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圈 > 案例 > 正文

汤臣倍健上市7年净利增速首告负 跨界鲜花电商谋突围

来源:中国网财经  发布时间: 2017-03-06 14:55:10 编辑:诚富

导读:2016年净利润的下滑似乎没有影响汤臣倍健发力线上的计划。继与NBTY设立合资公司发力跨境电商后,汤臣倍健与 “花点时间”玩起了跨界合作。

2016年净利润的下滑似乎没有影响汤臣倍健发力线上的计划。继与NBTY设立合资公司发力跨境电商后,汤臣倍健与 “花点时间”玩起了跨界合作。

一个是国内保健品行业龙头,一个是近期崛起的鲜花电商,两家看似不搭边的企业走到一起的原因,营销专家李婷在接受中国网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可能因为双方用户构成比较相似,均为高品质、购买力较强的群体。”

不过,中信建投的一位券商分析师认为,汤臣倍健此次和花点时间的合作,形式大于内容,毕竟多数的鲜花电商目前处于烧钱跑马圈地的阶段。该分析师还指出,这可能是汤臣倍健为了拯救下滑业绩做出的新营销手段。不过此次跨界具体能为公司带来多少业绩,由于以前还没有先例,确实是个未知数。

与鲜花电商跨界合作 投资者“不买账”

中国网财经记者近期浏览“花点时间”公众号发现,公司与汤臣倍健联合定制了一款主题为“我养你”的花束,消费者购买这款花可以获得汤臣倍健的优惠券;而汤臣倍健的官网也显示,购买公司产品满一定额度可以赠“鲜花配送”。

不过,汤臣倍健这场声势浩大的跨界营销并没有得到二级市场的认可。数据显示,自2016年3月份除权以来,汤臣倍健股价一直在11-14元的区间徘徊,并在2017年1月16日一度下探至10.86元,创出历史新低,截至3月3日收盘报价11.55元。

上市7年净利增速首告负

至于汤臣倍健股价萎靡不振的原因,中信建投一位分析师告诉中国网财经记者:“与其低迷的业绩脱不了干系。”汤臣倍健日前发布2016年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3.09亿元,同比增长1.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35亿元,同比下降15.78%。

中国网财经记者注意到,这是汤臣倍健自2010年12月上市以来交出的首份利润下滑年报。不过,不过汤臣倍健“高成长停滞”态势,早在2011年以来就有所体现。数据显示,汤臣倍健2010年和2011年净利润增幅分别为76.54%、102.41%,但到了2012年降至50.38%,2014和2015年更是下滑至46.12%和19.19%。

从营收来看,虽然2016年实现了小幅上涨,但这也是汤臣倍健上市以来该数据首次以个位数出现,2010-2015年同期增幅分别为68.58%、90.21%、62.12%、38.96%、24.70%和32.91%。

药店渠道增长乏力商超扩张缓慢

至于汤臣倍健净利润下滑的原因,汤臣倍健表示,主要因报告期内公司进行业务整合、结构性调整以及下半年全面启动以“汤臣倍健”主品牌升级为核心的系列调整。不过,中国网财经记者梳理其2016年半年报发现,汤臣倍健将业绩下滑的原因归结为药店渠道增长乏力和品牌推广费用大幅增长。

据了解,汤臣倍健与世界知名企业安利公司属于同一行业,但与安利专注于直销领域不同,汤臣倍健的产品目前只在传统药店、商超以及线上销售。目前公司的主要销售渠道正从药店转到商超和线上。汤臣倍健证券部工作人员告诉中国网财经记者,2016年公司电商渠道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约为15%,同比增长90%,商超渠道占比与2015年相差不大,均为8%左右。

对于汤臣倍健渠道如此转型,市场上其实是充满质疑的。中国网财经记者在北京海淀区一家大型超市内发现,在售的汤臣倍健产品仅有两款。该专区销售人员在接受中国网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之前汤臣倍健的产品也有很多,但是因为销量不好就都给撤了。”

随后,中国网财经记者走访了几家药店,发现均没有把汤臣倍健的产品被放在显眼位置,其中一家药店人员则直言“很久不进这个牌子的产品了,毕竟之前被曝光过。”

遭海外产品围剿 借“线上”突围不易

一直被依赖的药店销售不理想,商超拓展遇租,“困境”中的汤臣倍健随后把目光放在了线上。尽管2016年汤臣倍健的线上收入几乎翻倍,但上述中信建投分析师认为在接受中国网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保健品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汤臣倍健想真正实现突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中国网财经记者在天猫平台搜索“保健食品”发现,如果按照销量进行排序,汤臣倍健仅有蛋白粉一款产品进入前50名,而排在前10名的几乎被来自日本、澳洲等海外的品牌占据。汤臣倍健也在年报中表示,由于国际领先企业深入中国市场、大型药企与食品企业介入,导致市场竞争激烈;尤其是海外品牌借助跨境电商进入中国市场改变行业竞争生态,给消费品行业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

对于本次与鲜花电商的跨界合作,有业内人士表示,双方用户构成比较相似,皆为高品质、购买力较强的群体。上述券商分析师则认为这是汤臣倍健继续加码线上业务的表现,不过这种跨界营销能为公司带来多少业绩,由于以前还没有相似案例,确实是个未知数。

中国网财经记者就以上问题致电汤臣倍健,公司证券部人士表示“对此事不太了解”,其公共事务部电话一直无人接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