏碁和HTC等企业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落。在分析人士看来,台湾地区的传统电子科技产业在历史上都是以代工厂的形式为主,这也导致了传统的台湾电子科技产业都比较倾向于硬件制造领域,如今很多的台湾科技企业依旧是苹果的零部件供应商。但是,过于偏重代工制造就会在品牌运营方面,包括软件、内容生产和市场营销等领域,明显与时代脱节。
另外,如今的台湾科技企业在创新方面似乎也缺乏动力,本地市场的狭窄,需求的单一化,都使得创新成为最大的短板,这样的例子,在当下的台湾科技业并不少见,包括华硕。
吴纯勇表示,华硕每一个发展时期都是紧紧围绕着消费类电子产品这条主线进行拓展及创新的,在这个发展历程中,华硕的每个产品业态都面临着诸多同行的竞争,以这一两年的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等行业为例,华硕就面临着来自国内外企业及巨头们(如索尼、华为、联想等)的竞争。
近来有越来越多的声音认为,在个人电脑产业夕阳化的背景下,华硕和宏碁应该合并,从而提升竞争力、加速转型。宏碁首席执行官陈俊圣日前公开表示,华硕和宏碁的合并不太可能发生。陈俊圣表示,宏碁和华硕一直以来是激烈竞争的对手,现在想要融合为一家难度巨大,另外如果两家公司合并,个人电脑的市场份额合计将超过七成,这将会违反台湾本地的反垄断法律。此外,虽然华硕和宏碁的产品线有类似之处,但是两家公司的企业文化差异巨大,合并之后很难整合。
而在手机业务方面,错失了内地市场之后,华硕将目光投向印度市场,并开始在印度建厂生产智能手机,试图拓展当地以及东南亚的智能手机市场。但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2016年印度市场除了是三星的固有地盘,其余空间在国内数十个手机品牌的强攻下已经瓜分殆尽,并且逐渐蚕食了印度市场近一半份额,这令华硕苦不堪言。
“尽管未来的消费类电子市场空间巨大,但随着广大消费者对于相应消费类电子产品消费心理、使用习惯、产业发展环境(如手机更新换代的频次越来越快、性价比要求越来越高、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等)的不断提升,对于华硕此类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资金实力、渠道建设、品牌推广、产业布局及应变能力等各方面要求会越来越高,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吴纯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