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招商 > 上海 > 正文

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还有哪些“瓶颈”需突破?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 2016-04-08 13:30:49 编辑:夕歌

导读:研究报告指出,目前,上海创新资源集聚、生活配套完善、创业氛围浓厚的科技园区较少,全社会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尚未形成。课题组指出,上海有待大力营建一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使之成为法制软环境的内在组成部分。

正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上海还应该在哪些方面“加一把劲儿”?激励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企业与高校“强强联手”不足,科技成果转化不够理想,人才缺口很大……都成为上海亟需破解的“瓶颈”。

2015年,上海人大工作研究会课题组从中外制度比较、激励创新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等多方面对此做了深入研究。研究人员借鉴美国、日本、韩国、德国、法国以及台湾地区的科创经验和现状,详析上海建设科创中心所要突破的“瓶颈”,以及可借鉴的经验。该研究会7日公布了一系列相关研究成果。

课题组经过广泛深入调研后发现,放眼全球,较之美国硅谷、日本筑波、英国剑桥、法国索非亚、台湾新竹等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及其影响力,上海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并面临着法制环境和创新氛围欠佳、促进创新的立法保障制度不到位、政府配套政策支持不够等挑战。

研究报告指出,目前,上海创新资源集聚、生活配套完善、创业氛围浓厚的科技园区较少,全社会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尚未形成。课题组指出,上海有待大力营建一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使之成为法制软环境的内在组成部分。

在激励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以促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上,上海尚有欠缺。课题组指出,国外通过立法,激发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力的相关做法,可资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合理借鉴。据悉,近些年,上海比较关注企业这一创新主体。课题组表示,这是一个积极的转变,但是,上海偏重关注外资和国有资本。据悉,上海人均土地只有0.55亩,不及全中国平均水平的二十分之一,而开发强度已近30%。课题组当日接受采访时表示,资源能量状况决定了上海必须从依赖资源驱动转向依靠创新驱动,企业特别是为数居多的中小企业必须成为申城技术创新的主体。

据悉,目前,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涉及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中,国有企业承担了主导作用。课题组认为,广大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其主体作用还有待获得支持和扶持。

上海有众多实力很强的企业,有较多全国知名的高校科研院所是不争的事实。课题组调研后发现,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企业与科研院所在“强强联合”上所做努力还不够。如何形成两者的互补优势,形成有制度支撑的一种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机制,弥补“短板”?课题组认为,科技创新成果的价值最终必须市场来检验,因此在立法保障上有所创新十分必要。

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所需的人才缺口很大。课题组方面以金融人才为例向记者做了解释,从人才数量上看,上海目前有35万左右金融从业人员,约占申城从业人员的5%,而这一比例在国际知名金融中心城市一般为10%,上海金融从业人员总量还不能满足金融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从人才结构看,传统金融类从业人员占比60%以上,创业投资、科技金融、互联网金融人才比较紧缺,金融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领军人才数量不足。由此,与伦敦、纽约、东京、新加坡等国际知名金融中心城市相比,上海金融人才发展的大环境还不够优化。课题组指出,上海的这些“短板”,对通过立法制度保障所需人才的引进,提出了内在需求。

此外,上海科技中介服务不发达、不规范,也是影响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短板”之一。课题组指出,这与科技中介机构管理机制没有理顺直接有关。比如,上海无形资产评估存在着资格认定重叠,管理政出多门,评估市场形成部门垄断和行业分割等现象。这都需要通过立法加以规范,明确各自的职权职责。(记者 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