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为哪般?
导读:现代融资理论的“融资定律”认为,企业融资应首选内源融资,若需外源融资,应首选举债,然后才发行股票。
现代融资理论的“融资定律”认为,企业融资应首选内源融资,若需外源融资,应首选举债,然后才发行股票。按照现代融资理论的“融资定律”,上市公司再融资应首选内源融资,即留存收益和固定资产折旧;然后才考虑外源融资,其中又以债务融资优先,而把股权融资作为最后的选择。从融资成本来分析,企业内部融资的成本最低,发行公司债券的成本次之,进行股权融资的成本最高。因而,进行股权融资并不是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的最优决策。
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顺序与优序融资理论大不相同,大多数公司更偏向于选择股权融资。为什么呢?总体来说,这与我国还不太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和资本市场的发展进程密切相关。就我国的上市企业和资本市场而言,存在异常的融资顺序主要由于以下几方面原因:第一、资本市场发展失衡。资本市场的畸形发展最终导致了我国企业的异常融资优序,同时也带来了上市企业过高的融资成本。第二、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缺陷。第三、资产收益率偏低,限制了内源融资。 第四、股权融资成本背离风险——收益对等原则。从理论上讲,相比股权融资,债券融资其融资成本应该更低。但是在我国,股权融资成本实际上却远低于债券融资的成本。第五、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的结果。第六、上市公司信用意识淡薄、信用建设滞后削弱了投资者对企业债券市场参与的信心与热情,阻碍了债券融资渠道的畅通。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而忽视债务融资,这种不正常的融资模式对企业经营产生了多方面的消极影响,企业业绩并没有得到相应地提升,这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资本使用效率不高。上市公司感到可以很轻松地融资,股本扩张对上市公司经营者也不构成额外的压力,因此许多上市公司募股资金都没有好好利用。第二、影响投资者的利益与长期投资积极性。一些上市公司从股市上募集的资金,并没有全用在自身业务经营上,相当一部分被大股东无偿占用。上市公司成了大股东的“提款机”,只输血不造血的现象,严重损害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挫伤了股民长期投资的积极性,由此也造成了股市短期行为严重、投机之风盛行的不良后果。第三、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普遍下滑。尽管上市公司不断地通过股份扩募方式获取廉价资金,但由于股份基数也不断增大,而上市公司实际收益增长有限,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必然呈下降趋势。第四、不利于公司成长和公司治理。大量廉价权益资本的流入,使上市公司的投资行为非常随意,并且投资方向的混乱,对形成企业核心能力不利,还有就是股权融资偏好使企业获得财务杠杆好处的比例下降,对企业价值最大化产生不利影响。第五、不利于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强烈股权融资偏好的存在,降低了货币政策通过资本市场传导的作用。
为解决上述这些问题所需要的努力是多方面的,可以通过完善公司内部、外部治理结构,健全法律法规,大力发展债券市场等一系列举措,来扭转目前证券市场上“重股轻债”的思想观念,改变这种社会资源配置低效的非正常现象,从而推动我国证券市场的良性发展。第一、加强上市公司信用建设,通过制度创新来完善市场规则;第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优化股权结构,降低国有股比例,加强国有股的流通,实现股权所有者的多元化,要吸收机构投资者的加入;第三、完善经理人市场,将市场竞争的规则引入现代企业的人事制度;第四、提高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建立有利于企业内部积累的财务制度,减轻企业税费,规范企业利润分配和利润留存制度,引导企业内源性资本扩张,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第五、发展和完善债券市场,特别是大力发展可转换债券市场,支持债权融资;第六、优化监管政策,规范上市公司股权融资行为,特别是加强对股票发行、利润分配、资金使用的法律监管,使企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实发挥股票市场资源配置作用和监督功能;第七、转变投资者投资理念,健全投融资的法制、法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