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圈 > 看点 > 正文

上海自贸区报告:将鼓励银行为科技企业融资

来源:上海证券报 发布时间: 2016-09-29 10:13:23 编辑:诚富

导读:三年间,上海自贸区围绕制度创新形成了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着眼于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开放创新制度、与开放型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府管理制度以及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的法治保障制度。

试验出全球经济治理中国策 ——上海自贸区报告

□ 三年间,上海自贸区围绕制度创新形成了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着眼于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开放创新制度、与开放型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府管理制度以及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的法治保障制度

□ 三年间,上海自贸区两批创新事项复制推广。扩区前,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和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61项制度创新事项。扩区后,上海自贸区在投资、贸易、金融、事中事后监管等领域形成了宏观审慎境外融资制度、出口退税无纸化管理、知识产权“三合一”行政管理执法制度等38项改革经验,已经相关部门评估后推广。其中,10项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7项在其他自贸区范围内复制推广,21项在上海范围内复制推广

⊙本报记者集体采写

一纸负面清单从东海之滨诞出,声贯神州大地。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启航,让我国有了第一份负面清单。如今,这份一再缩减的负面清单已放在中美双边投资协定的谈判桌上,并于10月1日起在全国推行。

在开放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经济,从未像今天这样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央,也从未像今天这样迫切需要在全球坐标系中联通中外。为国试验,上海自贸区应运而生,试其优,汰其劣,控其险。

奋楫争先,三年为期。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制度体系和地方政府治理体制,得以率先改革探索,初得堂奥;一批制度创新系统集成成果已经逐步在全国复制推广,先行先试、示范引领、服务全国的预期目标基本实现。发轫于28.78平方公里土地上的自贸试验,如今已在11个自贸试验区共计1400平方公里的版图上金风浩荡。

探道渊微、蹄疾步稳。自贸区每一回求索和创新,都昭示着中国开放的胸怀、与世界互联互通的责任与热望。中国参与世界经济治理的大门已打开,自贸区所累积的制度经验,在更高更广的平台之上玉成“中国方案”,迎来的定将是更美好的世界!

120.72平方公里遍开制度创新之花

“现在,我和我们法务部同事去自贸区办理对外投资审批,只需要5个工作日就能拿到备案证书。”回想起入驻上海自贸区后的点滴,药明康德集团财务部高级主任王继超感慨道,这与原先三个多月才能拿到证书相比,时间大幅缩短。

三年来,从检验检疫方面针对动物源样品的审批放宽制度,到金融方面的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FT自由贸易账户建立,都让药明康德对自贸区制度创新深有感触:公司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企业的获得感得到了数据印证。工商银行(4.420, -0.01, -0.23%)上海市分行副行长曹琦向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上海自贸区挂牌三年来,受益于全球多渠道资金,工行分账核算单元为自贸区企业提供的融资利率比自贸区外下浮了10%。在工行,峰值时每天开设FT账户数量接近百户,在经历2015年扩区后,银行自贸区的客户类型已遍及各行各业。

“自贸区成立三年来,作为银行从业人员,我能感受到,企业在跨境融资方面确实受益了很多,便利了很多。”曹琦告诉记者,工行今年1月至8月从境外拆入的资金量超过200亿元,与境外金融机构办理的金融交易量近500亿元,都直接或间接用于企业的跨境投融资和风险防范。

在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肖林看来,三年来的改革,围绕制度创新这个核心,上海自贸区目前已主要形成了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着眼于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开放创新制度、与开放型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府管理制度以及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的法治保障制度。

这五大框架如今正渗透进更多实体企业及经济活动中。

“从我们的客户类型看,保险、证券、财务公司等金融领域,贸易、仓储、运输等国际贸易领域,科技、医药、互联网等高新技术领域,已构成了自贸区业务驱动的三驾马车。”曹琦说。

说起自贸区成绩,浦东新区副区长、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副主任简大年如数家珍:上海自贸区在多个领域实现了“全国第一”,例如推出自由贸易账户体系、人民币跨境借款政策、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政策,开展航运保险产品注册制、推出金融创新监管互动机制以及发行了国内首单保险公司资产证券化产品等。

金融改革是上海自贸区改革的重头戏,也被视为上海自贸区改革中的最大挑战。上海浦东新区金融服务局局长施海宁说,目前,上海自贸区已基本形成以宏观审慎管理为基础的跨境资本流动监管体系,在资本项目可兑换、人民币跨境使用、金融服务业全面开放、面向国际的金融市场建设以及风险防范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与此同时,在监管部门的支持下,金融业的对内对外开放不断加深,金融机构的发起主体更加多元化。今年,赛领国际投资基金(上海)有限公司、华兴资本申请设立证券公司相继获批。金融机构的类型也更加多元化,如上海保交所获批成立、中国信托登记有限公司获批筹建等。

截至2016年7月底,共有790家持牌金融机构和约7700家各类金融服务企业入驻自贸区,为区内企业提供各项金融相关业务。

创业氛围更好了,营商环境更优了,开发建设更快了。上海自贸区管委会世博管理局副局长、世博地区管委会主任袁涛亲眼目睹着这样的变化。

去年4月,上海自贸区的覆盖范围从28.78平方公里扩大到了120.72平方公里。

曾经的世博B片区,在被纳入自贸区范围后,28栋央企大楼正拔地而起,加上A片区4栋央企大楼即将开工,世博地区共计将有32栋央企大楼。中国商飞、中核集团等16家央企已顺利落户,大连万达集团等10多家民企已表达入驻意向,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上海保险交易所已明确选址世博地区。根据规划,世博地区未来要打造的是“世界级中央公共活动区”。

创新试验的“良种”撒向全国

最近一段时间,多家兄弟省市部门来到上海保监局学习了解自贸区发展经验。而作为建设银行(5.170, 0.02, 0.39%)上海市分行副行长,吴益强与兄弟分行之间的互动也因上海自贸区而增加。“我们已多次接待兄弟分行交流研讨或跟岗学习,分享创新案例和业务经验。”

自贸区探索的重要意义在于试验成果的复制和推广,以负面清单为代表的成功经验已为全国其他地区所用。2014年,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由设立之初的190项调整减少至139项;2015年,在自贸区扩围之际,上海、广东、天津、福建四个自贸区使用同一份负面清单,该清单又减至122项。2016年10月1日,自贸区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将推及全国。

负面清单模式释放出的制度红利有目共睹,更多的制度创新仍在不断取得进展。

经过三年的努力,上海自贸区已逐步成为全国银行业监管制度创新的重要孵化基地。上证报记者从上海银监局了解到,该局大部分制度创新事项获得了其他自贸区乃至全国的银监会派驻机构的复制推广。

其中,离岸业务经营授权、区内机构和高管准入简化、自贸区特色监测报表、自贸区业务风险评估指导意见等四项细则,已获中国银监会批准在广东、天津、福建等地自贸区复制推广。全流程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的相关重要创新措施和信用卡“刚性扣减”机制,银监会已明确要求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银行业务创新监管互动机制,为福建厦门银监局自主复制推广。

如今,伴随第三批自贸区名单的出炉,中国的自贸区版图已经从28.78平方公里扩大到了1400平方公里,形成沿海和内地多点开花之势。上海所探索出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让中国更广大区域在与世界经济接轨时少走弯路、快步向前。

除了扩区前已明确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和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的61项制度创新事项外,上海自贸区在投资、贸易、金融、事中事后监管等领域形成了宏观审慎境外融资制度、出口退税无纸化管理、知识产权“三合一”行政管理执法制度等38项改革经验,并已经相关部门评估后推广。

这38项改革经验,已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10项,在其他自贸区范围内复制推广7项,在上海范围内复制推广21项。目前,上海自贸区还在重新梳理总结可供下一步复制推广的改革事项。

“上海自贸区为其他自贸区深化金融改革创新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参考,充分发挥了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辐射带动其他地区的重要平台作用,实现了金融制度的创新性、金融政策的复制性、金融主体的多样性、金融服务的高效性、金融资金的便捷性和金融风控的安全性。”人民银行天津分行副行长兼外汇局副局长刘通午对上证报记者说。

福建自贸区平潭片区管委会相关人士也表示,平潭自贸试验区建设之初,自贸考察、培训首选上海,主动复制推广了上海自贸试验区一大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经验,有效推动了平潭自贸区建设。与其他自贸区相比,上海自贸区拥有经济基础好、创新人才多、国际影响大等优势,投资环境逐渐优化,通关流程不断简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初步形成,未来自贸区建设将会取得更大成效,推出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事实上,除了向其他自贸区复制推广成功经验,上海自贸区改革的“良种”已在全国形成燎原之势。

新疆阿拉山口常务副市长狄永江告诉上证报记者,阿拉山口综合保税区先后3次派工作小组赴上海自贸区学习,成功复制推广“批次进出、集中申报”、“简化无纸通关随附单证”和“简化统一进出境备案清单”等三项监管创新制度。

“自2014年6月18日封关运营两年以来,阿拉山口综保区进出口贸易呈现逆势增长态势,区内注册企业达到120家,累计监管进口货运量104.9万吨,贸易值32.6亿美元。分析原因,这与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创新制度不无关系。”狄永江说。

南开大学副校长、南开大学中国自贸区研究中心主任佟家栋评价称,应该看到,上海旨在转变政府职能,努力打造市场经济运行环境方面的经验和有效措施,对周边乃至全国都具有明显的溢出效应。这是中国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既定目标。

自贸区战略拥抱“大未来”

在一批经验得到复制与推广的同时,长期驻扎于上海自贸区的夏平建则看向未来。他是数字电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总经理。

目前公司已首次走完了从技术创新、标准制定、专利部署、专利池组建、许可运营、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闭环,这是中国“首例”及“特色”。

在他看来,中国由制造大国和贸易大国向创新大国和贸易强国转型,是中国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知识产权是未来企业开拓市场、获取高附加值的关键武器,在知识产权保护、关键技术专利的形成、转化等方面,上海自贸区制度创新还有很大空间。

夏平建的判断与上海市政府参事室主任、中国WTO事务咨询中心总裁王新奎不谋而合。他认为,上海自贸试验区的体制创新之路应当重视知识资本投资,而知识资本已不单单是科研及研发工程等,而是扩大到了计算机化信息、创新性资产以及经济能力,包括计算机软件、计算机化数据库、科学研发、创新性资产、设计、品牌权益、公司特定的人力资本以及组织结构等。

“上海自贸区要保持先发优势,建设开放度最高、便利化最优的自由贸易园区,需要进一步对标全球发展,抢占知识资本竞争高地。”专家认为。

可喜的是,上海自贸区敏锐感知到了这种变化。 一位知情人士对上证报记者透露,下一步上海自贸区改革中,将探索构建强化价值链升级的制度支撑,将“以科创中心建设提升全球价值链高端竞争力,包括完善体制机制,助力科技创新型企业建立上市通道,发展跨境研发,推动股权投资企业开展境内外双向投资,鼓励商业银行为科技企业融资服务,降低企业资金成本。”

而在保险领域,上海保险业深化改革创新的重点将发力于建设上海国际保险中心。上海保监局局长裴光告诉上证报记者:“未来我们要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保险标准制定,提升定价权和话语权,这才是影响力和辐射力的体现。”

在刚刚结束的二十国集团(G20)杭州峰会上,类似的“中国声音”便传到了世界各地。

商务部研究院前院长霍建国对上证报记者表示,G20杭州峰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中国在参与国际经济治理、引领国际规则等方面开始起步。而上海自贸区等成功试验的经验,完全可以坚定我们推进进一步国际化的信心和决心。中国引领世界和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是一个过程,自贸区战略等实施将逐步确立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

在G20杭州峰会前夕,中国宣布新建7个自贸区。中国的自贸区数量三年间从1个增加到11个,试验面积从28.78平方公里扩展到1400平方公里。

“这也是自贸区试验最大的收获,为中国未来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引领国际规则的建立,发挥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作用积累了经验,或者说,起到了基础性的支撑作用。”霍建国说。

改革致远,砥砺前行。从上海自贸区到新一批7个自贸区,中国的自贸区战略从崭新的改革坐标点再度出发,在一体化的世界经济中拥抱“大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