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科技园15年激增4倍达115家 逐利同质化待突围
导读:旨在解决科研成果转化率低而建立的国家大学科技园,目前正借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东风积极转型,并焕发出勃勃生机。
旨在解决科研成果转化率低而建立的国家大学科技园,目前正借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东风积极转型,并焕发出勃勃生机。
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有115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获得认定,在孵企业共15431家,累计转化科技成果近万项。
不过,伴随高速发展而来的是,大学科技园区功能定位不准、同质化严重、粗放式发展、片面追求盈利等一系列问题逐渐凸显。有业内人士指出,如何实现园区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摆在每个大学科技园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15年115家获认定 转化科技成果近万项
自2001年5月科技部、教育部联合认定了首批国家大学科技园后,大学科技园的发展便有了燎原之势。统计显示,在这15年里,共有十批合计115家大学科技园获认定,与首批的22家相比增加了4.23倍。
从地域分布来看,北京、江苏、上海科技园数量分别为15家、15家和13家,而其余省市的科技园数量均为个位数。值得注意的是,在2001年的首批名单中,京苏沪大学科技园入围的数量各自2家,而陕西和四川分别有3家和2家。对于京苏沪的反超,某教育部工作人员在接受中国网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主要与这三个省市高校数量多有关,当然也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从质量来看,据中国网财经记者不完全统计,大学科技园现有孵化场地面积达812.6万平,在孵企业15431家,提供就业岗位40万个,累计转化科技成果8235项,在孵企业授权发明专利3771项,入驻研发机构1619个。
来自2015年《中国火炬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末,这些大学科技园的固定资产净值达49.68亿元,孵化基金总额11.07亿,其中清华科技园以绝对的优势领先。据悉,清华科技园近10年入园企业总收入超过4000亿元,上缴税收总额超过400亿元。
资金短缺成发展瓶颈 靠孵化赚钱太难
虽然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成绩斐然,但对于一个在国内发展历史只有十几年的“新生事物”来说,其高速成长的同时也滋生着一系列问题,其中资金短缺最为突出。
北航科技园总经理李军在接受中国网财经记者专访时坦言:“大学科技园的核心功能是孵化,但只做孵化其实是很难赚到钱的。”李军进一步解释称,大学科技园的主体是中小微企业,如果租金太高它们是承担不起的;另外,科技园对中小微企业的服务是全方位的,所以能从它们身上赚到的咨询及服务费用也比较少。
至于国家设立的专项经费,北京理工大学科技园的工作人员对中国网财经记者说道:“额度太小,一般只有几十万,无论是对园区建设还是对企业孵化来说都等于杯水车薪。”
生存压力下急功近利现象显现 部分偏离轨道
单纯靠孵化模式行不通,以“企业”性质生存的大学科技园迫于资金压力开始寻求其他出路,让人担忧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部分园区的发展模式已偏离了初始轨道。
中国网财经记者梳理发现,大学科技园借机圈地进行房地产投资与开发的案例比比皆是。例如以“国家级孵化器”标准规划的清华科技园宜昌分园,原计划投资10.5亿元,建成后可同时入孵中小微型企业2000多家,但后来其中一部分变成了住宅地产。“利用北京限购机会销售的商改住项目”北大资源博雅A5,其原本的定位实际上是“全球中小企业的微总部基地及创业中心”。
除了上述“挂羊头卖狗肉”行为,也有一些大学科技园投资开发主体大搞资本运作,把主营业务成了“炒股”,这也让“为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而生”的科技园几乎变成一个空壳。
交租金就能入园 门槛过低违背建园初衷
也有一些国家大学科技园将园区作为按照商业地产来经营。为了扩张规模,很多大学科技园对入园企业的资质并没有严格审核,甚至存在只要交租金就能入园的案例,几乎毫无门槛可言。
中国网财经记者在梳理各大高校科技园资料时发现,其在孵企业中不乏电商、P2P等类型的公司,且多数成立时间还不到一年。“降低入园企业门槛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园区资金压力,但是往往会降低科技园的标准,同时也违背了建立大学科技园的初衷。” 李军表示,“如此粗放式发展下去,不排除一些科技园资质被取消的可能”。
事实上,国家大学科技园被取消资质早已有先例。南开大学国家科技园曾在2011年度的绩效评价中因不合格被摘牌,厦门大学、中北国家大学科技园也在当年被列入继续整改名单。
园区企业同质化严重 忽视所依托高校学科优势
在园区产业布局方面,中国网财经记者注意到,多数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入驻企业扎堆生物工程、电子信息以及新材料领域,同质化十分严重。清华控股集团董事长徐井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此表达了严重不满,并认为“大学科技园建设必须依托高校的学科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及结构上分工”。
在特色园区建设上,北航科技园走在了全国前列。中国网财经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在北航科技园海淀园区的400多家企业中,有超过一半是航空航天和信息企业,吻合了北航的特色和优势学科。北航科技园内一家从事智能穿戴设备开发的公司对中国网财经记者表示:“同区域内租金比这里便宜写字楼可能不少,但能够给我们提供专业技术和人才的却不多。”
李军表示,大学科技园和大学的联系越紧密,越能获得良好发展。
功能定位和运作载体矛盾 专家担忧发展前景
面对大学科技园暴露出来的以上种种问题,有业内专家表示“为其前景感到担忧”。华南理工大学科技园总经理邓飞则指出,从功能定位来讲大学科技园不能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但却要按照企业要求以盈利水平来评价成效,最直接的后果便是其发展导向存在偏差。“这也说明目前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和运作载体实际上是矛盾的。”邓飞其强调。
不过,李军在接受中国网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更愿意把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当成一项半公益的事业。“产学研合作,是大学科技园与一般产业园的最大区别。”李军强调称,目前入驻北航科技园的企业,大部分都与学校相关课题组有着技术合作指导、研究生实习、成果专利转化等联系,甚至不少企业本身就是北航的在校老师或学生创办的。
“孵化+投资”成盈利样本 呼吁完善投资融资机制
至于困扰多数大学科技园的资金短缺问题如何解决?“政府加大扶持力度”似乎成为大学科技园共同的希望。不过,从清华、北航等科技园打造的盈利样本来看,“孵化+投资”模式好像更能帮大学科技园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据了解,清华科技园通过“孵化+投资”模式,聚集了上百个创投机构,其投资的企业已经有14家成功上市;北航科技园也设立了多个基金,其中天使阶段规模为5000万-1亿元;风险投资阶段规模2-3亿元。
此外,清华、北大、北航、北理工等大学科技园从今年起还引入了PPP模式,即园区与政府、社会资本合作。对于该模式,李军表示:“希望未来能够建立风险投资的有效介入及退出机制,这样才能降低风险并缩短投资周期,进而吸引更多的资金进来,提升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