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开放协议 会成为内容产业标配吗?
导读:内容创业浪潮正在深刻改变互联网的形态:基于URL的WEB已不再是主流形式,反而是一个个内容平台,正在形成大量的“内容孤岛”:微博、微信、今日头条、百家号、企鹅号等等,均已实现自产自销,自成一体,不同孤岛之间的内容,几乎不会互通有无。
内容创业浪潮正在深刻改变互联网的形态:基于URL的WEB已不再是主流形式,反而是一个个内容平台,正在形成大量的“内容孤岛”:微博、微信、今日头条、百家号、企鹅号等等,均已实现自产自销,自成一体,不同孤岛之间的内容,几乎不会互通有无。
近日,微博率先推出了“内容开放协议”,主要针对头条文章和直播视频等内容,使得第三方平台可以更方便的同步内容到微博,或将改变“内容孤岛”现象。
微博开放协议提升媒体内容传播力
微博、微信号、头条号、百家号、网易号、一点号、UC号、搜狐号、企鹅号…越来越多的“号”的背后是开放式内容平台的繁荣。最早尝试开放内容平台的,是搜狐,张朝阳当年复出之后主导的项目。眼下声势最大的,则是微博、微信号和头条号。
对于内容创作者(传统媒体、新媒体、自媒体、网红等)来说,一般均会在所有平台开通账号,将内容更新到各大平台,实现一处水源供全球。内容创作者将内容更新到不同平台,过去有两种做法:
一种是手动更新,需要耗费较多人力,但在标签选择、封面图配置等方面可提升体验,还能筛选优质文章发布进而获得更好的推荐效果;
另一种则是基于RSS机制,平台自动抓取网站内容并自动更新,好处是省了人力,不好则是全部更新推荐效果往往不好。
不同于以上这些方式,媒体通过开放协议接入微博后,就会是完全不同的一种情形:媒体既不用手动发布头条文章,也不会把文章一股脑的发到微博上,而是在用户在微博分享该媒体网站的链接时,可以直接被解析为头条文章的形式,从而使媒体内容得到更好的展现。这样一来,微博对媒体的核心价值就不再是“导流”,而是内容分发。海量用户直接在微博上消费内容,包括长文章、短视频、直播等形态的内容。
有了内容开放协议之后,就免去了二次手工发布的繁琐,媒体可将更多精力放在内容创作和粉丝经营上。通过自动化的手段将提升内容分发到微博的效率,进而帮助媒体内容实现更好的传播,进而获取更多影响力、收获更多粉丝和获取更多收入。
内容开放协议进一步强化了微博的内容开放战略,它不再只是追求用户去“发微博”,而是通过内容协议,吸引海量内容向微博奔涌而去,即能吸引更多媒体的更多内容,还能在时效性和完整性上有更强的保证,进而提升用户内容消费体验。
开放协议加速内容流通避免孤岛效应
在新内容时代,内容创作者是否拥有自己的App或者网站已经不重要了——许多新媒体已经停止了网站访问,只在客户端更新内容。不用维护网站和App这些做内容的人不擅长的事情,反而可放他们聚焦于内容本身,内容开发者只需要做三件事:生产优质内容、传播优质内容、变现优质内容。除了第一点之外,另外两件事情,都依赖内容平台。
开放协议的价值在于,通过技术手段加速了内容的流动,在这一点上,倒与搜索引擎不谋而合:Google的使命正是加速信息的流通,开放协议的价值正是加速内容的流通。
自媒体们几乎都不会有自己的网站或App,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还是有不少都保留了自己的内容平台,并且有一定用户基数和周边功能。
然而,这些媒体的用户数都远远小于微博等巨头级内容平台,因此它们不约而同地拥抱开放内容平台,对各种“号”都十分重视。
有了内容开放协议之后,媒体的内容就能在第一时间、低成本高效率地分发到更多平台。所以,内容开放协议将会成为内容行业标配,这有利于解决“内容孤岛”问题,同样的内容将会在多个平台出现。
标准开放协议或将成为内容行业共识
文章的“自动分发”很容易理解,写作者只需要在编辑器编辑一次,内容就会在微博等平台出现。
这一次,微博还向媒体等认证账号开放了直播的接口。这样一来,像央视这种以直播见长的媒体,就可以将自己的直播后台直接接入到微博,从而给用户带来电视级的视频直播体验,也有利于媒体直播在微博上获得更好的传播。
微博在开放头条文章和直播之后,应该还会将内容开放协议扩展到视频、图片、音频等领域,未来或许还将会支持一些结构化、卡片式的内容,比如电影条目信息,再比如列表式内容(List),这样你就可以在微博点评和标记豆瓣的电影了。
现在微博还在探索与无人机、运动相机等硬件设备实现兼容,使直播可以不限于手机,而拓展到更多的硬件上。相信随着技术的成熟,内容生产工具与内容消费平台打通只是时间早晚。
可预见,内容开放协议将成为行业标配,不同的内容平台之间,内容生产工具、内容生产者和内容开放平台之间,或许会制定类似于W3C这样的WEB协议,来迎合新时代的内容流动需求,一个全新的后WEB时代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