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圈 > 看点 > 正文

影视行业保底发行成赌局 热钱投资危机显露

来源:新金融观察 发布时间: 2016-08-08 11:42:59 编辑:诚富

导读:热钱投资提前进场,对赌票房,归根结底,这是一场赌局。一旦票房市场降温,则全盘皆输,而伴随着暑期电影票房的降温,危机已经开始显露。

热钱投资提前进场,对赌票房,归根结底,这是一场赌局。一旦票房市场降温,则全盘皆输,而伴随着暑期电影票房的降温,危机已经开始显露。

新金融记者 曹晓龙

保底热潮

暑期档中,影院银幕上正在上映的电影作品,几乎全部都已被保底发行。

在成龙主演的《绝地逃亡》上映之前,制片方唐德影视(66.600, -3.64, -5.18%)已稳稳拿到不少于 3.067 亿元的收益,不管《绝地逃亡》的票房到底如何。

因为唐德影视以保底发行的方式,卖掉了其票房收益权。

日前,唐德影视发布公告称,旗下子公司唐德电影与和和影业、联瑞影业、中联华盟文化传媒签订保底协议,保底金额为 10 亿元。按照协议规定,当《绝地逃亡》票房低于 10 亿元时,唐德将按照 10 亿元获得票房分成,超过 10 亿元时,根据不同区间,保底方将获得不同比例的分账收益。

“保底发行,近两年在业内很常见。”资深业内人士李泽清告诉新金融观察记者。

据其介绍,票房保底发行,就是在电影上映之前,发行方和制片方签的协议——对于看好的影片,发行方进行早期的市场预估,制定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价格。即使实际票房没有达到保底数额,保底发行方还是要按这个数字分账给制片方,那就算保底发行方亏损;如果超过了这个数额,保底发行方就有权利按照协议规定的比例,要比平时多拿一些分成。

以《绝地逃亡》为例,10亿至12亿元的所得票房分成收益,发行方和制片方以三七开分账;12亿至14亿元的部分,双方对半分;14亿元以上的部分,发行方则分账70%。

但不管具体票房如何,基于10亿元保底票房分成,唐德影视已稳稳拿到 3.067 亿元的收益。

事实上,除了《绝地逃亡》之外,今年暑期档的《致青春2》《夏有乔木》《封神传奇》《盗墓笔记》都用了保底发行的模式。

新金融观察记者了解到,恒业影业3.5亿-4亿元保底《夏有乔木》、微影时代4亿元保底《致青春2》、世纪长龙组局10亿元保底《盗墓笔记》。

市场也有消息称,在《封神传奇》发行权的谈判上,博纳影业公司给出了保底10亿元,拿得内地发行权。

博纳影业总裁于冬也曾在《封神传奇》一场发布会上说:“我希望《封神传奇》可以勇破25亿元。”

有数据显示,截至8月4日晚,上映7天的《封神传奇》在排片优势、档期优势都较为明显的情况下,票房仅为2.72亿元。

按照这样的成绩,《封神传奇》票房能够突破博纳影业给出的10亿元保底将非常困难。更何况于冬给出的票房25亿元的愿望。

影视行业从来都是高风险的,保底发行更是如此。

值得注意的是,今夏电影保底的情况很不乐观。

截至目前,暑期档有公开信息透露的保底电影都还没有达到保底成绩。拿还在上映的《绝地逃亡》来说,和和影业、联瑞影业等联合保底10亿元,截至8月4日晚,该片上映15天票房8.14亿元,同票房目标还有一定距离。

“保底发行一定是看好这部电影,认为有利可图,但电影行业一向都是高风险的,一些参与保底发行的玩家,心态就是赌博。”李泽清表示,如果没有保底发行,发行在票房总分账中占据的比例很低,而有了保底发行,发行方可以分得保底之外的更多票房收益。

但风险同样很高。最终票房不如保底数额,就意味着发行公司只能自掏腰包补上差价。例如此前的《梦想合伙人》保底3亿元,最终票房8100万元;《师父》保底1.5亿元,最终票房5500万元;《栀子花开》保底4.3亿元,最终票房3.8亿元。

无保底 不拿片

一定程度上,保底发行相当于一场豪赌。当然也不乏成功的先例,这使得后来的玩家趋之若鹜。

2013年周星驰的《西游?降魔篇》,其版权方比高集团和大陆发行方华谊兄弟(12.520, 0.06, 0.48%)签订了保底协议,华谊出资8100万元作为发行保底,后又追加700万元投资。作为交易条件,当影片在大陆发行净收益大于等于2000万元时,华谊能获得净收益70%以上的分成,其他投资方获得净收益不超过30%。而随着影片豪取12.46亿元的票房,华谊从中的盈利预计高达3亿元左右。

今年的贺岁档《美人鱼》制片方与五大发行方中影、龙腾、联瑞、和和、光线更是签下了近20亿元天价票房保底协议,最终票房33.9亿元,发行方也都大赚一笔。

此外《心花路放》保底5亿元,最终票房11.7亿元,《后会无期》保底3.5亿元,最终票房6.3亿元等等,都让保底发行方名利双收。

“从制片方角度来说,电影回款周期长,而且不稳定,在上映之前便拿到现钱,有利于其新片等的准备;而对于保底发行方来讲,有了提高分成比例,以及在业内打响名头的机会。”一位业内人士告诉新金融观察记者,在保底发行的模式中,片方转嫁了投资风险。但发行方之所以愿意押注,也是因为这是中小型公司做大做强的捷径,一旦成功就能迅速被业界认可。

此外,继去年《捉妖记》《煎饼侠》《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三部国产片以55亿元票房燃爆暑期档、以年48.7%的增长率持续狂飙后,资本热钱也看到了电影业的“淘金”机会,纷纷大举砸入,大玩保底发行。

在线票务平台、新兴民营影视公司等等为代表的新玩家开始进场,无保底,不拿片几成业内一大现状。

“保底发行,是目前的重要策略之一。”一在线票务平台工作人员告诉新金融观察记者,现今猫眼、微影时代等等在线票务都开始切入电影发行领域,参与保底发行,是最快的站稳市场的方式。

急于向市场证明自己的中小型民营影视公司同样如此,重金参与保底是他们为争夺爆款电影宣发权无奈的背水一战。

《栀子花开》保底发行方剧角映画董事长梁巍便曾坦言:“如果我当时不出钱(保底)《栀子花开》,是拿不到这部电影的。”

他还表示,在公司还不具备制造爆款电影能力的时候,以保底发行的方式切入最为直接。

日益增长的中国电影市场,除了几家稳固的巨头公司,如华谊、博纳、光线等,有越来越多的新兴公司想要加入,努力分一杯羹。票房保底的发行模式,便成为新玩家入局的通行证。这也导致了保底发行从原本确保影片制作完成后票房收益权的一种权宜性手段演化成为发行公司通过票房买断抢片的粗暴式竞争手段。

光线传媒(10.860, 0.03, 0.28%)董事长王长田曾对外指出,“保底发行是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绝大多数是失败的,我不认为它会成为主流的运作方式。”

但在如火如荼的保底发行热潮中,包括光线传媒本身,都很难独善其身。

值得注意的是,参与保底发行的大多是行业新贵,他们往往有着资本背景,把电影看做投资的产品标的。

热钱的大量进入,也产生了新的电影资本运作手法。

影片以高溢价吸纳各方参与保底,参与方式类似股份制项目合作,有的还把票房作为金融衍生品放在二级市场去圈钱。“《叶问3》就是典型一例。”李泽清说。

资本游戏

今年3月左右,上映仅半个月,电影《叶问3》就等来了全国电影市场专项治理办公室的一纸罚单——被指存在非正常时间虚假排场的现象。

据了解,该片被查实的场次有7600余场、涉及票房3200万元;同时总票房中含有部分自购票房,发行方认可的金额为5600万元。

之所以票房严重造假,便因为《叶问3》保底10亿元,并演变成了一场借电影外壳玩的资本游戏。

新金融观察记者了解到,《叶问3》发行方大银幕(北京)发行控股有限公司系上海快鹿旗下公司。

后者旗下多个P2P、基金公司在《叶问3》发行前通过P2P、众筹平台等渠道从普通用户的口袋里掏出了大把的钞票,包括趣逗理财、当天投资、菜苗网络(均为上海快鹿实际控制公司)等,仅在苏宁众筹平台上就超过4000万元,年化收益为8%;上海快鹿还实际控制了两家上市公司,A股的神开股份(15.020, 0.00, 0.00%)和港股的十方控股,这两家上市公司在《叶问3》上映前先后以保底发行的名义对外公告投入了总计1.6亿元的资金,保底目标为10亿元。

不过最终《叶问3》的票房止步在7亿元上下。

票房的不及预期,导致了《叶问3》在上映期间买票房的行为,相关方以营造票房高涨的现象,从而让公司旗下的金融产品在资本市场获益。

然而最终,多米诺骨牌崩盘。由于《叶问3》票房注水问题以及票房未达许诺的预期,幕后实际金主快鹿集团遭遇了挤兑危机,无法向投资者兑付事先承诺的利润。

亏损的远远不止这些。

给出《梦想合伙人》票房3亿元保底,实际票房仅有8000多万元的福建恒业可能亏损7000多万元。

福建恒业内部人员曾透露,影片是在没开拍之前的剧本阶段就保底了,后期没有介入制作环节,没想到最后成品会差这么多,“在这次的保底中吸取了很多教训”。

保底发行的流行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但保底发行让发行方承担了更多风险,由于电影票房难以预计,保底发行的成功率并不高。

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至今,国产电影保底发行典型案例中,成功率只有50%。赌输了,那就只能自食恶果。

事实上经历了两三年来国内电影市场的飞速发展,行业对前景抱有过分乐观的预期。这也给足了当初保底发行底气。

但今年的电影市场相较预期,表现平庸。去年在440亿元的电影总年度票房刺激下,不少人甚至喊出了今年“600亿”的口号,但艺恩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城市院线票房为245.73亿元,同比增长21.38%,同比增幅为5年新低,未达预期。

被寄予厚望的暑期档也表现不佳。今年7月全国电影票房约为45.2亿元,同比大幅下滑18%。这是自2013年以来,7月暑期档票房首次同比下滑。

“没料到的票房突然降温,让保底发行方都损失不少,并且也出现了类似票房注水的现象。”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因为保底发行,票房压力瞬时增大。

日前《致青春2》就被质疑涉嫌票房注水行为,不过其保底发行方微影时代否认了该点。

经过《叶问3》一例,部分业内人士已然形成共识,资本是趋利的,大量资本的进入必然会导致影视行业出现泡沫,尤其是电影行业,电影投资、影院建设,甚至电影票房都有可能出现虚高注水。

原北京新影联影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周铁东认为,正常的保底发行如果意在票房,趋于理性,本身并无问题,但怕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如果通过保底用高票房的话题来讲故事,达到别的赚钱目的,那么电影票房已经偏离了行业本身,沦为炒作工具。”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