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圈 > 看点 > 正文

“负面”展望还不够?穆迪标普又质疑中国地方融资

来源:华尔街见闻  发布时间: 2016-06-06 14:44:59 编辑:诚富

导读:继两个月前将中国的主权信用评级展望降为负面后,两大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穆迪和标准普尔(标普)又对中国的地方融资问题提出质疑,认为中国政府虽然努力在增加地方融资的透明度,以地方政府发债替代此前利用的私人融资工具,但并未铲除有风险的融资手段——表外融资。

继两个月前将中国的主权信用评级展望降为负面后,两大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穆迪和标准普尔(标普)又对中国的地方融资问题提出质疑,认为中国政府虽然努力在增加地方融资的透明度,以地方政府发债替代此前利用的私人融资工具,但并未铲除有风险的融资手段——表外融资。

作为供给侧改革提速举措的一部分,中国政府今年奉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国债和地方债供给相应增大。彭博新闻社报道称,因中国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置换加快影响,今年3月31日以来,地方政府直接发债规模增至创纪录的2万亿元人民币,较一季度的9060亿元增长一倍多。这种方式使中国地方融资的透明度更高,但目前政府诉诸的表外融资方式令评级机构担忧。

上述报道提到,标普驻新加坡的主权评级高级主管Kim Eng Tan称,我们对中国主权评级的负面展望既反映了经济再平衡放缓,又反映了金融风险增加。他指出,中国的非政府债务增速仍较快,表外融资增加了金融系统的不确定性,可能在中国遭遇任何经济或者金融冲击时导致影响恶化。

报道还提到,穆迪驻北京的高级分析师Nicholas Zhu认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和地方专项债券募集的资金可能转变为地方政府的债务,因为部分私人部门的股权融资可能就来自地方政府借款。PPP项目可能无法获得足以支持偿债的回报。Zhu预计,短期来看,由于融资成本耕地,延长债务期限,地方存量债务置换可能改善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可长期来看,地方政府面对较高的或有债务,其融资压力可能加大。

今年3月初,穆迪宣布将中国政府债券的评级展望从稳定调整为负面,称此下调源于政府债务不断增加反映的中国财政持续疲软,还反映了资本流出导致的储备缓冲下降,这加剧了政策、货币和增速风险。穆迪认为,中国允许外汇储备降低会让流动性吃紧。穆迪预计,中国政府财政实力将进一步减弱,中国落实改革的能力存在不确定性。

同月月末,标普也下调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至负面,称中国经济再平衡的推进速度可能比之前预期的慢,预计中国政府和企业杠杆率将恶化,“投资比例可能远不如我们之前认为的那样稳定在GDP的30%-35%之间的可持续水平。”标普认为,国务院和各部委之间存在协调问题,政府和市场之间也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这些特性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导致资源配置不当。

穆迪下调中国信用评级展望后,新华社发布题为《穆迪“负面”展望中国 缺乏全面眼光》的文章,认为穆迪此举反映了一些海外机构对中国经济的某种习惯性看空。这种误读在于缺乏用动态和发展的眼光看中国财政的稳健度。西方评级机构的信誉早已备受质疑,其权威性和重要性均在下降。

中国财政部部长楼继伟3月20日表示,“注意到了评级的调整,但市场上并没有因此使得和中国主权债有关的指标发生变化,比如离岸人民币不跌反涨,也没有资金做空中国。希腊危机的时候,希腊评级都比我们高。我们不care他的评级。至于和评级机构沟通,不用给他们拜码头。”