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卫氏家训第一条,看哭了亿万网民
导读:他的一生如同一个难解的谜。他是孙中山的卫士,蒋介石的 "五虎上将 ",却又与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是朋友;他曾是被中共通缉的 "战犯 ",后来又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史迪威在其回忆录中,更是称他是 "国民党军队中最能干的将领 "。
他的一生如同一个难解的谜。他是孙中山的卫士,蒋介石的"五虎上将",却又与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是朋友;他曾是被中共通缉的"战犯",后来又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史迪威在其回忆录中,更是称他是"国民党军队中最能干的将领"。
出生于安徽合肥的卫立煌,一生为蒋介石立下赫赫战功,又敢于和他唱对台戏,他在抗战中虽创下辉煌战绩,胜利后却被解除了兵权。
在辽沈战役中他暗做“内应”,配合了解放军的战略进攻,事后却成了中共公布的战犯。
蒋介石下野后,他逃到香港隐居,1955年初却突然返回大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做出巨大贡献,人生的此起彼伏造就了他的传奇人生。
史上最完美的内应
1947年底,国民党军在东北屡遭惨败,蒋介石打电话给正在法国的卫立煌,命令他回国担任东北“剿总”总司令。
当时已和蒋介石貌合神离的卫立煌不知该怎么办才好,通过苏联驻法大使馆打电报同中共中央商量,中央给了比较灵活的复电,让他“见机行事”。
他通过留法左派学生领袖汪德昭向中共中央发电说:“为了尽快结束中国内战,我愿意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力求与中共合作;因个人环境关系,希望绝对保守秘密。”
蒋介石本希望借助卫立煌的军事才能和威望挽救东北败局,但他根本没有料到,卫立煌已经不是原来的卫立煌了。
在抗战中他就曾保证以后再也不打共产党,甚至曾秘密提出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考虑到抗战大局和国共两党的关系,当时中央委婉地转告他,到哪里都能为人民做事,不一定非要加入共产党。
卫立煌到东北后,集中兵力,固守要点。不管各地如何告急,不管蒋介石如何一再电令其派兵解围,他总是驻守原地,拒不出战,同时收揽人心,整修工事。
他的貌似积极备战,颇能掩入耳目。他常对周围人说:“共军擅长围城打援,我们绝不能轻举妄动,中其圈套,只有积蓄力量,固守沈阳,以待时局变化。”
他的这种“静待时机”的僵持状况一直持续到辽沈战役开始。战役打响后,蒋介石让卫出辽西解锦州之围,卫却借口“沈阳只能固守以自保”而不执行蒋介石的命令。
同时强令手下要稳扎稳打,不要做无益的牺牲,对于廖耀湘装甲兵团的燃料弹药供应,不准超过一星期,造成行动迟缓的廖耀湘兵团全部被歼。
战后国民党在总结辽沈战役失败原因时,认为“东北之失陷,基于锦州之失守,由于沈阳援兵久而不至。沈援之不能速达,在于卫立煌之不能即时奉行命令”。
卫立煌“贻误戎机达13日之久”,“古今中外,除非作乱造反,否则,断未见有此种不受节制之将领”。
内战中,卫立煌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一切可能按兵不动,并利用其地位造成影响,既使东北高级将领们无所适从,也使蒋介石的战略计划泡汤,在战争关键时期配合了人民解放军的进攻,加速内战的结束。
一名特别的“战犯”
辽沈战役结束后,卫立煌逃回南京,被蒋介石下令扣押,软禁起来。通过内战,卫立煌对蒋介石彻底失去了信心。
卫立煌本来在蒋嫡系中并不得意,征战多年,却没有自己的地盘,自己军队又被肢解得七零八落,到头来仍是光杆司令一个。
1949年1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国民党头等战犯名单,卫立煌名列其中,他长叹一声,说:“我有救了!”
同时,他也意识到心狠手辣的蒋介石会在不久对他不利,准备逃往外国避难。1949年初,蒋介石被李宗仁、白崇禧逼下台以后,卫立煌趁机逃出南京,隐居香港,到达香港的卫立煌生活并不如意,生活开销渐渐成了问题。
于是卫立煌拿出本钱,柴春生出面注册了胜斯酒店颐和园酒家,经营中仅盈余若干。此时原国民党战略顾问、二级上将熊式辉也在香港做寓公,与卫立煌常有相见。
他的一个同乡开了一个小银行,他游说卫立煌参与合股。卫立煌便把掌握的现金悉数注入该行。谁知那个老乡是个骗子,银行开了两月多关门大吉,人也找不到了,卫立煌手中的银行存折也跟着变成废纸。
无奈,卫立煌举家从元朗乡下搬到老朋友余程万在市区的家中,以省下房租,雪上加霜的生活,让卫立煌想到了回国。
但国民党特务并没放过他。蒋介石曾两次派人游说卫立煌去台湾或者去国外,均遭到拒绝。卫立煌郑重地说:“我是一个中国人,我将来一定回到新中国,等等再说吧。”
卫立煌并没有因为自己名列战犯而对中共的统战政策失去信任,这是由于自抗战以来多次与共产党人接触,深知其统战政策的真诚与伟大。
故而,仍在新中国成立的喜庆日子里,不顾国民党特务的监视,从香港向北京发出热情洋溢的贺电。1955年6月,卫立煌及夫人从北京饭店迁入东单麻线胡同新居。
周恩来亲自到家中看望,关心他们的生活。当年“十一”,他还参加了国庆大典,登上了天安门城楼。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都亲自接见了这名特别的“战犯”。
爱国是家训第一条
昨天9时18分,安徽省合肥市开展防空警报试鸣活动,以纪念“九一八”事变85周年,提醒市民勿忘国耻,居安思危。
与此同时,记者走访了位于合肥市包河区淝河镇卫乡村的著名抗日爱国将领卫立煌的故居。
一进家门就看见赫然醒目的卫氏家训首条上写着“爱国”------“所谓国家,有国才有家。中华各民族从建立统一国家的几千年来,一贯具有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的光荣爱国传统。”
卫立煌侄子卫道询说道:“我们家训的第一条就是爱国,和大部分家谱中的家训一样,我们卫氏家训所倡导的也是孝亲、敬长、睦族等传统品德,但也有自己的特点,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爱国。”
作为卫立煌后人,他们秉承爱国家训。爱国不是抽象的,很具体,在不同年代表现不一。在战争时期就是要像父辈们一样,上阵杀敌,保家卫国;在和平年代就是要努力工作,搞好建设。
卫道询认为,正在参与修复卫立煌故居的工人们将抗战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以固态的方式呈现给世人,他们的工作就是爱国的具体表现。
老合肥小时候都听过这样一首民谣:卫立煌,没豪长,大蜀山上办学堂。卫立煌考虑到我国是个农业落后的国家,曾在在家乡合肥兴办了一所农林职业学校,为发展地方农林业培育技术力量。
大蜀山位于合肥县城西18华里,海拔不足300米,宜农宜林,环境优美。经过勘察,决定把这里作为建校地址,学校的名称就叫“蜀山农林职业学校”。
“蜀山农林职业学校”可以说是当时安徽省级别最高的教育机构了, 可惜的是,“蜀山农林职业学校”并没有坚持多久。
主要是因为1937年卢沟桥事变以后,日本全面侵占中国,合肥沦陷后,尽被战火所毁。虽然学校不在了,但卫立煌对教育事业的热忱值得我们赞颂。
1959年冬天,卫立煌旧病未除,又患了肺炎。就在去世前几天,他的老朋友朱德还一再去探望,坐在床边久久不忍离去。1960年1月17日凌晨,卫立煌溘然长逝,一代名将就此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