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S引发中国次贷危机或成伪命题 专家:做空有“门槛”
导读:9月23日,随着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了包括信用违约互换(CDS)在内的4个信用缓释工具指引以及业务规则,市场普遍认为,CDS即将登陆中国金融市场。
9月23日,随着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了包括信用违约互换(CDS)在内的4个信用缓释工具指引以及业务规则,市场普遍认为,CDS即将登陆中国金融市场。
这并不是中国第一次建立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早在2010年,协会就创设了信用风险缓释凭证、信用风险缓释合约两个产品,而今发布的CDS只是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箱中的一种而已。
所谓信用风险缓释工具,通俗来说就是,给债券创设一个“保险”,防止所投资的债券发生违约时血本无归,其产生作用的远离类似于保险合约。
从成熟的国外市场经验看,商业银行往往是CDS的最大买家。银行为了达成降低风险资产权重,转移信贷风险的需求,通常作为信用保护的买方;而保险、对冲基金、投行等风险偏好型机构,为了进行投机、套利交易及风险对冲,一般是信用保护的卖方。
记者梳理相关报道发现,多数市场分析师认为,针对频发的债市信用风险事件,“刚性兑付”正在被加速打破。因此,市场非常需要风险分散工具,CDS将会迎来快速发展。
从本质上看,CDS只是转移了风险,而非化解了风险本身。这也引发了新问题,即CDS是否会引发中国版“次贷危机”?
CDS并非次贷危机之源
有关CDS的风险传递机制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交易说明。A借钱给了B,每年得到一定的利息,到期B还本付息。A为了防止无法按时收回足额本息的风险,另外向C购买了服务。即只要A支付给C一定部分的利息或保险费用,若B未能按时偿付A的本息,由C来对A进行偿付。A和C达成一致协议所签订的合约就是CDS。而该链条并非就此终止,而将继续延伸,C还可能将CDS打包后再卖给其他人,风险就此层层传递下去。
“任何金融工具创设的初衷都是为了分散风险。工具本身并无好恶,产生风险的风水岭就在于工具是否被恰当使用。如果某个金融工具被过度使用,被运用得很复杂,那可能就会加大风险。”光大证券(16.110, 0.00, 0.00%)首席宏观分析师徐高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分析。
在电影《大空头》中,就描绘了华尔街几位眼光独到的投资客通过做空次贷CDS而大量获利的故事。在电影中,整个金融市场都出现了问题。美国过于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层层嵌套、分级,让投资者搞不清楚真正的底层资产是什么,导致产品设计严重脱实向虚,在金融系统内形成空转。
有分析人士指出,一系列金融工具将美国金融体系变成了一锅看不见底的字母汤。银行将次贷证券化变成MBS,不同等级的MBS组合成CDO,MBS和CDO的投资者对其中的资产质量不清不楚,要靠CDS转嫁风险以壮胆。这些字母串起的金融链条,看起来是将金融风险层层分散了,实际上使风险被不断积累和放大。
因此,尽管许多人认为CDS是导致次贷危机的罪魁祸首,但真正爆发危机的产品并非CDS,而是以房贷为基础的证券化产品,比如CDO、MBS等。
长江商学院金融学教授周春生对此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制药企业发明了安眠药,正确使用才能帮助病人解除痛苦,而不当使用则可能要人命。“哪怕是再简单的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品,只要使用不得当,都会带来风险。”周春生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再次强调。
CDS做空中国楼市有门槛
次贷危机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也有市场人士担心,CDS在中国市场将沦为“做空”工具。
当务之急要厘清中国版CDS有无“做空”的土壤。知名财经评论员水皮撰文写道,中国版CDS和国外的有很大区别。因为目前我国的CDS并没有转让机制,买卖双方创立了一份CDS之后,只能持有到期,因此没有办法形成活跃的市场,也没有办法层层发行。而这个层层发行实际上正是导致美国次贷危机失控的重要原因。
与此同时,也有不少解读将CDS与当下火热的房地产市场联系起来。记者梳理了此次发布的业务规则和四条指引发现,新版指引规定“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为参考实体提供信用风险保护的债务范围为债券、贷款或其他类似债务”,提出为贷款提供信用风险保护的表述为CDS 的进一步发展预留了空间。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此类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实际上默许了对部分做空机制进行担保。单从此类工具的属性看,若部分资产市场价格波动大,那么投资者可以通过认购此类CDS产品来锁定投资风险。而其他投资者若认定资产市场有价格泡沫破裂的可能,就会认购此类产品,以从资产价值下跌中获利。
“国外此类产品创新和次贷危机有密切联系。而此后国内市场围绕房地产产品进行证券化的频率将会加大,尤其是租金证券化、房价溢价收益的证券化等。若始终处于房价上涨的环境中,那么这些证券化产品没太多问题。一旦房价下跌,将会引起各类风险以乘数级别扩大。”严跃进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分析,从实际情况看,若有CDS作为防火墙,那么炒房的积极性将上升。所以此类产品在锁定部分群体风险的同时,也会使其他群体风险扩大,即风险处于转移而非消灭的状态。
如此看来,在市场不活跃,且房价上涨的环境下,CDS做空中国楼市难有作为。另一个关键点还在于,此次发布的CDS主要针对对象是债市。“CDS可以进行风险对冲,即使打破刚兑,很多金融机构也不至于血本无归,机构认购债券的意愿或会大幅度上升。”有经济学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
有市场人士指出,指望针对债券市场推出的CDS能够成为做空房地产的大杀器,多少有点想多了。
金融机构仍需审慎监管
此前了解中国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人寥寥,重要原因就在于产品发行太少,无法形成规模。由于中国缺乏相应的市场基础,审慎监管就显得格外必要。
周春生指出,监管机构应制定相应规则,要求参与交易的机构强化内控,强化内部的风险评估。银行可以用CDS来转移风险,相应就要有一些机构去承接风险。所以这些机构必须考虑适当分散风险的问题。
“就像是财产保险公司,如果只是几辆车出了交通事故,保险公司完全有能力去赔偿。如果发生出乎意料的情况,所有车都被砸坏了,那么没有任何一个保险公司有能力进行赔付。”周春生对记者表示,机构不能盲目追求利润,承担的风险要适当分散,要和自身的承受力相匹配,这是金融的基本原理。因此如果只是“点”上出现了问题,很多机构是有能力进行消化的。但“面”上出了问题,就会导致覆水难收的局面。
有市场人士指出,根据中国的金融环境,应加强包括法律制度、信用风险计量、社会信用环境、交易结算等多方面的配套机制,打牢中国版CDS的基础。
纵观此前的金融危机,无不出现以下情形:即投行用风险的复杂化掩盖产品本身的风险,金融界运用术语的谎言欺骗客户,评级制度存在诸多盲点。而要让风险可控,则需要市场参与者和监管部门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有序发展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