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圈 > 看点 > 正文

小众日系车企与中国市场渐行渐远 铃木或将彻底退出中国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 2016-11-05 09:40:20 编辑:诚富

导读:临近2016年年末,有关日系品牌的话题忽然又多了起来——丰田、本田、日产在华强劲复苏;铃木或从长安铃木撤资;三菱的新东家已全面执掌三菱;马自达南强北弱;斯巴鲁则在中国汽车产业新政——不再审批传统汽车合资项目出台后很受伤……

临近2016年年末,有关日系品牌的话题忽然又多了起来——丰田、本田、日产在华强劲复苏;铃木或从长安铃木撤资;三菱的新东家已全面执掌三菱;马自达南强北弱;斯巴鲁则在中国汽车产业新政——不再审批传统汽车合资项目出台后很受伤……

与中国汽车市场相关的一系列变故,似乎正深刻影响着部分日系车企的命运。

先来看铃木。铃木是最早结缘中国的日本车企之一,并且在上世纪90年代凭借一款奥拓红遍大江南北。但随着中国战略的推进缓慢,不思进取的铃木已日益沦落到中国市场边缘。今年10月初,有消息传出:长安铃木最新公司结构调整管理办法中,计划取消技术中心,并将技术中心的业务并入现在的品质部。这在内部人士看来,是铃木从中国撤资的前奏。

调整消息发布后,据内部消息,技术中心的员工已经陆续离职,包括部分中高层人士。现在,长安铃木已经停止了此前多款车型的导入计划,产品和战略都已处于停滞状态。业内流传的说法是,2018年起铃木不再向合资公司投资,2020年开始陆续撤回在华工作人员,到2023年合资期满后,不再继续签约。

再来看三菱汽车。与铃木在中国传出的“负面”消息不同,三菱汽车正在经历的或许是其发展史上最大的“利好”。10月20日,在收购三菱汽车34%的股份后,雷诺-日产CEO卡洛斯·戈恩将出任三菱汽车董事长。业界普遍认为,在被雷诺-日产纳入怀中后,三菱汽车或将借助雷诺-日产成功的合作模式摆脱排放“造假门”的困境,并实现良性经营。

最后看斯巴鲁。这家丰田旗下的日系车企,之前一直抱有在中国市场成立合资公司,以实现本土化生产的想法,但10月8日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的决定彻底击碎了斯巴鲁的梦。这次会议指出:原则上不再核准新建传统燃油汽车生产企业。

毫无疑问,在这三家中,一定程度上最受伤的是斯巴鲁,未来最清晰的是铃木,而最充满变数的则是三菱汽车。

其实,这样说也并不确切,因为这三家日系车企本已就与中国市场渐行渐远。

铃木公布的2016-2017财年一季报显示:其一季度全球销量68.44万辆,其中海外市场44.3万辆,占总销量的64%。而值得关注的是,在其最大的海外市场,亚洲的29.1万辆的销量中,印度市场便达到了21.6万辆,占海外市场的48.8%,占其总销量的31.5%。毫不夸张地说,印度之于铃木的市场地位就像中国之于大众。在日益被中国市场边缘化后,铃木很有可能就此退出中国,转而专心经营印度市场。

与铃木状况相仿的是斯巴鲁。其11月2日公布的最新财报显示,今年4月-9月,斯巴鲁全球销量51.2万辆,其中海外市场44.4万辆,占比高达86.7%。而在海外市场中,北美市场又以35.5万辆、占比69.3%的份额成为斯巴鲁全球最大的市场。至于中国,则以和欧洲市场同样的2.2万辆,只占斯巴鲁全球销量的4%。换言之,即便放弃中国市场,也不会对斯巴鲁的全球业界造成“断臂之痛”。

情况比较复杂的是三菱汽车。根据三菱汽车公布的半年报,其2016-2017财年中上半年全球销量48.9万辆(含OEM,下同),其中海外市场销量43.9万辆,占比89.77%,同样属于典型的“海外依赖型”。但与铃木倚重印度、斯巴鲁依赖北美不同,三菱汽车的海外市场销量较为均衡,最大海外市场俄罗斯销量为7万辆,其后依次为美国5.6万辆、澳大利亚3.7万辆、印尼3.4万辆和中国3.2万辆。

从这组数据中不难看出,虽然海外市场较为均衡,但中国市场的地位同样不高。这与三菱汽车长期奉行的中国战略及其在华合资公司固有格局有关。在中国,三菱汽车拥有广汽三菱和东南三菱两家合资公司,业界虽也多次传出福汽将被整合(三菱汽车也将由此完成在华合资公司的整合)的消息,但由于复杂的股权关系和其他因素,一直未能落定。这也致使三菱汽车在华摇摆不定,再加之产品线本就捉襟见肘,最终导致了其在中国市场的弱势。

现在,三菱汽车被雷诺-日产收入旗下,凭借雷诺-日产丰富的联盟经营经验,或许会为三菱汽车在华重生带来转机。但问题随之而来,依据现行的产业政策,中国市场已不能允许三菱汽车的存在。换言之,三菱汽车若想在中国市场续存并有所作为,雷诺-日产必须解决三菱汽车在中国的“合法身份”。或许,由雷诺-日产在华合资公司代工三菱品牌,并成立以三菱为主体的独立的销售公司,会是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

但无论如何,在2016年年末到来之前发生的与日系品牌有关的种种变故,都不会改变这3家日系车企在华的命运——铃木或将彻底退出中国、斯巴鲁依然以小众进口品牌混迹于中国,而三菱汽车的前景,则需要看戈恩的脸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