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要求创业带动就业 确保毕业生就业水平不降低
导读: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很多高校有不少科研成果,但是过去锁在抽屉。一些大学生将这些成果转化后,带动了产业的发展,也实现了就业岗位的增加。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很多高校有不少科研成果,但是过去锁在抽屉。一些大学生将这些成果转化后,带动了产业的发展,也实现了就业岗位的增加。
随着毕业日期的临近,又一批大学毕业生将成为职场的新人。与此前不同的是,许多毕业生们选择的不是就业,而是创业。
在教育部最新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教育部要求高校要加大在科技成果转化、场地建设、资金投入等方面的帮扶,开辟专门场地用于学生创新创业。
同时,支持在校学生带着科研成果创业,并提供实验室、实验设备等各类资源。教育部表示,要充分发挥校友等社会资源作用,多渠道为创新创业学生提供资金支持。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返乡创业,并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为返乡创业的学生提供土地、资金、技术指导等方面的支持。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高校也在想方设法满足学生的创业需求。目前,很多高校纷纷成立了创客空间以及创业基地。多名高校学生表示,目前自己所在的大学已经有创业基地,有的是餐厅改造的,有的是别的办公区域腾出来的,大学生入住创业也不需要钱。
创业带动就业
全国高校的创业潮正潮涌。
四川农业大学资源学院党委副书记何祖锋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学校与一些企业都有保持联系,每年输送大量人才,企业的校招也会经常在高校进行。他特别提到了创业,表示学校有创业就业课程的辅导等,这些举措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大学生更好的就业。
他认为,大学生创业有利于学生就业。高校普遍创建了创业孵化园,并且经常举办创业竞赛等,对学生创业进行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还通过校园网等渠道进行鼓励学生创业的宣传。
“从学生毕业而言,一个创业活动带动多个就业机会。”他说。
教育部也希望通过加快促进大学生创业活动,来带动就业岗位的增加。
通知就指出,各地各高校要将就业创业结合起来,释放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教育部提出,要把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健全课程体系,促进专业教育、实习实践等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要抓紧制定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的学分转换、弹性学制、保留学籍休学创业等具体政策措施。要根据学生创新创业不同阶段的实际需求,不断提高指导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通知特别提到,要在明晰科研成果产权前提下,支持在校学生带着科研成果创业,并提供实验室、实验设备等各类资源。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很多高校有不少科研成果,但是过去锁在抽屉。一些大学生将这些成果转化后,带动了产业的发展,也实现了就业岗位的增加。
北师大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赖德胜指出,一个人创业至少带动两三个人就业,现在创业比以前的机会多多了。“过去我们的创业都是解决生存、温饱问题,现在更多的学生是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在科技进步使得产业分工越来越细,产品产业链条变长、变细,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确保就业率不降
据了解,上述活动取得了很大成效。教育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1日,2016届毕业生签约率比去年同期上升0.8个百分点。尽管今年大学生毕业生达到了765万,但是教育部也要求确保就业水平不降低。
中国劳动保障研究院研究员张丽宾告诉记者,现在大学生就业机会很多,像过去做村官的不少都被录用为公务员。同时大学生也可以转换思路,比如如果一线城市待不下,二线城市也有很好的就业机会。
她指出,部分行业,比如金融、房地产等发展放慢,会影响就业,但是更多的行业新的机会产生。“因为现在新兴产业的发展,都和大学生的需求是相适应的,即便是像一些过剩产业,要实施技术升级,也需要大学生。”她说。
人社部副部长信长星近期透露,在经济下行压力的背景下企业用工需求在减少,特别是在部分传统产业,比如能源、建筑等领域在化解相关行业产能过剩的背景下,需求减少的幅度就更大一些。随着经济产业转型升级,会创造越来越多的适合大学生的工作岗位。当然,对大学生来讲也有一个如何转变观念,适应市场需求,怎么提升自己的适应能力的问题。
赖德胜指出,现在的问题是,大学生希望成为白领,但是市场需求量大的是蓝领或者蓝领和白领之间的工作。这就需要大学生改变观念。
另外,劳动力市场制度也要改革,因为现在很多管理岗位是有户口有编制的。改变这些劳动力市场制度,劳动力的整体流动性就增强了。
他建议大学生要根据市场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比如专业能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等,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这些能力都具备了,就业就不存在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