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圈 > 看点 > 正文

最后一公里:蛋糕还是剩宴?

来源:广州日报 发布时间: 2016-10-27 16:25:20 编辑:诚富

导读: 对于共享自行车来说,也许中国的经验可以成为新的创新点,用户的增长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但是无论资本还是公司,恐怕都需要更多耐心。

对于共享自行车来说,也许中国的经验可以成为新的创新点,用户的增长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但是无论资本还是公司,恐怕都需要更多耐心。

10月10日,共享单车公司OFO宣布完成1.3亿美元C轮融资,前有滴滴出行加持,后有小米等资本欣然加入。另一家共享单车平台摩拜单车也不甘落后,随后几天确认完成了新一轮融资,高瓴、华平、腾讯、红杉等明星资本加入。

强强对峙,资本高调介入,不同共享单车平台的短兵相接给予市场足够的想象空间,让人想到一波三折的网约车烧钱大战。目前,摩拜单车9月已经进入北京市场,OFO开始走出校园,其他共享单车公司也蠢蠢欲动,争夺最后一公里的“蛋糕”,其结果如何?有报告显示,即使算上全部单车租赁市场,其规模也不过0.54亿元,人数425.16万人,未来三年内也不过是增长到1.63亿元,用户规模达到1026.15万人。

如此看来,共享单车虽然有着自行车Uber之类的标签,但是实际情况却不能简单套用。事实上,由于自行车存放点需要公共场地,如果没有政府许可甚至推广,其推广其实存在难度。也正因此,目前共享单车模式难以简单对应Uber之类的网约车,单车和汽车的使用差异、单次使用价值差异,决定了两者从人群到范围甚至盈利模式都有所不同。

此外,公共租赁单车并不是新事物,杭州等城市早已经开展得有声有色,因此,共享单车平台虽然还在“跑马圈地”的过程之中,但很难如同当年网约车那样为了市场份额不计较成本。

近期出现不少关于共享单车被破坏的报道,这固然不排除潜在的曝光度追求,但是也揭示了一个核心,即维护问题确实是共享单车的一个关键问题。以摩拜单车为例,其每辆车大约3000元的制造成本,如何回收成本,对于使用量以及使用时间都有很高要求。

虽然有着各类APP加持其为分享经济的模式,但是共享单车的本质仍旧在于分时租赁,互联网更多是作为渠道分发以及信息提供。也正因此,共享单车能否盈利成为一个关键点,外界往往质疑,其作为公益可以,作为商业不可行。以中国的人口基础以及自行车道的广泛,对于共享自行车推广有着更天然的优势,也许中国的经验可以成为新的创新点,用户的增长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但是无论资本还是公司,恐怕都需要更多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